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紅瓷器什么紅最好(民國郎窯紅瓷器圖片)

1. 郎紅瓷器什么紅最好

1. 郎紅瓷器什么紅最好

光緒仿郎窯紅為我國名貴的傳統(tǒng)紅釉品種之一,被稱為郎窯紅美人醉釉、粉紅釉 、豇豆紅釉、桃花片釉、孩兒面釉等??滴鯐r期,郎窯紅釉發(fā)展還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此后雍正、乾隆時期迅速發(fā)展。乾隆時期,燒造的郎窯紅釉瓷,釉層較薄的,釉色 呈現(xiàn)鮮艷的雞血紅,而釉層較厚的,釉色則猶。

光緒仿郎窯紅釉色清澈透明,擁有較強的玻璃質(zhì)感,且流動性大,因此郎窯紅釉瓷的口沿一般都是露出白色瓷胎,俗稱“脫口”,為郎窯紅之一大特征。

郎窯紅釉釉層流動性大,導致在瓷器底足形成一圈深褐色的垂足釉,垂釉自然整齊,是為郎窯紅釉瓷“脫口垂足郎不流”的特征。

2. 民國郎窯紅瓷器圖片

2. 民國郎窯紅瓷器圖片

郎窯紅,是我國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艷的一種,這種瓷器的特點是:色彩絢麗,紅艷鮮明,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由于釉汁厚,在高溫下產(chǎn)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現(xiàn)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

而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紅色。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cè)刮出一個二層臺,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制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

3. 郎紅釉產(chǎn)地

技巧一、康熙郎窯紅釉的“脫口”:一般口沿及頸、肩部位釉層較薄,特別口沿地方不但釉層薄,所以紅色掛不住,釉流走了露出了白色底。這是鑒別康熙郎窯紅器真?zhèn)蔚囊罁?jù)之一。

技巧二、康熙郎窯紅器身垂釉,愈往下部紅色越濃艷,這是因為銅分子的比重大,比其它物質(zhì)向下流動性大,所以紅色下沉,紅色由淺淡慢慢變深,到瓶底甚至有帶黑紅之感。這是鑒別康熙郎窯紅器真?zhèn)蔚囊罁?jù)之二。

技巧三、瓷匠們高超的工藝,將器物表面流動的釉層,嚴格控制在底足的邊沿讓其嘎然而止,紅釉絕對不流過底邊。這是由于底是旋削工藝高超,流釉不過足,不會出現(xiàn)粘釉的缺陷,因而有“郎不流”的說法,這是鑒別康熙郎窯紅器真?zhèn)蔚囊罁?jù)之三。

技巧四、康熙郎窯紅底足內(nèi)呈透明的米黃色或淺綠色,俗稱米湯底或稱蘋果底。注意,郎窯紅絕無白地,也無款識。這是鑒別康熙郎窯紅器真?zhèn)蔚囊罁?jù)之四。

這是因為裝窯時要用墊餅墊底,將坯件和匣缽分開,以免釉層流動時將匣缽粘住使瓷器報廢,因此圈足內(nèi)壁被封住,使這個部位的燒成氣氛和坯件上端不一樣。所以,圈足里面的釉不是明亮的紅釉,而大多呈米黃色或淺綠等色,但絕無白底,也無款識。

技巧五、康熙郎窯紅的胎體有康熙瓷器的時代特征,康熙瓷器胎質(zhì)“堅致細硬”。

4. 康熙郎窯紅瓷器有款嗎

郎窯紅瓷器近期拍賣價格:2004年5月,清康熙 郎窯紅觀音尊 (二件)54萬;2009年6月,郎窯紅描金鶴壽千年祥云旭日紋長頸瓶53萬;2013年10月,清康熙 郎窯紅柳葉瓶31萬;2014年12月,郎窯紅觀音瓶27萬。清康熙 郎窯紅釉刻乾隆御 400-600萬 436萬 2014/10/

