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李冰,李冰與都江堰主要內容

1,李冰與都江堰主要內容

李冰,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qū).解州鎮(zhèn).郊斜村人,是戰(zhàn)國時期的水利家,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年)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岷江出山口處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
b 試題分析:戰(zhàn)國時期秦屬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的修建消除水患、灌溉農田、兩千多年來一直造福四川人民。所以四川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李冰當時修建都江堰主要是為了防洪、灌溉。但在今天它發(fā)揮越來越多的效益,如:養(yǎng)殖、發(fā)電、航運、旅游等等。②④符合題意,故選b項。點評:本題還可以改為: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的汶川地區(qū)發(fā)生了8.0級的大地震。一項戰(zhàn)國時期修建的偉大的水利工程,在經受了兩千多年的歲月考驗后,又在這次地震災難中安然無恙。該水利工程是( )a鄭國渠 b靈渠 c 都江堰 d大運河

李冰與都江堰主要內容

2,都江堰是李冰父子修建的有其他詳細資料么

李冰是父親,兒子叫二郎 李冰的身世鄉(xiāng)里、生卒年代和當時修建都江堰的情況都已經不可詳考。只知道大約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為蜀郡守。李冰到蜀郡后,親眼看到當地嚴重災情:發(fā)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進入一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沖決堤岸,泛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里,抬高河床,加劇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jié),常造成東旱西澇。到任不久,便開始著手進行大規(guī)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沿岷江岸進行實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勢等情況,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規(guī)劃方案。為了使岷江的水能夠東流,首先把玉壘山鑿開了一個二十米寬的口子,叫它“寶瓶口”。被分開的玉壘山的末端,狀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稱做的“離堆”。此外,還采取了在江心中構筑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做兩支,逼使其中一支流進寶瓶口。在修筑分水堰的過程中,采用江心拋石筑堰失敗后,李冰另辟新路,讓竹工編成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裝滿鵝卵石,然后一個一個地沉入江底,終于戰(zhàn)勝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開頭猶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洶涌而來的江水分成東西兩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的叫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干渠,渠首就是寶瓶口,流經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農田。分水堰兩側壘砌大卵石護堤,*內江一側的叫內金剛堤,外江一側叫外金剛堤,也稱”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了.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修建的有其他詳細資料么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