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酒蒸草藥的方法具體步驟
就是把藥材和酒放在一起,放到釀酒里一起蒸出來,整完之后把藥泡在一起就好了
2,中藥怎么煮
首先:煎中藥前先要加水浸泡30--40分鐘;其次:煎藥時,根據(jù)砂鍋和草藥的量來加水,加水最好蓋過草藥,然后加入藥引子;再次:先大火燒開,然后改用小火;最后:30分鐘后,草藥就可以了
1.將藥材放入藥罐中(藥罐不要用金屬的,最好是陶瓷一類的),加水浸沒藥材水面高出藥材2-3cm,浸泡30分鐘左右。 2.大火煮開后,小火煮20-30分鐘,即可。 注意:有些藥材要后下,比如薄荷之類發(fā)汗的藥,一般就煮個10多分鐘;有些藥材要先煮,比如礦物類的藥物(龍齒、牡蠣之類),先煮30分鐘左右;有些藥材要包煎,比如種子類的(車前子等)、青黛等,用干凈的紗布包一下封口放到藥罐里一起煮即可。一般醫(yī)生開方時都會寫明。
其實不管什么鴨蛋只要是腌制的方法得當(dāng)都會出油的。關(guān)鍵是腌完的鴨蛋要清嫩黃香,一般腌制的鴨蛋黃是出油了但是清硬的不得了。教你一個簡單實用的方法,先把鴨蛋洗凈用白酒擦一下放入大盆里。再就是熬制鹽水,根據(jù)鴨蛋的多少往鍋里面添水,加鹽根據(jù)你的口味加鹽每十斤鴨蛋放入2-3斤的鹽,再放入花椒、大料燒開。把燒開的鹽水倒入盛鴨蛋的大盆里,等到鹽水晾涼后再把鴨蛋碼入壇子里面,最后再把晾涼的鹽水倒入鴨蛋的壇子里面要水面沒過鴨蛋為止,一般20天左右就會咸出油的,這樣腌制的鴨蛋,不管腌多長那個時間清都不會硬的。黃有種特別的香味。方法很簡單你可以試著做下,一定會使你滿意的。
3,如何熬制中藥才正確
中藥的煎藥方法十分重要。明代醫(yī)家李時珍說:“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清代醫(yī)家徐靈胎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乎此”。可見,方法不可忽視。 1、對煎藥器皿的要求 最好用沙鍋或搪瓷鍋,以耐火的砂罐或陶罐為最理想,因其受熱均勻,性質(zhì)穩(wěn)定,不宜使用鋁鍋或銅鍋。因為鋁、鐵、銅的金屬活性較強(qiáng),很可能與中藥中的成分形成化學(xué)物質(zhì),輕者使藥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發(fā)生沉淀,藥液中有效含量降低重則生質(zhì),產(chǎn)生毒性。 李時珍曾說過:“凡煎藥并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F(xiàn)在一般通用的是有蓋的陶瓷砂鍋。 此外,容量宜稍大,以利煮沸時藥液不斷翻滾。鍋蓋應(yīng)稍高一些,可使水分和揮發(fā)流”。煎鍋要經(jīng)常保持清潔,每次煎完藥后最好立即去掉藥渣,以免影響下次煎藥效果。 2、注意加水量加水量應(yīng)根據(jù)藥量的多少,吸水程度及需要煎煮時間的長短而定。一般頭煎加水量多一些,以浸沒藥材超過藥2—3厘米為度,第二煎加水量可酌減。 3、煎前浸泡 為了提高煎出率,藥物在煎煮前宜加水?dāng)嚢韬蠼?0~60分鐘。冬天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可縮短煎煮時間,但不能用開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細(xì)胞中的蛋白質(zhì)突然受熱凝固、外層形成堅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質(zhì)形成膠體不利有效成分浸出。 4、掌握火候 5、注意時間
最好是分兩次,因為兩次的環(huán)境不一樣,得到的溶出物可能不同,中醫(yī)中藥這個東西,最好聽醫(yī)生的,因為中醫(yī)藥有他獨特的理論體系,不能要西醫(yī)和西藥的理論去解釋,這樣就沒有辦法理解!