8清康熙 郎窯紅釉長頸膽瓶 70-90萬 292萬 2013/10/

8 清康熙 郎窯紅釉膽瓶 200-300萬 236萬 2005/5/2清 郎窯紅天球瓶 220-250萬 148.5萬 2014/7/14清 郎窯紅釉膽式瓶 90-90萬 103.5萬 2014/6/

8清康熙 郎窯紅釉觀音尊 80-120萬 103.04萬 2010/7/25清康熙 郎窯紅釉琵琶尊 50-70萬 68.32萬 2009/11/15謝謝。

5. 清代郎窯紅瓷器

一、郎窯紅釉瓷器在施釉過程中分布不均,這種情況是因為古代的施釉方法而導致的。古代人對瓷器進行施釉時,使用的方法是浸釉法,也就是將坯胎浸入銅紅的釉彩中直接施釉,而非我們今天使用的噴釉法。

二、郎窯紅釉瓷器燒制過程中出現(xiàn)氧化氣氛失控。郎窯紅釉所使用染色釉料為銅紅,而銅屬于活躍的金屬元素,在窯內(nèi)的燒制過程中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色彩。由于郎窯紅釉瓷器燒制的年代沒有今天的專業(yè)儀器檢測窯口內(nèi)的溫度和窯火的具體情況,燒制的好壞全憑借著工人們的燒造經(jīng)驗,因此燒制失敗的幾率很高。如果燒造瓷器的工人在窯口氣氛的控制上出現(xiàn)失誤,使得窯口內(nèi)出現(xiàn)氧化氣氛,郎窯紅釉瓷器上的銅紅就會在氧化氣氛下逐漸氧化,并呈現(xiàn)出銅綠的青綠色。三、郎窯紅釉瓷器在空氣中逐漸氧化,這種情況相對比較常見于郎窯紅釉瓷器的底部釉彩上。郎窯紅釉瓷器的底部會涂有一、兩層釉彩,郎窯紅釉瓷器在窯口內(nèi)進行燒造時,上面的釉料會逐漸垂流到底部,但這種垂流現(xiàn)象不會過圈足,俗稱“郎不流”。

6. 清代郎紅釉瓷器圖片

1 郎紅釉面玻璃光澤強烈,釉子清澈透明,光亮奪目;祭紅的釉面凝厚瑩潤,釉子濃郁呈失透狀。

2 郎紅釉流動性大,口沿下因此顯露出白色胎體,此“脫口”為郎紅典型特征,再則,底足有一環(huán)深褐色的積釉,稱“垂足”,但流釉一般不過足,故所以郎紅瓷獨具“脫口垂足郎不流”之風貌;祭紅基本是色不脫口、釉不垂足,即使底足略微有積釉現(xiàn)象,由于積釉較薄、規(guī)整,亦明顯有別于郎紅。祭紅的另一特征是器口與足根處,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燈草邊”;而郎紅器要么沒有“燈草邊”,要么系“人為涂施的一層厚而含有粉質(zhì)的白釉或漿白釉

3 郎紅的釉色鮮紅艷麗,由于流動性大,通體上下、甚至前后,釉色的變化顯得活潑、靈動、多姿:器物口沿下露白,器身越往下色澤越濃重,釉色濃處好似牛血初凝,而紅釉稍薄便會出現(xiàn)如雞血一般鮮紅,非常美妙。這艷麗的釉色,被看成一代絕品,是郎窯瓷的代表作。其近底足處又常因積釉過厚呈暗紅色或黑褐色,且會出現(xiàn)一環(huán)呈羽翅狀的黑色紋理(俗稱野雞翅),又非常奇特;祭紅則釉色通體勻凈、少見變化,相對而言,典型永宣祭紅釉呈鮮紅色,口或底邊的“燈草邊”較寬,在3 5毫米之間,清代紅釉大多色澤凝厚深沉,口或底邊的“燈草邊”較窄,約1 2毫米左右。

4 用放大鏡可見到,郎紅的釉內(nèi)氣泡既細小又稀疏;清代祭紅的釉泡相對較大、較稠密,而永宣祭紅釉的氣泡分布,則介于兩者之間,不太稠密,然而,氣泡卻個子大,大得憑肉眼就能一目了然。

