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漢代酒業(yè)有限公司,古代婚禮中的問名是什么意思

1,古代婚禮中的問名是什么意思

問名是古代婚禮風(fēng)俗“六禮”中的第二禮。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貼后,卜吉合八字。另說問名是男方遣使者問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后問名范圍擴展到議門第、職位、財產(chǎn)以至容貌、健康等多側(cè)面。問名也須攜帶禮物,一般用雁。古代中國婚禮“六禮”之二。曰:“問名:問名者,將歸卜其吉兇?!薄抖Y記?方氏注》也說:“問名者,問女生之母氏也?!眴柮麜r,用雁為贄見的禮物?!栋谆⑼ā肪硭摹都奕ⅰ吩唬骸凹{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以雁贄。納征曰玄纁,故不用雁贄?!蹦屑倚屑{采禮后,再托媒人詢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時辰,以便男家卜問,決定成婚與否,吉兇如何?;蛞詾閱柮悄蟹角彩拐邌柵缴傅男帐希员惴直娴帐?。后問名范圍擴展到議門第、職位、財產(chǎn)以至容貌、健康等多側(cè)面。問名也須攜帶禮物,一般用雁。我國廣東海南及西南少數(shù)民族,常用檳榔作為問名攜帶的禮物。把女方庚帖與男方生辰做了占卜,確定可以成婚之后再行納吉禮?!秲x禮?士昏禮》:“賓執(zhí)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编嵭ⅲ骸皢柮?,將歸卜其吉兇?!辟Z公彥疏:“問名者,問女之姓氏?!?東漢魏晉之際,受當(dāng)時戰(zhàn)亂環(huán)境的影響,人多倉促成婚,六禮不備,問名之禮也就自然未行了。杜佑《通典》曰:“自東漢魏晉以來,時或艱虞,歲遇良吉,急于嫁娶,……六禮悉舍?!彼逄坪螅倭鸥簧屉A層中“六禮”亦盛行起來?!端问?禮志》規(guī)定宋朝禮制:“士庶人婚禮,并問名于納采,并請期于納征?!眴柮欢Y俗在宋時還叫“系臂”?!缎戮幨挛念惥?翰墨全書乙集四》中說:“婚禮,古有六禮,文公家禮務(wù)從簡便。自議婚而下,首日納采,問名附焉;次日納幣,請期附焉;次日親迎。納采即今之系臂,納幣即今之定聘,請期即今之催妝,到親迎則婚禮成矣?!睆摹皢柮唇裣当邸币徽Z中可知,宋時訂婚也許是以紗系臂,以示雙方已系成姻好。可謂“千里姻緣一線牽”。明嘉靖十年頒發(fā)的《士庶婚禮》中說:“問名、納吉不行已久,止仿《家禮》納采,納幣,親迎等禮行之?!苯鷨柮Y,已和納采合并,俗名“發(fā)媒”。胡樸安《中華全國風(fēng)俗志》上篇卷七《陜西?禮儀?咸陽縣志》載:“納采問名,縣俗發(fā)媒似之。蓋先通言,至是主人告廟,具書宴。媒往女氏,用雁。若羊酒致辭,女主人亦告廟復(fù)書。有啟書,各具男女名字,生年月日?!?/div>

古代婚禮中的問名是什么意思

2,彝這個字白話讀什么

彝yí 中文解釋 - 英文翻譯 彝的中文解釋 以下結(jié)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 部首筆畫 部首:彑 部外筆畫:15 總筆畫:18 五筆86:XGOA 五筆98:XOXA 倉頡:VMFFT 筆順編號:551431234554234132 四角號碼:27449 Unicode:CJK 統(tǒng)一漢字 U+5F5D 基本字義 1. 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廟常用的祭器:~器?!??!稹? 2. 常理,法理:~訓(xùn)(指長輩對后輩的日常訓(xùn)誨)?!珎??!??!?。 3. 中國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云南省和貴川?。骸濉!?。 詳細(xì)字義 〈名〉 1. (形聲。從糸( mì),攻( gǒng)持米,彑( jì)聲。為雙手捧絲、米奉獻神靈。據(jù)甲骨文,象雙手捧雞奉獻之意。本義:古代祭祀時常用的禮器的總稱) 2. 同本義 [sacrificial vessels] 官司彝器。——《左傳》 3. 又如:彝俎(泛指禮器);彝鼎(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禮器);彝斝(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酒器);彝簋(泛指古代祭祀所用的禮器) 4. 常規(guī) [cardinal principle]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对姟ご笱拧? 5. 彝族,中國少數(shù)民族 [the Yi nationality] 〈形〉 1. 常 [ordinary]。如:彝序(亦作“彝敘”。常道);彝典(常典);彝制(常制);彝命(常命。指祖宗遺訓(xùn));彝法(常法,定法);彝軌(常軌);彝章(常典;舊典);彝教(常教);彝理(常理;正道) 2. 不變的,固定的 [permanent]。如:彝監(jiān)(永恒不變之龜監(jiān));彝議(不變之論);彝準(zhǔn)(固定的制度);彝教(永久不變的教化);彝言(指永久傳世之言);彝化(永久的教化) 3. 經(jīng)常 [day-go-day] 皇極之敷言,足彝是訓(xùn)?!稌ず榉丁? 4. 又如:彝化(經(jīng)常的教化);彝則(經(jīng)常的制度,準(zhǔn)則);彝酒(謂經(jīng)常飲酒) 常用詞組 1. 彝劇 yíjù 2. 彝族 Yízú [Yi nationality] 我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等地
應(yīng)該是yí 吧

