1,孔乙己為什么不喝白酒
因為白酒價貴,缺衣少食的孔乙己負擔不起白酒??滓壹簮酆染贫喽嗌偕俑覀冎袊莆幕嘘P(guān),跟孔乙己的讀書人身份有關(guān)。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及榮辱,是中國人對精神至高的定義,而醉酒恰好可以幫助人們迅速地進入這一狀態(tài)。尤其對文人們來說,醉酒后就可以來到自由的世界,忘卻紅塵俗事,舍棄功名利祿。因此,酒與文學作品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身為讀書人的孔乙己不僅窮困潦倒,而且連個秀才也沒有撈到。抑郁不得志的他被人家當做笑料來嘲弄,心有不甘的他內(nèi)心仍向往著那份作為讀書人的瀟灑,仍希望著精神能得到解脫。如何尋求自我解脫呢?古代的讀書人為他指出了一條很好的道路,那就是飲酒。喝酒,既可自我麻醉,求得短暫的歡愉。
2,古人喝的酒是現(xiàn)在的白酒嗎白酒是什么時候發(fā)明的
古代人喝的并不是現(xiàn)代的白酒,而是黃酒。因為古時候人們的釀酒技術(shù)比較落后,釀出了的酒是怎么樣的就是怎么樣的,額米有經(jīng)過蒸餾,所以呈黃色液體。至于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了蒸餾技術(shù)釀出的白酒,歷史上也沒有明確的記載。為什么能斷定古代人喝的是黃酒而不是白酒呢?原因很簡單,看過《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都知道,劇中的英雄人物,大多數(shù)都有在客棧喝酒的場景,可他們喝酒和我們現(xiàn)在的喝酒不一樣。我們是倒酒后即可一飲而盡,而他們還要煮上一煮。因為那時候的他們喝的還是黃酒,只是經(jīng)過了一個步驟釀出的酒,雜質(zhì)比較多,所以需要通過煮酒將其中的乙醇以及其它雜質(zhì)蒸發(fā)掉,才不至于中毒。而且煮過后的酒喝起來口感也比較好,喝醉了以后頭也不會疼痛。所以古時候都喜歡煮酒論英雄,或者窗下煮酒對飲。至于是什么時候開始有了白酒,那還真不知道,歷史上也沒有明確記載,酒這個東西在皇帝時期就出現(xiàn)了,經(jīng)過千年的演化過后,才有了釀酒的蒸餾技術(shù),這種白酒與之前的黃酒是有一定的區(qū)別。首先在其顏色上,它不在是黃色,而是白色,所以稱之為白酒,其次他口感也更好,不用再費心煮酒也能喝下,而且不會中毒。所以漸漸的,就沒人在煮酒了,因為不管煮不煮,酒的口感都是一樣的。雖然我們已經(jīng)沒辦法判定白酒出現(xiàn)的確切年代,但是酒文化在我們國歷史長河中歷經(jīng)千年,衍生出了很多類別的酒,比如說高粱酒、果酒、白酒等等,甚至還形成了獨特的酒桌文化。就算目前的酒桌文化不太讓人喜歡,但是它也算是我國歷史文化標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