5 郎紅的釉層內(nèi)開有大小紋片,祭紅無紋。

6 郎紅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桔皮紋現(xiàn)象偶爾有之;祭紅大部分有桔釉現(xiàn)象,對比之下可見,明代的桔皮紋較清代大,而清雍正桔皮紋則較乾隆朝大。

7 郎紅的底足與器內(nèi),或呈米黃色或呈淺綠色,俗稱米湯釉與蘋果青釉,也有少數(shù)底為本色的紅釉底;而祭紅的器內(nèi)器外,均無此特征(指米湯釉或蘋果青釉或紅釉底特征)。

8 康熙的官窯器自康熙十九年起大多帶上款識,但郎紅器均無款;而祭紅器通常署有官款。

另外,郎紅釉的器型以瓶與尊為主,祭紅釉習見壺、碗、盤、洗、缽和瓶,瓶多為梅瓶與玉壺春瓶。器型上的這一差異,在甄別時亦不能不察.

7. 霽紅釉和郎紅釉瓷器哪種名貴

郎紅與祭紅的外觀差別

  1、郎紅釉面玻璃光澤強烈,清澈透明;祭紅的釉面凝厚瑩潤,濃郁呈失透狀。

  2、郎紅釉流動性大,口沿下因此顯露出白色胎體,此“脫口”為郎紅典型特征,再則,底足有一環(huán)深褐色的積釉,稱“垂釉”,但流釉一般不過足,故郎紅瓷獨具“脫口垂足郎不流”之風貌;祭紅基本是色不脫口,釉不垂足(即使底足略微有積釉較薄、規(guī)整,亦明顯有別于郎紅),器口與足根處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燈草邊”。

  3、郎紅的釉色鮮紅艷麗,由于流動性大,通體上下甚至前后釉色的變化活潑,靈動,釉色濃處好似牛血初凝,而紅釉稍薄便會出現(xiàn)如雞血一般鮮紅,其近底足處又常因積釉過厚呈按紅色或黑褐色;祭紅則釉色通體勻凈,少見變化,相對而言,典型永宣祭紅釉呈鮮紅色,口或底邊的“燈草邊”較寬,在3-5毫米之間,清代紅釉大多色澤凝厚深沉,口或底邊的“燈草邊”較窄,約1-2毫米。

  4、永放大鏡可見到郎紅的釉內(nèi)氣泡分布介于兩者之間,不太稠密,然而氣泡個大,大的憑肉眼就能一目了然。

  5、郎紅的釉層內(nèi)開大紋片,祭紅無紋。

  6、郎紅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橘皮紋現(xiàn)象偶爾會有之;祭紅大部分有橘釉現(xiàn)象,明代橘皮紋較清代大,而清雍正橘皮皺紋則較乾隆大。

  7、郎紅的底足與器內(nèi),或呈米黃色,或呈淺綠色,俗稱“米湯釉”與“蘋果青釉”,也有少數(shù)底為本色的紅釉底;而祭紅的器內(nèi)器外均無此特征。

  另外,郎紅釉的器型以瓶和尊為主,祭紅釉習見壺、碗、盤、洗、缽、瓶(梅瓶和玉壺春瓶),器型上的這一差異在甄別時亦不能不察。

  然而宣德以后,鮮紅釉器制作日漸式微。弘治、正德年間,除偶有幾件釉水與色澤稍好,大多是些不成功的制品。嘉靖晚期,祭紅貢品已長期陷于“釉欠潤、色灰暗”的境地,明初顯赫一時的銅紅釉燒制技術(shù)至此已基本失傳。萬歷時,盡管朝廷多次催索鮮紅器,可鮮紅釉仍無崛起之望,萬般無奈之下,署理景德鎮(zhèn)窯事的江西巡撫陳有年不得不于萬歷十四年八月,以“鮮紅等項瓷皿從來燒無一成”為由,奏請朝廷準予以礬紅代替。礬紅是一種在氧化氣氛中燒成的低溫紅釉,由于以氧化鐵為著色劑,又名鐵紅。鐵紅的釉色紅中微泛黑、若紅棗之皮,外觀雖然沒有高溫銅紅釉純正鮮艷,卻比銅紅釉呈色穩(wěn)定、易于掌握。但它需二次燒成,且色澤遠不及銅紅釉光亮華貴。