彝這個字白話讀什么

3,覃姓是讀tan還是讀qin

qin覃作姓氏使用時一般讀作qin,在《百家姓》排位中排第96位。覃字讀為qin時,主要指生活在今廣西一帶的覃姓人。 覃作姓氏使用時一般讀作qin,在《百家姓》排位中排第96位。覃字讀為qin時,主要指生活在今廣西一帶的覃姓人。相傳,他們姓氏的讀音原為tan,與表示品嘗之意的“啖”字同音,后訛為qin,遂相沿成習(xí)。據(jù)有關(guān)方面統(tǒng)計,覃姓人群分布于全國30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以及香港、澳門、臺灣特別行政區(qū)。少數(shù)移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覃(Tán,Qín,Xún)姓源出有四:1、出自夏朝有覃懷地,為覃懷氏之后,以地名為氏。據(jù)《姓氏考略》載,“夏有地名覃懷,居者以地為氏為覃氏。”?!榜麘选笔堑孛?,夏代時的稱謂,今河南溫縣周圍為覃懷,底績是覃懷之地的最底部。《禹貢》云:“覃懷底績至于衡漳”?!蹲髠鳌吩疲骸榜麘眩拥孛?。”“衡”是稱其重量,漳是河流之意,“衡漳”就是黃河稱起的地方?!蹲髠黢麘炎⑹琛吩疲骸昂觾?nèi)郡有懷縣,在河之北,善覃懷二字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河南溫縣周圍,夏稱覃懷地,秦漢稱河內(nèi)郡,唐宋稱懷州,元以后稱懷慶府。覃懷底績是這塊方的底部,即今溫縣北平皋村,也是漢代以前的古地邢丘?!榜麘选弊忠鈦碜约坠俏闹械慕忉尅?脊艑W(xué)家羅振玉說:“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壺)。郭沫若和陳夢說,“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壺的蓋,西下的“曰”是酒壺的大肚,“十”字底部為尖狀,插入地中便于存放。這些歷史大家考析的覃字,正是古代覃懷地區(qū)的形貌。覃懷地區(qū),西與北是太岳山脈,南與東是萬里黃河。在今邢臺、安陽一帶為“西”處,在今焦作、沁陽一帶為“曰”處,在今溫縣北平皋為“十”的下底處。北平皋四面環(huán)水,中為突起高地,黃河過此后,開始東北去,故稱底尖部。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懷氏,其后以部落名為姓,稱為覃懷氏,后簡改為覃(Tán 音譚)姓,稱為覃氏。2、出自南方少數(shù)民族姓氏,為復(fù)姓皇覃氏所簡改。據(jù)《姓氏考略》載,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后亦簡改為覃氏(Qín 音秦)。相傳覃元先(南梁南海人,即今廣東省南每人,相傳是皇覃氏之后人)義勇隸屬。3、出自姒姓,源自春秋時譚氏為避難所簡改為覃氏(Tán 音譚)。譚姓源自春秋時代是以國為氏。根據(jù)《萬姓統(tǒng)譜》、《譚氏家譜序》等文獻記載,譚姓家族的祖先本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周朝初年大封先圣之后時,把他們封于譚國,爵位為子爵,后為齊國的附庸國,到春秋時代齊桓公稱霸諸侯,就于周莊王五十四年,即公元前683年,將譚國吞并了,當(dāng)時譚國的主人譚子奔到莒國去避難,失去祖國的譚國公族后裔就“以國為氏” 而姓了譚(見《譚氏家譜序》)。覃姓為譚姓避禍去言字為覃姓(見《萬姓統(tǒng)譜》)。故譚與覃應(yīng)為一家。4、出自曋姓,為巴人曋氏所改,覃(Xún 音荀)姓為土家族最大姓氏之一。土家族覃姓以鄂西南山區(qū)腹地長陽、招徠河最為集中,據(jù)《覃姓族譜》稱:招徠河是覃姓圣地。覃是早期巴人四姓之一,有學(xué)者考證,“覃氏源于曋姓”,這證明早期巴人四姓,曾居住在招徠河流域。

覃姓是讀tan還是讀qin

4,求文獻圖片線索 1關(guān)于古代女子笑不露齒的來源

