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煓是什么意思
煓tuān 部首:火 部外筆畫:9 總筆畫:13基本字義1. 火熾盛。
你說呢...
2,合巹是什么意思呀
合巹: 舊時結(jié)婚男女同杯飲酒之禮,后泛指結(jié)婚詳細解釋古代婚禮中的一種儀式。剖一瓠為兩瓢,新婚夫婦各執(zhí)一瓢,斟酒以飲。后多以“合巹”代指成婚。
3,燑是什么意思
燑有兩個讀音。[tóng][dòng]古均同“烔”。[tóng] 〔~煬(yáng)〕地名,在中國安徽省巢湖市。;熱氣。[dòng] 火貌。
部首:火部拼音:tóng注音:ㄊㄨㄥ筆畫:16筆鄭碼:uokb四角號碼: 90815筆順編號:4334414312511211【巳集中】【火字部】【集韻】徒東切,音同。本作烔。詳烔字注。
4,桾是什么意思
君遷子,即“黑棗”。落葉喬木,葉子橢圓形,漿果長橢圓形,熟透后黑褐色,可以吃,亦可以入藥。亦作“桾杄”。
桾浩 jūn hào桾:生僻字,不適用。生僻字以后生活中麻煩多多。優(yōu)點:★氣勢磅礴:心飛揚兮浩蕩?!冻o·河伯》。注“志放貌也。”注意點:☆’浩‘包含洪水,浩劫之意(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自己滿意就行)新科技寶寶取名,永久免費。
5,合巹怎么念詞意為何
「巹」,念作︰ㄐㄧ嗯ˇ或ㄔㄥˊ古時行婚禮所用的酒杯?!抖Y記˙昏義》:合巹而酳?!犊追f達˙正義》:巹謂半瓢,以一瓢分為兩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zhí)一片以酳。1、合巹源自周朝古禮,依據(jù)周禮記載:合巹就是把一個曬乾的葫蘆,由當中縱切剖開,分成兩只瓢后各盛滿酒,給新郎和新娘分別喝下。2、其意思:夫妻本是一體,婚后應(yīng)該不分彼此,互相照顧,讓情感交融,才能幸福美滿。3、合巹演變至今,就是大家知道的喝交杯酒。交杯酒最早出現(xiàn)北宋,當時汴京的婚俗中,有用彩色同心帶或紅絲線.表示月老牽紅線之意,把兩杯酒連接起來,然后填滿酒讓新婚夫婦喝下,之后把酒杯丟在地上,如果一個杯口朝上;另外一個杯口朝下表示大吉大利。演變至今,喝完交杯酒,乾脆一個杯口直接朝上;另外一個自然朝下。
6,珜是什么意思
珜 珜 拼音:yáng 部首:王,部外筆畫:6,總筆畫:10 ; 繁體部首:玉,部外筆畫:6,總筆畫:11 五筆86:GUDH 五筆98:GUH 倉頡:MGTQ 筆順編號:1121431112 四角號碼:18151 UniCode:CJK 統(tǒng)一漢字 U+73DC 基本字義 ● 珜 yángㄧㄤˊ◎ 古地名用字
珜的中文解釋部首筆畫部首:王 部外筆畫:6 總筆畫:10五筆86:GUDH 五筆98:GUH 倉頡:MGTQ筆順編號:1121431112 四角號碼:18151 Unicode:CJK 統(tǒng)一漢字 U+73DC基本字義1. 古地名用字。
就是羊
沒這個字
7,有沒有人知道福巹喜合是么東西啊
福巹喜合是專門用于婚慶典禮上喝交杯酒時用的酒杯。“合巹”這個詞對于現(xiàn)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新郎與新娘的“交杯酒”卻是每一個結(jié)過婚或參加過婚禮的人都非常熟悉的。喝 交杯酒古時稱 “ 合巹 ” , “合巹”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內(nèi)共飲合歡酒?!皫劇笔瞧爸?,把一個匏瓜剖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各拿一個巹,用以飲酒,就叫“合巹”。 匏瓜剖分為二,象征夫婦原為二體,而又以線連柄,則象征由婚禮把倆人連成一體,所以分之則為二,合二則為一。
“福巹喜合”杯就是由兩個單獨的杯子連在一起的,中間通過連通管相連通。意為新郎新娘白頭偕老,兩心相通。
我剛查了下
http://www.fujinxihe.com.cn/ 是這個東西
好像是結(jié)婚紀念品吧
應(yīng)該是做壽的意思吧!XIXI!
結(jié)婚的!
其實這是紅白理事會的招牌
應(yīng)該是做壽的意思吧
婚慶公司
8,殳是什么意思
基本字義 1. 古代的一種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無刃。 2. 戟柄。 3. 古八體書之一:~書(用于兵器上)。 4. 姓。詳細字義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種長柄勾頭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擊樂器,后成為兵器。本義:一種用竹或木制成的,起撞擊或前導作用的古代兵器 2. 同本義 殳,以杖殊人也?!墩f文》。段注:“杖者,殳用積竹而無刃”。 毛傳:“殳長丈二而無刃是也。殊,斷也?!? 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于兵車?!吨芏Y》 授旅賁殳。——《周禮·司戈盾》 執(zhí)殳而立于道左。——《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伯也執(zhí)殳,為王前驅(qū)?!对姟ばl(wèi)風·伯兮》 3. 又如:殳仗(古代宮廷中的一種儀仗) 4. 秦書八體之一。如:殳書(古代刻于兵器或觚形物體上的文字);殳蟲(秦書八體的殳書和蟲書) 5. 姓[1]
又叫做杵、棓?shù)?。是棍棒類打擊兵器,主要裝備于徒卒。受大致由竹木制成,兩端套有銅帽和銅鐏。春秋時期,殳仍是常用兵器之一。城濮之戰(zhàn)時,晉軍可能因兵器不足,故臨戰(zhàn)前“遂伐其木,以益其兵”。臨戰(zhàn)伐木為兵,以削木為殳的可能性較大,因為殳是木制兵器,易制且實用。從這一史料判斷,至少在春秋前期,在某些國家中殳的使用還是較普遍的。70年代初考古發(fā)掘的長沙瀏城橋一號楚墓出土兵器中,有木制殳,亦可證明殳在楚國也是常用兵器之一。需要附帶指出的是,過去學者都認為“殳無刃”,如《考工記·廬人》貿(mào)公彥琉:“殳,長丈二尺,無刃,可以擊訂人。”這已為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是不正確的。如春秋晚期,在南方的楚、隨、吳、蔡諸國就出現(xiàn)過一種帶鋒刃的殳。它在積竹柄的頂端裝有一個呈三棱矛狀的銅殳頭和帶有尖刺的銅箍,既可以刺殺,也可以砸擊,是威力頗大的一種兵器。 殳 shū (1) ㄕㄨˉ (2) 古代的一種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無刃。 (3) 戟柄。 (4) 古八體書之一:~書(用于兵器上)。 (5) 姓。 (6) 鄭碼:qx,u:6bb3,gbk:ecaf (7) 筆畫數(shù):4,部首:殳,筆順編號: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