中藥的熬制方法 (1)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nèi),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nèi),溫?zé)岱谩"芤淮螌⑺幬锛搴煤螅梢詫⑹讋┖驮偌宓乃幬锘靹?,以便藥效均衡?2)服藥方法也是給藥護(hù)理中重要的護(hù)理內(nèi)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闭f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hù)理上必須正確執(zhí)行各種服藥方法。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數(shù)或濃煎后服用。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nèi),使體內(nèi)達(dá)到較高的藥物濃度。②中成藥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diào)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藥放入口內(nèi),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nèi),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后服用。調(diào)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diào)成糊狀后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藥。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藥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癥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癥病人。是指將中成藥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4,中藥怎么熬要具體點的答案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1)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nèi),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nèi),溫?zé)岱谩"芤淮螌⑺幬锛搴煤?,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藥物混勻,以便藥效均衡?(2)服藥方法也是給藥護(hù)理中重要的護(hù)理內(nèi)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闭f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hù)理上必須正確執(zhí)行各種服藥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數(shù)或濃煎后服用。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nèi),使體內(nèi)達(dá)到較高的藥物濃度。②中成藥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diào)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藥放入口內(nèi),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nèi),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后服用。調(diào)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diào)成糊狀后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藥。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藥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癥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癥病人。是指將中成藥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yī)用藥護(hù)理除了注意煎藥和服藥方式外還應(yīng)該注意以下內(nèi)容:①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于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湯劑均采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熱證。②服藥劑量:用藥的劑量一般應(yīng)該由醫(yī)生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藥后應(yīng)注意休息,觀察藥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yīng)。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yán)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yīng),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于大便硬結(jié)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jìn)食后一小時后服用。⑤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yīng)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y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nèi)容和區(qū)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dāng)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yīng),食物能增強(qiáng)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傊?,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藥物的療效,促進(jìn)病人早日康復(fù),具有與用藥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藥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煎前浸泡:首次煎煮(一煎)一般藥物浸泡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的主的藥物可浸泡一小時;再次煎煮(二煎)時,不用再浸泡。一煎加水量超過藥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沒藥物即可。 煎煮次數(shù):一般煎煮兩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兩次分煎。 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狀態(tài)。對于解表、芳香類藥物等,宜用大火急煎,以免藥性揮發(fā),藥效降低;對于滋補(bǔ)藥,多宜小火久煎,使藥物有效成分盡出。 煎煮時間:一般藥物,一煎應(yīng)沸后再小火煎20-25分鐘,二煎沸后再小火煎15-20分鐘;解表、芳香類藥一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滋補(bǔ)藥一煎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煎藥并非越久越好。 特殊煎服:藥包中注有“先煎”的小包藥,先煎30分鐘,再加入群藥;注有“后下”的小包藥,在群藥煎好前5---10分鐘投入再煎;注有“包煎”的小包藥,用紗布包扎好投入藥群中一起煎;注有“烊化”的小包藥,用煎好的藥液與“烊化”藥物煎煮溶解后服用;注有“沖服”的小包藥,用煎好的藥湯沖服。
5,在家怎樣熬中藥
1.煎藥前的浸泡: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一般為15分鐘。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一般為半小時。 2.煎煮次數(shù):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藥的溫度: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即強(qiáng)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30分鐘,第二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分鐘。滋補(bǔ)類藥物煎煮時間可適當(dāng)延長。 5.特殊藥的煎煮: 先煎藥:一些質(zhì)地堅硬的藥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 40分鐘,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后煎煮。 后下藥: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油或不宜長時間煎煮的藥物,要在藥物煎好前5 10分鐘投入鍋內(nèi)。 包煎藥:一般是種子和各種花粉藥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藥內(nèi)共煎煮。 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藥要單獨煎煮后,再將藥液兌入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中藥的煎法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yán)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yīng)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dāng)增加用水量。 三、煎藥時間應(yīng)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bǔ)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yù)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yīng)在其它藥煎至預(yù)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中藥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后服為宜。 二、丸藥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藥烊開服用,便于吸收增強(qiáng)療效。 未煎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zhì)。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ZT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 (1)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nèi),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nèi),溫?zé)岱?。④一次將藥物煎好后,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藥物混勻,以便藥效均衡?(2)服藥方法也是給藥護(hù)理中重要的護(hù)理內(nèi)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闭f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hù)理上必須正確執(zhí)行各種服藥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數(shù)或濃煎后服用。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nèi),使體內(nèi)達(dá)到較高的藥物濃度。②中成藥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diào)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藥放入口內(nèi),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nèi),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后服用。調(diào)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diào)成糊狀后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藥。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藥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癥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癥病人。是指將中成藥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yī)用藥護(hù)理除了注意煎藥和服藥方式外還應(yīng)該注意以下內(nèi)容:①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于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湯劑均采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熱證。②服藥劑量:用藥的劑量一般應(yīng)該由醫(yī)生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藥后應(yīng)注意休息,觀察藥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yīng)。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yán)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yīng),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于大便硬結(jié)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jìn)食后一小時后服用。⑤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yīng)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y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nèi)容和區(qū)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dāng)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yīng),食物能增強(qiáng)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傊澄锏恼_選擇,對提高藥物的療效,促進(jìn)病人早日康復(fù),具有與用藥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藥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你在哪買的中藥啊...