笑不露齒,是那些迂腐的文人秀才所謂的“高雅”,但是看了很多詩詞典籍,大多都沒有說“笑不露齒”。如果笑不露齒能自然的話,也是挺好的。但是如果要嬌柔做作的話,真的要貽笑大方了。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禮記·曲禮上》——《注》齒本曰矧,大笑則見。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應(yīng)劭傳》:“昔鄭人以干鼠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寶燕石,緹漝十重。夫睹之者掩口盧胡而笑,斯文之族,無乃類旃?!彼抉R相如《美人賦》:“臣之東鄰,有一女子,云發(fā)豐艷,蛾眉皓齒?!毙Φ漠愺w字:咲?!炯崱啃抛鲉D。注詳竹部四畫?;蚴∽??(注:“人”上,“天”下)?!炯崱啃抛???!厩皾h·谷永傳】罷歸倡優(yōu)之??。馀詳竹部四畫?!菊崱恳嘧鲉D。從八從天。 【廣韻】私妙切【集韻】【韻會】仙妙切【正韻】蘇吊切,??音肖?!緩V韻】欣也,喜也。【增韻】喜而解顏啟齒也。又嗤也,哂也?!疽住ぽ拓浴恳晃諡樾Α!驹姟ぺL(fēng)】顧我則笑?!久珎鳌课曛??!径Y·曲禮】父母有疾,笑不至矧?!咀ⅰ魁X本曰矧,大笑則見?!咀髠鳌ぐФ辍繀峭踉唬耗缛吮匦?。【論語】夫子莞爾而笑?!咀ⅰ啃⌒γ病? 又獸名?!緩V東新語】人熊,一名山笑。 又【韻補】思邀切。【詩·大雅】勿以為笑,葉上囂、下蕘?!净茨献印ゃ嵴撚?xùn)】不殺黃口,不獲二毛,于古為義,于今為笑?!竟乓菰姟ぺw童謠】趙為號,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上生毛。 又入宥韻,音秀?!窘傇姟坑衲樅溥€自笑,若使琴心一曲奏。 或作咲?!厩皾h·揚雄傳】樵夫咲之。 亦省作關(guān)。【前漢·薛宣傳】一關(guān)相樂。 唐 盧仝《寄贈含曦上人》:商賈女郎輩,不曾道生死??v遇強禮拜,雅語不露齒。陸游《書嘆》: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一朝眉羽成,鉆破亦在我。少年不自珍,妄念然烈火,眼亂舞腰輕,心醉笑齒瑳。 白居易《就暖偶酌戲諸詩酒舊侶》:低屏軟褥臥藤床,舁向前軒就日陽。一足任他為外物,三杯自要沃中腸。頭風(fēng)若見詩應(yīng)愈,齒折仍夸笑不妨。細(xì)酌徐吟猶得在,舊游未必便相忘。 蘇軾《大雪青州道上有懷東武園亭寄交孔周翰》:蓋公堂前雪,綠窗朱戶相明滅。堂中美人雪爭妍,粲然一笑玉齒頰。楊慎《扶南曲(四首)》:清歌開笑齒,一夜足歡娛。誓好同心結(jié),迎祥百子圖。 陸云《為顧彥先贈婦往返詩四首》:悠悠君行邁。煢煢妾獨止。山河安可逾。永路隔萬里。京師多妖冶。粲粲都人子。雅步裊纖腰。巧笑發(fā)皓齒。佳麗良可美。衰賤焉足紀(jì)。遠(yuǎn)蒙眷顧言。銜恩非望始。 梅堯臣《金明池游》:畫舸龍延尾,長橋霓飲波。苑光花粲粲,女齒笑瑳瑳。行袂相朋接,游肩與賤摩。屠隆《山中吟》:樊夫人,偕云華。不知何年棲紫霞,十洲三島俱為家。粲然忽啟玉齒笑,笑我不歸寂寞羞桃花。桃花爛熳紅映天,垂楊婀娜春風(fēng)前。吳寬《梨》:名果先從張谷來,紛紛碎雪欲成堆。淡妝自把娥眉掃,巧笑誰將瓠齒開。
出處:《女論語》:“凡為女子,先學(xué)立身。立身之法,惟務(wù)清、貞,清則身潔,貞則身榮,行莫回頭,語莫掀唇……” “笑不露齒”是古代對美女微笑的要求,含蓄,溫文爾雅,這樣才不失儀態(tài)。
笑不露齒的出處出處:《女論語》:“凡為女子,先學(xué)立身。立身之法,惟務(wù)清、貞,清則身潔,貞則身榮,行莫回頭,語莫掀唇……” 笑不露齒這句話知名度很高,一般是用來形容女子的美德的,這句話出自大唐時期清河的女子宋若莘、宋若昭姐妹所寫的《女論語》:“凡為女子,先學(xué)立身。立身之法,惟務(wù)清、貞,清則身潔,貞則身榮,行莫回頭,語莫掀唇……”語莫掀唇意思就是笑不露齒,封建社會女子所尊從的教訓(xùn)象笑不露齒、行不擺裙、三從四德等許多都出自《女論語》,在古代,這些是女子應(yīng)該學(xué)習(xí)的道德,在現(xiàn)代,這些成了封建余孽。宋若莘在唐朝是有名的才女,被封為女學(xué)士。 古代笑不露齒的第一人 《女論語》--唐代 宋若莘、宋若昭著 宋若莘---(?--820年)貝州清河(今邢臺清河縣)人,父廷棻,生一男五女,男獨愚不可教,而五女皆警慧,善屬文。若莘最長,次為若昭、若倫、若憲、若荀,皆稟性貞素,不愿歸人,欲以學(xué)名家。若莘誨諸妹若嚴(yán)師。貞元中,李抱真表其才,并召入宮。帝與侍臣賡和,五人咸預(yù)。高其風(fēng)操,不以妾侍命之,呼為學(xué)士。若倫、若荀先卒。貞元七年,(公元七九一年)詔若莘總領(lǐng)秘閣圖籍。卒,贈內(nèi)河郡君。若莘著有〈女論語〉十篇,妹若昭又為傳申釋之,傳于世。

