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省x丫ng什么意思
[xǐng] 1. 檢查:反~(檢查自己)?!欤疾欤?。吾日三~吾身。
【詞組】同行【讀音】tóng xíng【釋義】①一同行走:一路同行。②猶一致?!兑?。睽》:“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歷史典故】·一同行走。亦指同行之人。唐 杜甫 《垂老別》詩:“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明 馮夢龍 《喻世明言》第一卷:“這蔣世澤割舍不下,又絕不得廣東的衣食道路,千思百計,無可奈何,又得帶那九歲的孩子同行作伴,就教他學些乖巧?!薄稏|周列國志》第八回:“華督嘆息不已。吩咐載去郊外藁葬,嚴戒同行人從,不許宣揚其事。嗟乎!不得一夕之歡,徒造萬劫之怨,豈不悔哉!”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于是同行的朋友就大嚷大笑,伴送我到家門口,才自行散去?!?/div>
2,什么是文言文的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5.省略介詞“于”。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小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⑦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就是省略一些東西,句子看起來不全。
3,初一論語十則翻譯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孔子說:“在溫習就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老師了?!?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有危險。”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們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現(xiàn)實‘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酒后落葉的?!?子貢問到:“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自己想的?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間去溫習,不也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卻不發(fā)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徑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呢?”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憑借這一點當老師了?!笨鬃诱f:“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會有害?!笨鬃诱f:“仲由,教導你對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智慧。”孔子說:“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見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同樣的毛病。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學習,(發(fā)現(xiàn)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缺點就要改正。曾子說:“士不能不剛強勇毅,(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嗎?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遙遠嗎?”孔子說:“在嚴寒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謝的?!弊迂晢柨鬃樱骸坝袥]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div>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學而》解釋: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時常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來訪,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自己)卻并不(因此)發(fā)怒,不也是君子所為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為政》解釋: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忠誠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薄稙檎?解釋:孔子說:“只知道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是)空想?yún)s不去學習就會精神有害。”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孔子說:“仲田,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聰明的?!?.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薄豆遍L》解釋: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yīng)想到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應(yīng)自我反省?!?/div>
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 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 法,也有學習態(tài)度。 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 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yǎng)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fā)現(xiàn)。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guān)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于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tài)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并 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边@里借回答于貢的問話, 借題發(fā)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 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罢d人不倦”,講 的是教學態(tài)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于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 什么呀?”表現(xiàn)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yīng)當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 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边@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yè)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 為樂的人?!边@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敝v的是珍惜寶貴 的時光。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wèi)靈公》) 孔于說:“我曾經(jīng)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 (但并)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這一段講躬身實踐的重要性。
4,找下特殊的文言文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五類: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疑問句.
1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倭H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陉悇僬?,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③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俪潜毙旃?,齊國之美麗者也。(《戰(zhàn)國策 .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①馬超、韓遂尚在關(guān)西,為操后患。(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趩柦袷呛问?,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弁惺?,不知木蘭是女郎。(北朝民歌《木蘭詩》)
?、芡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
① “臣本布衣?!?“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保ㄖT葛亮《出師表》)
?、诖藙t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矍蚁嗳缢刭v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魚我所欲也》)
2、被動句
(1)用“于”表示被動關(guān)系。
用介詞“于”引出行為的主動者,“于”放到動詞后,它的形式是:“動詞+于+主動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動詞“禽”的后邊,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秦”,表示被動?!坝凇笨勺g為“被”。這種被動句有兩個條件:一是主語是被動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動的詞“于”。
(2)用“見”來表示被動關(guān)系。
在動詞前用“見”或又在動詞后加“于”引進主動者。它的形式是:“見+動詞”或者“見+動詞+于+主動者”。例如:
?、偾爻强植豢傻?,徒見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诔伎忠娖塾谕醵撢w。(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3)用“為”表示被動關(guān)系。
“為”放在動詞前邊引出行為的主動者,它的形式是:“為+主動者+動詞”或者“為+主動者+所+動詞”。例如:
?、偃舯称溲?,臣死,妻子為戮,無益于君。(如果背棄了他所說的話,我死了,妻子兒女也將被殺,對君王您也沒有好處)
②茅屋為秋風所破(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蹍菑V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萦腥绱酥畡?,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薏徽撸魧俳郧覟樗?。(司馬遷《鴻門宴》)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動關(guān)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者“被(受)+動詞+于+主動者”。例如:
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見”也表被動)(司馬遷《屈原列傳》)
?、谟瑾q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畚岵荒芘e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3、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就是把主語省略掉。
?。?)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蛇)黑質(zhì)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說》)
?。?)蒙后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保ㄋ抉R遷《鴻門宴》)
?。?)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詩自序》)
?。?)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ㄍ酰┰唬骸蝗襞c人?!?
2、謂語的省略,就是把謂語省略掉。例如:
?、俜驊?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
?、趽衿渖普叨鴱闹〒瘢┢洳簧普叨闹?。 (《論語》)
3、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 例如:
?、傥崞拗牢艺撸轿乙?;(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飾語的省略] (《鄒忌諷齊王納諫》)
?、谛幸徊涣x(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荀子》)
4、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jié)構(gòu)中的兼語。例如:
?、勹阶幼脏嵤?人)告于秦。(《左傳.肴之戰(zhàn)》)
②鄭穆公使(人)視客館。(《左傳.肴之戰(zhàn)》)
?、弁缿?,投(之)以骨。 (蒲松齡《狼》)
5、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 例如:
?、偎礼R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戰(zhàn)國策.千金市馬)
?、诔寂c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于)河南,臣戰(zhàn)(于)河北。(司馬遷《鴻門宴》)
③試與他蟲斗,(他)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臣言。(蒲松齡《促織》)
?、艽巳艘灰粸椋ㄖ┚哐运?(陶淵明《桃花源記》)
⑤旦日,客從外來,與(其)坐談。(《鄒忌諷齊王訥諫》)
4、倒裝句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有的書也稱狀語后置)
“于”為標志。例如:“青,取之于藍,勝于藍?!薄秳駥W》
···以···為標志。例如: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 主謂倒裝
感情較強烈;謂語由形容詞充當。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東阿。 《晏子治東阿》
渺渺兮余懷。 《赤壁賦》——我的心思飄得很遠很遠。
快哉此風! 《黃州快哉亭記》 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舉例: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yīng)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2、疑問句中疑問詞作賓語。例如:“沛公安在?”(《鴻門宴》)(應(yīng)為“沛公在安”)
3、以“是”、“之”為標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銘》)(應(yīng)為“有何陋之”) 定語后置
1、“之…者…”為標志,即“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形式。如:“馬之千里者。”(《馬說》)
2、“中心詞+后置定語+者”,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保ā妒酚洠H藺相如列傳》)
3、中心詞+數(shù)量詞。如:“聞道百”(莊子《秋水》)
4、“中心詞+之+后置定語”,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保ā秳駥W》)
5、“中心詞+數(shù)詞”,例如:“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
語文書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