6,中藥的正確熬制方法
先用自來水泡半小時。泡的水不要丟了(中藥是不需要洗的)。就用泡的水的藥去熬。先用大火熬到沸騰。沸騰后該小火,用小火熬20到30分鐘。然后將藥汁瀝出。在用同樣的方法熬第二遍(泡藥的過程可以省略)。將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藥汁混合在分成兩份。就可以了。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yán)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yīng)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dāng)增加用水量?! ∪⒓逅帟r間應(yīng)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bǔ)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摹⒓逅幜浚簝和縿?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yù)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溶化藥”:應(yīng)在其它藥煎至預(yù)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中藥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后服為宜?! 《?、丸藥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藥烊開服用,便于吸收增強(qiáng)療效?! ∥醇逅幮柰咨票9?,防止受潮、變質(zhì)。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 (1)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nèi),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nèi),溫?zé)岱?。④一次將藥物煎好后,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藥物混勻,以便藥效均衡?! ?2)服藥方法也是給藥護(hù)理中重要的護(hù)理內(nèi)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闭f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hù)理上必須正確執(zhí)行各種服藥方法。 ?、贉珓┑姆ù笾路譃?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數(shù)或濃煎后服用。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nèi),使體內(nèi)達(dá)到較高的藥物濃度。②中成藥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diào)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藥放入口內(nèi),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nèi),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后服用。調(diào)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diào)成糊狀后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藥。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藥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癥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癥病人。是指將中成藥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yī)用藥護(hù)理除了注意煎藥和服藥方式外還應(yīng)該注意以下內(nèi)容:①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于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湯劑均采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熱證。②服藥劑量:用藥的劑量一般應(yīng)該由醫(yī)生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藥后應(yīng)注意休息,觀察藥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yīng)。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yán)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yīng),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于大便硬結(jié)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jìn)食后一小時后服用。⑤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yīng)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y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nèi)容和區(qū)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dāng)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yīng),食物能增強(qiáng)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傊?,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藥物的療效,促進(jìn)病人早日康復(fù),具有與用藥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藥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特殊處理的藥物 1,先煎。目的為了增加藥物的溶解度,降低藥物毒性,充分發(fā)揮療效。先煎的藥物有:(1)有毒藥物:烏頭,附子,雪上一支蒿,商陸等。(2)礦物類,動物骨類:生石膏,穿山甲,珍珠母等。應(yīng)先煎15~30分鐘。 2,后下。目的為了減少揮發(fā)油的損耗,使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壞。后下藥物:(1)薄荷,木香,青蒿,玫瑰花,大黃,鉤藤,番瀉葉等。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鐘入藥即可?! ?,烊化(溶化)。應(yīng)于其他藥物煎得慮出液后,再入藥液中溶化。有阿膠,龜膠,鹿膠,蜂蜜,硭硝等?! ?,另煎。貴重藥材應(yīng)另煎。如:羚羊角,人參等。 5,包煎。花粉淀粉等應(yīng)包煎?! 《?、火候 一般應(yīng)“先武后文” 三、煎藥時間 解表藥:頭煎時間:10~20分鐘。二煎時間:10~15分鐘 滋補(bǔ)藥:頭煎時間:30~35分鐘。二煎時間:20~25分鐘 一般藥:頭煎時間:20~25分鐘。二煎時間:15~20分鐘 四、服藥 1、服藥溫度 一般藥物宜溫服,嘔吐或中毒病人所服湯劑宜冷服,解表藥宜熱服?! ?、服藥時間 滋補(bǔ)藥宜飯后服,安神藥宜臨睡前服,解表藥宜趁熱服并覆蓋衣被,令其出汗 3、服藥劑量 成人一次150ml,每日2次。兒童一次75ml,每日2次?! ∵€有湯劑煎煮器具應(yīng)用瓷器,陶瓷等,不銹鋼也行。千萬別用銅或鐵具。
7,中藥的熬法
據(jù)述 小包為赤石脂 為礦務(wù)類藥 需先煎30分鐘 再入他藥煎熬
我是用養(yǎng)生壺熬的,比較好用,之前泡半小時左右,電插上就可以不用看它了,好了后自己會跳,冷了又能保溫。