5,近體詩是什么

詩歌分古體詩和近體詩。詩歌就是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總稱。 古體詩可不按韻律,但近體詩必須按韻律。 古體詩: 古體詩分:1、五言古詩 2、七言古詩兩類。五言古詩每句五個字,全詩字?jǐn)?shù)不拘多少。七言古詩每句七個字,全詩字?jǐn)?shù)不拘多少。此外還有一種雜言詩,詩中夾雜著五言,七言甚至三,四,六,八,九等字句,一般也歸入七言古詩一類。古體詩也叫古風(fēng)。 近體詩: 近體詩分:1、律詩 2、排律 3、絕句三類。律詩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兩類。五言律詩每句五個字,共八句。七言律詩每句七個字,共八句。排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詩,多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極少。絕句分為: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五言絕句每句五個字,共四句。七言絕句每句七個字,共四句。 今體詩是唐代新興的詩體,在字?jǐn)?shù),韻腳,聲調(diào),對仗各方面有許多講究,與古體詩截然不同。我們講格律,主要是講今體詩的格律。格律詩是詩的一種樣式,要求嚴(yán)格按格律來寫的。其發(fā)端于“永明體”,興盛于唐,成為中華詩文化的魂寶。 格律詩有這樣幾種樣式: 1、五律:即一句五個字,八句,限用平韻、一韻到底。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例、入韻為變例。 2、七律:即一句七個字,八句,限用平韻、一韻到底。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例、不入韻為變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韻必須是整數(shù),如十韻、三十六韻等。 4、入律的絕句:可寫五言律絕,可寫七言律絕。四句,葉平韻。(注意:絕句分古絕、律絕二類,這里說律絕)絕句特殊,分二類,一類是用律句的律絕,一類是不用律句的古絕。用律句的律絕,劃為律詩,用律句的古絕劃為古體。大部份書上就叫絕句,不分律體古體的。 凡葉平聲韻的,一定是律絕,凡葉仄聲韻的,一定是古體。另外,一般來說,五言絕句人們喜用古體,七言絕句人們喜用律體。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中國講究平仄、對仗和葉韻的詩體。為有別于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在近體詩篇中句數(shù)、字?jǐn)?shù)、平仄、押韻都有嚴(yán)格的限制。近體詩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詩體,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等。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的格律詩體
【近體詩】亦稱“今體詩”。詩體名。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詩的通稱,同古體詩相對而言。句數(shù)、字?jǐn)?shù)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yán)格規(guī)定。   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zhǔn)。(絕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詩。排律則是律詩的延長)。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jǐn)?shù)、句數(shù)平仄、用韻和對仗(絕句不要求對仗)幾個方面,主要有三點:   1、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lián)的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必須平仄相粘,即“句內(nèi)相間,聯(lián)內(nèi)相對,聯(lián)間相粘”   2、除首尾二聯(lián)外,必須要對仗;   3、一韻到底的平聲韻。 [編輯本段]包括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編輯本段]平仄   一、先辨漢字的四聲和平仄   根據(jù)字音讀來的高低長短、緩急升降,古人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種聲調(diào),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調(diào)。古之“入聲”字讀音在普通話中已基本消失。現(xiàn)在,平聲又分陰平和陽平,與上聲、去聲構(gòu)成現(xiàn)在的“四聲”,即“媽麻馬罵”,前兩為平,后兩為仄。 入聲字的發(fā)音都較短促,對于詩詞的朗誦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當(dāng)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學(xué)、雪、絕”等字,都是入聲?,F(xiàn)代南方地區(qū)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聲,如在上海廣東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聲字從“衣、低”等平聲字中區(qū)分出來。不過,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漸地學(xué)習(xí)和掌握了。   二、律詩的平仄交替特點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們現(xiàn)在開始講解律詩的平仄問題了,有些格律書,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讓初學(xué)者一看就覺得頭暈,以致于把格律看成為表達(dá)內(nèi)容的鐐銬,這其實是很不科學(xué)的。律詩的格律,本來就是根據(jù)漢語的聲調(diào)總結(jié)出來的,照著格律寫出來的詩讀起來抑揚頓挫,能有更好的音樂效果。其實,律詩的格律很簡單,說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則,怎樣交替呢?請聽我慢慢說來。   一般來說,在七言句當(dāng)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間隔開的(如第二個字是平聲,第四個字必然是仄聲,第六個字則又是平聲,反之亦然。)   五言近體相當(dāng)于七言近體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況也了然于心。   再記住念對格律:   1、對,每聯(lián)的對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須相對。如首句的二四六字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賈亭西”,則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須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腳低” 。   2、粘,我們習(xí)慣上把律詩的八句分為四聯(lián)。首句與次句合成為首聯(lián),第三四句合成為頷聯(lián),五六句合成為頸聯(lián),七八句合成為尾聯(lián)。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的平仄關(guān)系,即下一聯(lián)出句的平仄必須和上一聯(lián)對句類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譬如,首聯(lián)對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腳低”,那么頷聯(lián)出句(第一句)的平仄也必須為(仄平仄)譬如“幾處早鶯爭暖樹”。   綜上所述,掌握各種形式的近體詩的平仄格式的關(guān)鍵是確定第一句的平仄。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確定的,故近體詩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掌握,關(guān)鍵是要會用近體詩平仄交替的特點和粘對格律。以前有人認(rèn)為非死記硬背不可,其實是騙人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得要領(lǐng)。其實,只要掌握了上面說的這個規(guī)律,對近體詩的平仄就會了如指掌,而且不會忘記,也不會發(fā)生錯誤。   至于平仄的的變格和拗救,籠統(tǒng)地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不對的。這個問題有點復(fù)雜,另用篇幅講它。   先記住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體詩每句第一個字。 [編輯本段]孤平與拗救   孤平是針對七言近體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體的“平平仄仄平”這兩種入韻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如果將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聲,這就犯了孤平。孤平就是孤孤單單的“平聲”字。因為改動之后,這兩個句子中除去“韻腳”那個平聲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個平聲字了,這就叫犯孤平。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這兩種。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這種入韻句式,在詩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字,而且不是誰去“犯”的,所以這不在犯孤平之列。   孤平是作近體詩的大忌,不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能違犯。為了避免孤平的出現(xiàn),故上述兩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須用平聲。如果在實際作詩過程中,非用仄聲字不可,為了避免孤平的發(fā)生,就需要“救”,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孤平拗救。所謂孤平拗救,是說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況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來補救,以避免孤平。具體辦法是,將上說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這就成了拗句,但卻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詩的拗救還有兩種常見形式,一種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換,使之成為(仄仄平平仄平仄),這樣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風(fēng)一杯酒”。如果是五言,只須把前面兩個字去掉就行,救法和七言同。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常見的拗救是在(平平仄仄平平仄)這樣的句式中,第五字和第六字用了仄聲,成為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如果光是第五個字用了仄聲倒也無所謂,那叫小拗,可以不去管他的,可第六字也用了仄聲的話,那就是大拗,問題便很嚴(yán)重了,其實這樣的句子也可以救它,把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個字改成平聲,那就行了,即“仄仄平平平仄平”。比較有名的例子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八十在古代都是入聲)。五言用法和七言同,較著名的例子有“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這種大拗的救法有時可以和前面所說的孤平拗救一起用,因為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第五字若改成平聲,那么第三字的平仄就無所謂了。呵呵,因此,這第五個字可真是個寶貝啊,只要一用平聲,則出句的五六字,本句的第三字,就可以隨意了。   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拗體,即三仄尾。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把第三個字用成了仄聲,成為了(平平仄仄仄),這樣的拗體是不可以救的,但是在唐人的詩句中也較常能看見,如老杜的“江流石不轉(zhuǎn)”。   今人盡量少用為好。   注意:律詩入韻的句子二四六字平仄必須要分明,前面講的這些拗救,除孤平拗外,其出律而救起的例子全部都是不入韻的句子。
http://baike.baidu.com/view/55498.htm?fr=ala0_1_1百度的

