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時期社會穩(wěn)定,人民富庶。國人把紅酒統(tǒng)稱為葡萄酒是不正確的。葡萄酒的鼎盛:葡萄酒在中國歷史上,當算盛唐時期最為興盛。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體力行,葡萄酒業(yè)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使得在后來的晉朝及南北朝時期,葡萄文章來源于中國紅酒網酒成為王公大臣、社會名流筵席上常飲的美酒,葡萄酒文化日漸興起。
中國古代有葡萄酒嗎?
有的,葡萄酒在西漢傳入西域,并且在唐朝興盛。葡萄:葡萄,我國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則相應地叫做“蒲陶酒”等。此外,在古漢語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關于葡萄兩個字的來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葡萄,《漢書》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飲之,則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酺”是聚飲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樣子。按李時珍的說法,葡萄之所以稱為葡萄,是因為這種水果釀成的酒能使人飲后醄然而醉,故借“酺”與“醄”兩字,叫做葡萄。葡萄酒傳入:《史記·大宛列傳》: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館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
可見中國的葡萄酒也有2000多年,甚至更早的歷史。葡萄酒在中國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深受古代帝王的喜愛。葡萄酒的發(fā)展:魏文帝曹丕就在《詔群醫(yī)》中寫道:“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此言被服飲食,非長者不別也……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說蒲萄(即葡萄)。當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
又釀以為酒,甘于鞠蘗,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況親食之邪。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體力行,葡萄酒業(yè)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使得在后來的晉朝及南北朝時期,葡萄文章來源于中國紅酒網酒成為王公大臣、社會名流筵席上常飲的美酒,葡萄酒文化日漸興起。這在當時的不少詩文里都有反映。 陸機在《飲酒樂》中寫道: 蒲萄四時芳醇,琉璃千鐘舊賓。
夜飲舞遲銷燭,朝醒弦促催人。 春風秋月恒好,歡醉日月言新。 葡萄酒的鼎盛:葡萄酒在中國歷史上,當算盛唐時期最為興盛。王翰的《涼州詞》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倍畎?、劉禹錫、王維、杜甫、白居易等詩人,也都留下葡萄和葡萄酒的吟詠佳句。據史料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個葡萄酒愛好者。
他在征討高昌(今吐魯番)并獲得勝利后,嘗到了一個新品種葡萄,即馬奶子葡萄,也喝到了這種葡萄釀制的酒,感覺風味不同一般,便下令索取新品種,以帶回中原推廣。他還親自動手,試著用馬奶子葡萄釀酒。《太平御覽》稱:唐太宗釀的酒“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盎”。李世民喝葡萄酒講究氛圍,也注重禮儀和細節(jié),不管是獨飲、宴請群臣,還是與后宮皇妃、李氏家族團聚,都要斟上珍藏的葡萄酒。
他甚至還規(guī)定和尚也可以喝酒。盛唐時期社會穩(wěn)定,人民富庶。由于帝王、大臣喜好葡萄酒,民間釀造和飲用葡萄酒也十分普遍,葡萄酒被稱為養(yǎng)生酒。據《新修本草》載,葡萄葡萄酒具有“暖腰腎、駐顏色、耐寒”的功效。葡萄酒生產在中國雖有悠久的歷史,也曾有過輝煌的鼎盛時期,但由于朝代更迭,戰(zhàn)火不斷,最終并沒有連續(xù)地發(fā)展與壯大起來,到了清代,葡萄酒就成了純粹的“西洋酒”了。
如何拍攝一組體現紅酒文化的照片(不能膚淺地只拍酒瓶子)?
呵呵,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一下,感謝樓主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我就是一個做手工精釀葡萄酒的,有自己的酒莊和品牌。首先,給大家普及一下葡萄酒的分類,從顏色來分,有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國人把紅酒統(tǒng)稱為葡萄酒是不正確的。從含糖量來分,可以分為干紅,半干紅,半甜干紅,或者干白,半干白,半甜白,甜白等。這是最基本的分類,再說下去就沒完沒了了。
轉正題吧,要拍攝好一組葡萄酒,一定要了解葡萄酒背后的故事,品牌的歷史與形成,才會拍出有故事的,符合該品牌形象的好作品。下面分享一下我拍自己葡萄酒的經驗,從源頭的采摘我就開始拍攝,還有制作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記錄下來,分享給我的小伙伴們,釀造過程全部公開,包括釀造成本。而產品推廣的拍攝,就選擇了酒莊的酒窖里面,利用橡木桶的環(huán)境拍了一組。
《長安十二時辰》中多次提到“葡萄酒”,難道中國古代就有葡萄酒?
現在有種普遍的觀點,認為白酒才是中國的傳統(tǒng)酒品。葡萄酒是外來的舶來品。其實不然。中國古代的酒就是葡萄酒、米酒等發(fā)酵酒。白酒等蒸餾酒,只有幾百年的歷史。唐朝詩人王翰的《涼州詞》有云:葡萄美酒夜光杯。可見在唐朝,高檔的美酒是葡萄酒。我媳婦家種有葡萄。吃不完的就釀成葡萄酒。釀葡萄酒的原料有二:一是葡萄。二是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