一、先用冷水浸泡使藥物變軟,細(xì)胞壁膨脹,藥物的有效成分容易滲透到水分中。然后再煎煮,這樣隨著水溫的逐漸增高,有效成分便容易被煎出。二、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nèi),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nèi),溫?zé)岱谩"芤淮螌⑺幬锛搴煤螅梢詫⑹讋┖驮偌宓乃幬锘靹?,以便藥效均衡。三、藥的服用: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數(shù)或濃煎后服用。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nèi),使體內(nèi)達(dá)到較高的藥物濃度。②中成藥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diào)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藥放入口內(nèi),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nèi),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后服用。調(diào)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diào)成糊狀后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藥。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藥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癥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癥病人。是指將中成藥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四、(3)中醫(yī)用藥護(hù)理除了注意煎藥和服藥方式外還應(yīng)該注意以下內(nèi)容:①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于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湯劑均采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熱證。②服藥劑量:用藥的劑量一般應(yīng)該由醫(yī)生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藥后應(yīng)注意休息,觀察藥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yīng)。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yán)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yīng),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于大便硬結(jié)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jìn)食后一小時后服用。⑤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yīng)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y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nèi)容和區(qū)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dāng)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yīng),食物能增強(qiáng)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總之,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藥物的療效,促進(jìn)病人早日康復(fù),具有與用藥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藥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五、特別提醒:一旦煎糊的中藥,千萬不要服用,干脆倒掉重抓。如果為了節(jié)約,繼續(xù)服用失去藥效的中藥,不僅不能治病,而且還會耽誤病情;而服用了藥性改變的藥物,藥不對癥,還很有可能會加重病情,造成嚴(yán)重的不良后果。
煎藥的方法1.煎藥前的浸泡: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一般為15分鐘。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一般為半小時。 2.煎煮次數(shù):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藥的溫度: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即強(qiáng)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30分鐘,第二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分鐘。滋補(bǔ)類藥物煎煮時間可適當(dāng)延長。 5.特殊藥的煎煮:先煎藥:一些質(zhì)地堅硬的藥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鐘,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后煎煮。 后下藥: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油或不宜長時間煎煮的藥物,要在藥物煎好前510分鐘投入鍋內(nèi)。包煎藥:一般是種子和各種花粉藥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藥內(nèi)共煎煮。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藥要單獨煎煮后,再將藥液兌入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熬中藥的講究中醫(yī)中藥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獨特的療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面對大包小包的中草藥,不知如何煎服為好?,F(xiàn)就此談一些煎服中藥的知識。 要選好煎熬中藥的容器。煎熬中藥最好是沙鍋,陶瓷瓦罐(鋁制 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鐵器。因為陶瓷化學(xué)性質(zhì)穩(wěn)定,在藥物水煎復(fù)雜的化學(xué)應(yīng)中,不會“干擾”藥物的合成與分解,導(dǎo)致影響藥效。而我們常用的鐵鍋容器在藥物煎煮過程中,極易同中藥內(nèi)所含的鞣酸質(zhì)、甙類等成份起反應(yīng),造成藥物的療效降低或失效,以至發(fā)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要掌握正確的煎煮法。藥物入鍋后,先用涼水浸泡半小時,使藥 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藥面少許,治水腫病的藥宜少放水;小孩藥要少放水,發(fā)汗藥可多放水。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涼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藥,以免藥物表面蛋白質(zhì)變性,而影響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藥時,為了使藥煎透,最好是加蓋煎。尤其是含有揮發(fā)性成份的中草藥,如薄荷、蘇葉、藿香、佩蘭等,更要蓋好蓋,并要在短時間內(nèi)煎好,以減少有效成份的揮發(fā);有些貴重藥物,如人參、鹿茸等也要蓋住,并要用文火細(xì)煎。煎藥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后用文火。如解表發(fā)汗的藥,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類補(bǔ)益藥則宜用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鐘左右。此外,絨毛類藥物及散劑煎煮時宜做成布包入鍋,以減少絨毛對喉的刺激。對于抓的特殊藥物,先煎、后煎、沖服、包煎等,都要遵醫(yī)囑。 要掌握服用方法。中草藥有“冷服”、“熱服”之說,服藥時間 也有講究。解表藥一般宜溫服,為了達(dá)到發(fā)汗的目的;祛寒藥也宜熱服;解毒藥、止咳藥、清熱藥則應(yīng)冷服;滋補(bǔ)藥宜空腹溫服,易于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藥在睡前半小時,以加強(qiáng)藥物作用;脾胃虛弱者宜飯后服藥,對胃腸有較強(qiáng)刺激的藥物更應(yīng)飯后服;瀉下藥須空腹時服,而不宜于夜間服用,大便通暢后則應(yīng)停藥;糖尿病人口渴時服,不拘時間;驅(qū)蟲藥早晚空腹時服,利于驅(qū)蟲;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藥,充分發(fā)揮藥物局部作用;嘔吐病宜少量多次飲藥,減輕胃的負(fù)擔(dān),或先服姜汁少許,以降逆止嘔;小孩及體弱患者,藥量宜少;婦女孕期服藥更要謹(jǐn)慎。中藥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葉、乳汁易和某些藥物發(fā)生化學(xué)作用,降低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