6,依韻和詩的具體要求

一、先辨漢字的四聲和平仄 根據(jù)字音讀來的高低長短、緩急升降,古人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種聲調(diào),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調(diào)。古之“入聲”字讀音在普通話中已基本消失?,F(xiàn)在,平聲又分陰平和陽平,與上聲、去聲構(gòu)成現(xiàn)在的“四聲”,即“媽麻馬罵”,前兩為平,后兩為仄。 入聲字的發(fā)音都較短促,對于詩詞的朗誦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當(dāng)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學(xué)、雪、絕”等字,都是入聲。現(xiàn)代南方地區(qū)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聲,如在上海廣東等地的方 近體詩 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聲字從“衣、低”等平聲字中區(qū)分出來。不過,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漸地學(xué)習(xí)和掌握了。 二、律詩的平仄交替特點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們現(xiàn)在開始講解律詩的平仄問題了,有些格律書,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讓初學(xué)者一看就覺得頭暈,以致于把格律看成為表達(dá)內(nèi)容的鐐銬,這其實是很不科學(xué)的。律詩的格律,本來就是根據(jù)漢語的聲調(diào)總結(jié)出來的,照著格律寫出來的詩讀起來抑揚頓挫,能有更好的音樂效果。其實,律詩的格律很簡單,說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則,怎樣交替呢?請聽我慢慢說來。 一般來說,在七言句當(dāng)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間隔開的(如第二個字是平聲,第四個字必然是仄聲,第六個字則又是平聲,反之亦然。) 五言近體相當(dāng)于七言近體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況也了然于心。 再記住念對格律: 1、對,每聯(lián)的對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須相對。如首句的二四六字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賈亭西”,則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須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腳低” 。 2、粘,我們習(xí)慣上把律詩的八句分為四聯(lián)。首句與次句合成為首 近體詩 聯(lián),第三四句合成為頷聯(lián),五六句合成為頸聯(lián),七八句合成為尾聯(lián)。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的平仄關(guān)系,即下一聯(lián)出句的平仄必須和上一聯(lián)對句類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譬如,首聯(lián)對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腳低”,那么頷聯(lián)出句(第一句)的平仄也必須為(仄平仄)譬如“幾處早鶯爭暖樹”。 綜上所述,掌握各種形式的近體詩的平仄格式的關(guān)鍵是確定第一句的平仄。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確定的,故近體詩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掌握,關(guān)鍵是要會用近體詩平仄交替的特點和粘對格律。以前有人認(rèn)為非死記硬背不可,其實是騙人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得要領(lǐng)。其實,只要掌握了上面說的這個規(guī)律,對近體詩的平仄就會了如指掌,而且不會忘記,也不會發(fā)生錯誤。 至于平仄的的變格和拗救,籠統(tǒng)地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不對的。這個問題有點復(fù)雜,另用篇幅講它。 先記住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體詩每句第一個字。 編輯本段孤平與拗救 孤平是針對七言近體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體的“平 沈約 平仄仄平”這兩種入韻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如果將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聲,這就犯了孤平。孤平就是孤孤單單的“平聲”字。因為改動之后,這兩個句子中除去“韻腳”那個平聲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個平聲字了,這就叫犯孤平??赡芊腹缕降木涫街挥羞@兩種。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這種入韻句式,在詩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字,而且不是誰去“犯”的,所以這不在犯孤平之列。 孤平是作近體詩的大忌,不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能違犯。為了避免孤平的出現(xiàn),故上述兩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須用平聲。如果在實際作詩過程中,非用仄聲字不可,為了避免孤平的發(fā)生,就需要“救”,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孤平拗救。所謂孤平拗救,是說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況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來補救,以避免孤平。具體辦法是,將上說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這就成了拗句,但卻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詩的拗救還有兩種常見形式,一種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換,使之成為(仄仄平平仄平仄),這樣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風(fēng)一杯酒”。如果是五言,只須把前面兩個字去掉就行,救法和七言同。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常見的拗救是在(平平仄仄平平仄)這樣的句式中,第五字和第六字用了仄聲,成為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如果光是第五個字用了仄聲倒也無所謂,那叫小拗,可以不去管他的,可第六字也用了仄聲的話,那就是大拗,問題便很嚴(yán)重了,其實這樣的句子也可以救它,把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個字改成平聲,那就行了,即“仄仄平平平仄平”。比較有名的例子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八十在古代都是入聲)。五言用法和七言同,較著名的例子有“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這種大拗的救法有時可以和前面所說的孤平拗救一起用,因為 李白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第五字若改成平聲,那么第三字的平仄就無所謂了。呵呵,因此,這第五個字可真是個寶貝啊,只要一用平聲,則出句的五六字,本句的第三字,就可以隨意了。 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拗體,即三仄尾。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把第三個字用成了仄聲,成為了(平平仄仄仄),這樣的拗體是不可以救的,但是在唐人的詩句中也較常能看見,如老杜的“江流石不轉(zhuǎn)”。 今人盡量少用為好。 注意:律詩入韻的句子二四六字平仄必須要分明,前面講的這些拗救,除孤平拗外,其出律而救起的例子全部都是不入韻的句子。 編輯本段用韻 隋代陸法言《切韻》把同韻同調(diào)的字歸并成類,同類的字可以互相押韻,即是一個韻部,共206個韻部,唐人規(guī)定近韻可“同用”,南宋平水人劉淵把“同用”韻合起來,減為107韻,后人又減一韻,成106韻,這就是所謂的“平水韻” 近體詩押韻的位置(韻腳)是固定的,律詩二四六八 陸游 句、絕句二四句必須押韻(不管律詩絕句,首句既可入韻也可不入韻);必須一韻到底,且一般是押平聲韻(仄韻詩因其太少,故從略)。這就是用韻上的基本格律。 近體詩用韻要求很嚴(yán),除首句可用鄰韻外,一般不允許鄰韻通押,就是字?jǐn)?shù)少的窄韻也不能出韻。 當(dāng)代人有愿意用新韻的,按照普通話入韻就可以了。對于某些把“情、同”放在一起的新韻書,還是不看為好。 編輯本段對仗 通俗一點說,對仗是指近體詩中一聯(lián)的出句和對句要成對聯(lián)的形式(其實,對聯(lián)是從近體詩的對仗發(fā)展而來的)。對仗有工對寬對之分,工對比較嚴(yán)格,必須家花對野草,山川對河岳,三千對八百,寬對則比較松一些,只要句子結(jié)構(gòu)成分相對應(yīng)就行了,如體詞(即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主語和賓語成分,名詞性詞語,包括名詞、代詞)對體詞,謂詞(即現(xiàn)代漢語中的謂語成分,包括動詞、形容詞)對謂詞就行了,譬如,“他們”對“小鳥”,“樓高”對“心跳”,都算是寬對。絕對的工對和寬對一般不太多,律詩的對仗多數(shù)都是些半工半寬的句子,譬如“臉紅”對“心跳”。“臉”與“心” 近體詩 都是身體部位,算是工的,可“紅”與“跳”一為形容詞,一為動詞,充其量也就是個寬對,所以這樣的對子就是半工對。 古代漢語是沒有詞性的,因此,對仗主要得從意義和結(jié)構(gòu)上來看,有些初學(xué)者,老喜歡瞄著對仗的詞性,發(fā)現(xiàn)一個詞性不對,馬上喊失對,這是很可笑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八馈笔鞘裁丛~性?“灰”又是什么詞性呢? 對仗細(xì)分的話,有工對、借對、扇面對、流水對等。 工對,詞性詞類和句型都相對的對仗。是律詩對仗最基本的形,上面已經(jīng)介紹了! 借對,就是借音、借義相對。 如杜甫七律《野望》中首聯(lián)“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白”和“清”本不算工對,但“清”和“青”同音,因同音關(guān)系借“清”為“青”,這樣“白”就和“青”相對了。這里的“借”是只借“音”不借“義”,使人因同音關(guān)系而聯(lián)想到另一個字,并不涉改變詩意的問題。又如杜甫的詩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席”,“尋?!焙汀捌呤北緛聿幌鄬?,但“尋”和“?!笔枪糯拈L度單位,八尺為尋,二尋為常,在這個意義上,“尋?!卑ㄖ鴶?shù)字概念,故這里借來和“七十”相對。當(dāng)然,這也不涉及改變詩意的問題。前者借“音”,后者借“義”,這兩 近體詩 種情況都是借對。 流水對,是說相對的兩句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不對立,而是一個意思連貫下來,就象流水不能分開一樣,但它們在詞類和結(jié)構(gòu)上仍然要相對。如我在《上海樓市》中所寫的“一苑千般弄,三年兩倍升”就是流水對。 上面介紹了近體詩的基本格律,對待詩律應(yīng)取的態(tài)度是:承認(rèn)格律,掌握格律,為了思想內(nèi)容的需要,在必要時可以突破格律。只有這樣,才能讓詩律為我服務(wù)而成為詩律的主人。 律詩的頜聯(lián)、頸聯(lián)一般來說,必須對仗,排律除首尾兩聯(lián)外均需對仗。在律詩中,特別是在五律中,有時會出現(xiàn)頷聯(lián)不對仗的情況,這屬于律詩的別體,不宜提倡。但也有首聯(lián)對仗的,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尾聯(lián)對仗的,如前舉杜甫詩;也有全首用對仗的,如杜甫《登高》(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絕句本來不要求對仗,但也有對仗的,如杜甫《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還有全首對仗的,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杜詩最工,所以建議學(xué)詩者最好從杜詩入手。近體詩的對仗用得好,可以使詩生色。但過分追求對仗工整必然束縛思想,這應(yīng)該正確對待,不能舍本逐末。

7,沈佺期作品風(fēng)格

沈佺期(約656~約714或715),唐代詩人。字云卿?! ∠嘀輧?nèi)黃(今屬河南)人。上元二年 (675)進士及第。由協(xié)律郎累遷考功員外郎。曾因受賄入獄。出獄后復(fù)職,遷給事中。中宗即位,因諂附張易之,被流放□州。神龍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xué)士,常侍宮中。后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與宋之問齊名,并稱“沈宋”。他們的近體詩格律謹(jǐn)嚴(yán)精密,史論以為是律詩體制定型的代表詩人。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沈佺期集》。沈佺期代表作:《獨不見》  他的《獨不見》是一首較早出現(xiàn)的優(yōu)秀七言律詩。  侍宴  皇家貴主好神仙,別業(yè)初開云漢邊?! ∩匠霰M如鳴鳳嶺,池成不讓飲龍川?! y樓翠幌教春住,舞閣金鋪借日懸。  侍從乘輿來此地,稱觴獻壽樂鈞天。  雜詩  聞道黃龍戌,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獨不見(古意呈補闕喬如之)  沈佺期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帽梁?! 【旁潞璐吣救~,十年征戍憶遼陽?! “桌呛颖币魰鴶?,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騺缙凇豆乓獬恃a闕喬知之》賞析  --------------------------------------------------------------------------------  盧家小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旁潞璐吣救~,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1],丹鳳城南秋夜長[2]?! ≌l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3]?! ⊙a闕:官名。職司規(guī)諫。喬知之同州馮翊人武后時任右補闕。遷左司郎中。題一作《古意》,一作《獨不見》,都是樂府舊題?! ∵@是首樂府詩。格式仍屬七律.主題是寫閨怨,這類題材在唐代詩人筆下屢見不鮮,具有時代特征。這首詩在同類題材中被詩評家譽為“體格豐神,良稱獨步”(胡應(yīng)麟《詩藪·內(nèi)編》),是唐代七律的奠基之作?! ∪姀亩鄠?cè)面塑造出一位空閣獨居的少婦形象。詩一上來就運用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寫“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以玳瑁裝飾的畫梁上雙棲海燕的親昵自得來反襯深居郁金堂的那位盧家少婦生活的孤單和內(nèi)心的寂寞?! ≈虚g四句用兩兩對稱形式刻畫這對少年夫婦生離死別的哀愁:丈夫遠(yuǎn)戍遼陽,妻子獨居長安。“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農(nóng)歷九月,已是深秋氣候,京師長安一帶西北風(fēng)颯颯送寒,蕭蕭落葉伴隨著鄰家廚房里隱約傳出的陣陣刀砧聲而飄零,少婦很自然地想到別家團聚的歡樂,自己獨居閨中的凄楚,從而對長期應(yīng)征戍邊的良人的思念感情油然而生,不能自遣。更何況“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風(fēng)城南秋夜長”!遠(yuǎn)征遼陽的丈夫長久沒有音訊,存亡未卜,獨居長安城南的妻子又遇上深秋的漫漫長夜,無法入睡。這兩聯(lián)前后呼應(yīng)緊密:“白狼河北音書斷”呼應(yīng)“十年征戍憶遼陽”,“丹鳳城南秋夜長”則呼應(yīng)“九月寒砧催木葉?!眱蓷l線索,相互交叉勾聯(lián),明寫長安的妻子,暗寫遼陽的丈夫。地點由長安到遼陽,萬里迢迢;時間則分別十年,音書斷絕。長安的妻子空閨獨守,秋夜憶念良人,這是明寫的。而征戍遼陽的丈夫,音汛渺然,是死是活,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可能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已成為戰(zhàn)爭的犧牲品,也可能是“城頭鐵鼓聲猶振, 匣里金刀血未乾”,還在鏖兵苦戰(zhàn)中……  最后兩句更從正面一點,對表現(xiàn)全詩主題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盧家小婦在深秋月夜,思念久別遠(yuǎn)戍的丈夫。愁腸百結(jié),情景是夠凄慘的了。誰知這時夜空的明月卻格外皎潔,將銀灰色的月光默默地灑在她的羅衣上,顯得格外的柔和、靜悄! 多美好的少婦形象!又是多不幸的身世!  全詩通過一個少婦秋夜思念戍邊丈夫的生活剪影,向讀者展現(xiàn)一幅戰(zhàn)爭破壞人們和平安寧生活,給一個原本可能是幸福家庭帶來毀滅性災(zāi)難的形象畫面,使讀者很自然地對詩中的主人公一明寫的盧家少婦和暗寫的出征的丈夫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這首詩表現(xiàn)技巧也很出色,開始運用比興手法,以玳瑁梁上雙棲的海燕反襯這對少年夫妻長年離別的不幸。中間兩聯(lián)對偶工致,不但句對,而且詞組也對,“白狼河”與“丹鳳城”均為地名,“白”和“丹”均為顏色、“狼”和“鳳”均為動物,構(gòu)成律詩中的工對。結(jié)束一聯(lián)運用設(shè)問句式,“誰謂”、“更教”,一氣貫穿到底,造成含蓄蘊藉、“深文隱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龍·隱秀》)的意境,讀來情味深長?! ∑哐月稍? 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yán)密。發(fā)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jǐn)?shù)整齊劃一?! ≈袊w詩的一種。格律嚴(yán)密。發(fā)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jǐn)?shù)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guī)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lián),計四聯(lián),習(xí)慣上稱第一聯(lián)為破題(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為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為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為結(jié)句(尾聯(lián))。每首的二、三兩聯(lián)(即頷聯(lián)、頸聯(lián))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尾兩聯(lián)不對外,中間各聯(lián)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于絕句?! √拼稍娫诙ㄐ突^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變例,有些律詩不完全按照格式寫作,如崔顥的《黃鶴樓》,即前半首為古體格調(diào),后半首才合律。律詩的這種變化被稱為拗體 。  一、先辨漢字的四聲和平仄  由字音讀來的高低長短、緩急升降,古人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種聲調(diào),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調(diào)。古之入聲字讀音在普通話中已基本消失,現(xiàn)在,平聲又分陰平和陽平,與上聲、去聲構(gòu)成現(xiàn)在的“四聲”,即“媽麻馬罵”,前兩為平,后兩為仄。 入聲字的發(fā)音都較短促,對于詩詞的朗誦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當(dāng)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學(xué)、雪、絕”等字,都是入聲?,F(xiàn)代南方地區(qū)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聲,如在上海廣東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聲字從“衣、低”等平聲字中區(qū)分出來。不過,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漸地學(xué)習(xí)和掌握了。  二、律詩的平仄交替特點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們現(xiàn)在開始講解律詩的平仄問題了,有些格律書,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讓初學(xué)者一看就覺得頭暈,以致于把格律看成為表達(dá)內(nèi)容的鐐銬,這其實是很不科學(xué)的。律詩的格律,本來就是根據(jù)漢語的聲調(diào)總結(jié)出來的,照著格律寫出來的詩讀起來抑揚頓挫,能有更好的音樂效果。其實,律詩的格律很簡單,說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則,怎樣交替呢?請聽我慢慢說來?! ∫话銇碚f,每一句句子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間隔開的(如第二個字是平聲,第四個字必然是仄聲,第六個字則又是平聲,反之亦然。)  五言近體相當(dāng)于七言近體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況也了然于心?! ≡儆涀≌硨Ω衤桑骸 ?、對,每聯(lián)的對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須相反或是相反類型。如首句的二四六字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賈亭西”,則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須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腳低”  2、粘,我們習(xí)慣上把律詩的八句分為四聯(lián)。首句與次句合成為首聯(lián),第三四句合成為頷聯(lián),五六句合成為頸聯(lián),七八句合成為尾聯(lián)。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的平仄關(guān)系,下一聯(lián)出句的平仄必須和上一聯(lián)對句類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譬如,首聯(lián)對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腳低”,那么頷聯(lián)出句的平仄也必須為(仄平仄)譬如“幾處早鶯爭暖樹”?! 【C上所述,掌握各種形式的近體詩的平仄格式的關(guān)鍵是確定第一句的平仄。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確定的,故近體詩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掌握,關(guān)鍵是要會用近體詩平仄交替的特點和粘對格律。以前有人認(rèn)為非死記硬背不可,其實是騙人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得要領(lǐng)。其實,只要掌握了上面說的這個規(guī)律,對近體詩的平仄就會了如指掌,而且不會忘記,也不會發(fā)生錯誤?! ≈劣谄截频牡淖兏窈娃志?,籠統(tǒng)地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不對的。這個問題有點復(fù)雜,另用篇幅講它。先記住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體詩每句第一個字?! 」缕脚c拗救  孤平是針對七言近體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體的“平平仄仄平”這兩種入韻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如果將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聲,這就犯了孤平。孤平就是孤孤單單的平聲字。因為改動之后,這兩個句子中除去韻腳那個平聲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個平聲字了,這就叫犯孤平??赡芊腹缕降木涫街挥羞@兩種。五言的“仄仄仄平平”這種入韻句式,在詩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字,而且不是誰去“犯”的,所以這不在犯孤平之列。孤平是作近體詩的大忌,不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能違犯。為了避免孤平的出現(xiàn),故上述兩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須用平聲。如果在實際作詩過程中,非用仄聲字不可,為了避免孤平的發(fā)生,就需要“救”,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孤平拗救。所謂孤平拗救,是說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況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來補救,以避免孤平。具體辦法是,將上說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這就成了拗句,但卻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詩的拗救還有兩種常見形式,一種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交換,使之成為(仄仄平平仄平仄),這樣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風(fēng)一杯酒”。如果是五言,只須把前面兩個字去掉就行,救法和七言同?! 〕酥?,還有一種常見的拗救是在(平平仄仄平平仄)這樣的句式中,第五字和第六字用了仄聲,成為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如果光是第五個字用了仄聲倒也無所謂,那叫小拗,可以不去管他的,可第六字也用了仄聲的話,那就是大拗,問題便很嚴(yán)重了,其實這樣的句子也可以救它,即把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個字改成平聲,那就行了。比較有名的例子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八十在古代都是入聲)。五言用法和七言同,較著名的例子有“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這種大拗的救法有時可以和前面所說的孤平拗救一起用,因為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第五字若改成平聲,那么第三字的平仄就無所謂了。呵呵,因此,這第五個字可真是個寶貝啊,只要一用平聲,則出句的五六字,本句的第三字,就可以隨意了?! ×硗膺€有一種特殊的拗體,即三仄尾。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把第三個字用成了仄聲,成為了(平平仄仄仄),這樣的拗體是不可以救的,但是在唐人的詩句中也較常能看見,如老杜的“江流石不轉(zhuǎn)”。  今人盡量少用為好?! ∽⒁猓郝稍娙腠嵉木渥佣牧制截票仨氁置?,前面講的這些拗救,除孤平拗外,其出律而救起的例子全部都是不入韻的句子?! ∮庙崱 ∷宕懛ㄑ浴肚许崱钒淹嵧{(diào)的字歸并成類,同類的字可以互相押韻,即是一個韻部,共206個韻部,唐人規(guī)定近韻可“同用”,南宋平水人劉淵把“同用”韻合起來,減為107韻,后人又減一韻,成106韻,這就是所謂的“平水韻”  近體詩押韻的位置(韻腳)是固定的,律詩二四六八句、絕句二四句必須押韻(不管律詩絕句,首句既可入韻也可不入韻);必須一韻到底,且一般是押平聲韻(仄韻詩因其太少,故從略)。這就是用韻上的基本格律?! 〗w詩用韻要求很嚴(yán),除首句可用鄰韻外,一般不允許鄰韻通押,就是字?jǐn)?shù)少的窄韻也不能出韻?! ‘?dāng)代人有愿意用新韻的,按照普通話入韻就可以了。對于某些把“情、同”放在一起的新韻書,還是不看為好。  對仗  通俗一點說,對仗是指近體詩中一聯(lián)的出句和對句要成對聯(lián)的形式(其實,對聯(lián)是從近體詩的對仗發(fā)展而來的)。對仗有工對寬對之分,工對比較嚴(yán)格,必須家花對野草,山川對河岳,三千對八百,寬對則比較松一些,只要句子結(jié)構(gòu)成分相對應(yīng)就行了,如體詞(即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主語和賓語成分,名詞性詞語,包括名詞、代詞)對體詞,謂詞(即現(xiàn)代漢語中的謂語成分,包括動詞、形容詞)對謂詞就行了,譬如,“他們”對“小鳥”,“樓高”對“心跳”,都算是寬對。絕對的工對和寬對一般不太多,律詩的對仗多數(shù)都是些半工半寬的句子,譬如“臉紅”對“心跳”?!澳槨迸c“心”都是身體部位,算是工的,可“紅”與“跳”一為形容詞,一為動詞,充其量也就是個寬對,所以這樣的對子就是半工對。  古代漢語是沒有詞性的,因此,對仗主要得從意義和結(jié)構(gòu)上來看,有些初學(xué)者,老喜歡鉆對仗的詞性,發(fā)現(xiàn)一個詞性不對,馬上喊失對,這是很可笑的?!按盒Q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八馈笔鞘裁丛~性?“灰”又是什么詞性呢?  律詩的頜聯(lián)、頸聯(lián)一般來說,必須對仗,排律除首尾兩聯(lián)外均需對仗。在律詩中,特別是在五律中,有時會出現(xiàn)頷聯(lián)不對仗的情況,這屬于律詩的別體,不宜提倡?! φ逃泄?、借對、流水對之分?! 」?,詞性詞類和句型都相對的對仗。是律詩對仗最基本的形式?! 〗鑼?,就是借音、借義相對。如杜甫七律《野望》中首聯(lián)“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白”和“清”本不算工對,但“清”和“青”同音,因同音關(guān)系借“清”為“青”,這樣“白”就和“青”相對了這里的“借”是只借“音”不借“義”,使人因同音關(guān)系而聯(lián)想到另一個字,并不涉改變詩意的問題。又如杜甫的詩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席”,“尋?!焙汀捌呤北緛聿幌鄬?,但“尋”和“常”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八尺為尋,二尋為常,在這個意義上,“尋?!卑ㄖ鴶?shù)字概念,故這里借來和“七十”相對,當(dāng)然,這也不涉及改變詩意的問題。前者借“音”,后者借“義”,這兩種情況都是借對?! ×魉畬Γ钦f相對的兩句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不對立,而是一個意思連貫下來,就象流水不能分開一樣,但它們在詞類和結(jié)構(gòu)上仍然要相對。如我在《上海樓市》中所寫的“一苑千般弄,三年兩倍升”就是流水對?! ÷稍娨话阒灰箢M聯(lián)、頸聯(lián)對仗,但也有首聯(lián)對仗的,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尾聯(lián)對仗的,如前舉杜甫詩;也有全首用對仗的,如杜甫《登高》(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絕句本來不要求對仗,但也有對仗的,如杜甫《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還有全首對仗的,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杜詩最工,所以我建議學(xué)詩者最好從杜詩入手。近體詩的對仗用得好,可以使詩生色。但過分追求對仗工整必然束縛思想,這應(yīng)該正確對待,不能舍本逐末?! ∩厦娼榻B了近體詩的基本格律,對待詩律應(yīng)取的態(tài)度是:承認(rèn)格律,掌握格律,為了思想內(nèi)容的需要,在必要時可以突破格律。只有這樣,才能讓詩律為我服務(wù)而成為詩律的主人。
沈佺期(約656~約714或715),唐代詩人。字云卿。 相州內(nèi)黃(今屬河南)人。上元二年 (675)進士及第。由協(xié)律郎累遷考功員外郎。曾因受賄入獄。出獄后復(fù)職,遷給事中。中宗即位,因諂附張易之,被流放□州。神龍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xué)士,常侍宮中。后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與宋之問齊名,并稱“沈宋”。他們的近體詩格律謹(jǐn)嚴(yán)精密,史論以為是律詩體制定型的代表詩人。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沈佺期集》。沈佺期代表作:《獨不見》 他的《獨不見》是一首較早出現(xiàn)的優(yōu)秀七言律詩。 侍宴 皇家貴主好神仙,別業(yè)初開云漢邊。 山出盡如鳴鳳嶺,池成不讓飲龍川。 妝樓翠幌教春住,舞閣金鋪借日懸。 侍從乘輿來此地,稱觴獻壽樂鈞天。 雜詩 聞道黃龍戌,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獨不見(古意呈補闕喬如之) 沈佺期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帽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沈佺期《古意呈補闕喬知之》賞析 盧家小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1],丹鳳城南秋夜長[2]。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3]。 補闕:官名。職司規(guī)諫。喬知之同州馮翊人武后時任右補闕。遷左司郎中。題一作《古意》,一作《獨不見》,都是樂府舊題。 這是首樂府詩。格式仍屬七律.主題是寫閨怨,這類題材在唐代詩人筆下屢見不鮮,具有時代特征。這首詩在同類題材中被詩評家譽為“體格豐神,良稱獨步”(胡應(yīng)麟《詩藪·內(nèi)編》),是唐代七律的奠基之作。 全詩從多側(cè)面塑造出一位空閣獨居的少婦形象。詩一上來就運用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寫“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以玳瑁裝飾的畫梁上雙棲海燕的親昵自得來反襯深居郁金堂的那位盧家少婦生活的孤單和內(nèi)心的寂寞。 中間四句用兩兩對稱形式刻畫這對少年夫婦生離死別的哀愁:丈夫遠(yuǎn)戍遼陽,妻子獨居長安?!熬旁潞璐吣救~,十年征戍憶遼陽”。農(nóng)歷九月,已是深秋氣候,京師長安一帶西北風(fēng)颯颯送寒,蕭蕭落葉伴隨著鄰家廚房里隱約傳出的陣陣刀砧聲而飄零,少婦很自然地想到別家團聚的歡樂,自己獨居閨中的凄楚,從而對長期應(yīng)征戍邊的良人的思念感情油然而生,不能自遣。更何況“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風(fēng)城南秋夜長”!遠(yuǎn)征遼陽的丈夫長久沒有音訊,存亡未卜,獨居長安城南的妻子又遇上深秋的漫漫長夜,無法入睡。這兩聯(lián)前后呼應(yīng)緊密:“白狼河北音書斷”呼應(yīng)“十年征戍憶遼陽”,“丹鳳城南秋夜長”則呼應(yīng)“九月寒砧催木葉?!眱蓷l線索,相互交叉勾聯(lián),明寫長安的妻子,暗寫遼陽的丈夫。地點由長安到遼陽,萬里迢迢;時間則分別十年,音書斷絕。長安的妻子空閨獨守,秋夜憶念良人,這是明寫的。而征戍遼陽的丈夫,音汛渺然,是死是活,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可能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已成為戰(zhàn)爭的犧牲品,也可能是“城頭鐵鼓聲猶振, 匣里金刀血未乾”,還在鏖兵苦戰(zhàn)中…… 最后兩句更從正面一點,對表現(xiàn)全詩主題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盧家小婦在深秋月夜,思念久別遠(yuǎn)戍的丈夫。愁腸百結(jié),情景是夠凄慘的了。誰知這時夜空的明月卻格外皎潔,將銀灰色的月光默默地灑在她的羅衣上,顯得格外的柔和、靜悄! 多美好的少婦形象!又是多不幸的身世! 全詩通過一個少婦秋夜思念戍邊丈夫的生活剪影,向讀者展現(xiàn)一幅戰(zhàn)爭破壞人們和平安寧生活,給一個原本可能是幸福家庭帶來毀滅性災(zāi)難的形象畫面,使讀者很自然地對詩中的主人公一明寫的盧家少婦和暗寫的出征的丈夫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這首詩表現(xiàn)技巧也很出色,開始運用比興手法,以玳瑁梁上雙棲的海燕反襯這對少年夫妻長年離別的不幸。中間兩聯(lián)對偶工致,不但句對,而且詞組也對,“白狼河”與“丹鳳城”均為地名,“白”和“丹”均為顏色、“狼”和“鳳”均為動物,構(gòu)成律詩中的工對。結(jié)束一聯(lián)運用設(shè)問句式,“誰謂”、“更教”,一氣貫穿到底,造成含蓄蘊藉、“深文隱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龍·隱秀》)的意境,讀來情味深長。 七言律詩 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yán)密。發(fā)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jǐn)?shù)整齊劃一。 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yán)密。發(fā)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jǐn)?shù)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guī)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lián),計四聯(lián),習(xí)慣上稱第一聯(lián)為破題(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為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為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為結(jié)句(尾聯(lián))。每首的二、三兩聯(lián)(即頷聯(lián)、頸聯(lián))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尾兩聯(lián)不對外,中間各聯(lián)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于絕句。 唐代律詩在定型化過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變例,有些律詩不完全按照格式寫作,如崔顥的《黃鶴樓》,即前半首為古體格調(diào),后半首才合律。律詩的這種變化被稱為拗體 。 一、先辨漢字的四聲和平仄 由字音讀來的高低長短、緩急升降,古人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種聲調(diào),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調(diào)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