  直到100多年后的清康熙朝,掌管景德鎮(zhèn)御窯事務(wù)的江西巡撫郎廷極在效仿明代宣德祭紅寶石釉時燒出郎窯紅,才結(jié)束了明中期以后銅紅釉瓷的衰退局面。

  郎窯紅的產(chǎn)生

  瓷器是土與火的藝術(shù),而一些名貴品種的初來乍到往往非出“人算”,而是由于各種條件的巧合及一些偶然因素造就,“郎窯紅釉”便是這樣誕生的。

  不少專家認為,郎紅釉的燒制難度在于得讓窯內(nèi)諸多不確定因素出現(xiàn)神奇的逆轉(zhuǎn)。于是在300年前的康熙朝,人算的祭紅(寶石紅),陰差陽錯地變成了郎紅。“從配合、工藝、燒成等情況推測,當時并不是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此種色釉,很有可能是仿明代祭紅之寶石釉,只因釉料配合、釉層厚度及燒成溫度控制不當,以致形成了另一種流動性甚大,具有大片裂紋、色調(diào)最為鮮艷的郎窯紅釉,因它別具風格才不惜工本地大量制作,其中當有不少好的產(chǎn)品,因而更加獲得了人們的贊賞,并稱之為寶石紅?!薄胺N豆得瓜”,這就是郎窯紅釉的由來。換言之,郎紅是銅紅釉中不可多得的一個變種。

  馮先銘等編纂的《中國古陶瓷圖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亦明明白白地談到郎窯紅釉是“清康熙時期仿明宣德寶石紅釉所燒的一種紅釉。因康熙時郎廷極督理景德鎮(zhèn)窯務(wù)時仿燒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又稱郎紅。

  郎廷極的郎紅釉是顏色釉瓷生產(chǎn)的一個里程碑,康熙晚期,由于郎窯紅、豇豆紅、胭脂紅、珊瑚紅等一批紅釉新品種的誕生,從而使顏色釉瓷美不勝收。一時間,郎窯紅、豇豆紅、祭紅、胭脂紅、珊瑚紅、祭藍、天藍、灑藍、孔雀藍、瓜皮綠、豆青、粉青、仿定白釉、烏金釉等各種色釉瓷爭奇斗艷、交相輝映,開創(chuàng)了顏色釉瓷絢爛多彩的新天地。在中國陶瓷史上,以工匠或督陶官的姓氏命名瓷釉的,郎紅釉是絕無僅有的一個。

郎紅的特征

  郎紅在1300℃左右的高溫還原焰中燒成,是一種明亮鮮艷的深紅色釉。它的外觀特征非常明顯,從實物上能清晰地看到如下幾個特點:一、釉層清澈明快、透亮見地,局部處有霧氣般的朦朧現(xiàn)象。二、釉色鮮紅,猶如初凝的牛血,釉面上有強烈的玻璃光澤。由于釉的流動性大,口沿部位的釉汁向下垂流,致瓶口釉薄處色澤淺淡、隱露胎色(呈一環(huán)不規(guī)整的淡青轉(zhuǎn)淺紅色的露白),即所謂“脫口”。器底近足處囤積有一周不過足的垂釉,釉厚,呈黑褐色,故郎窯紅又有“郎不流”之稱。三、器身釉面開有縱向長、橫向短的交錯紋片,紋片細長若牛毛、且緊貼胎體,故側(cè)視釉表,并不見有明顯紋裂,說明紋片開在釉內(nèi)。四、釉內(nèi)氣泡極其細小、疏朗,釉汁中有肉眼可見的小白點,有些小白點還拖有垂直的絲條狀長尾。五、底足內(nèi)所施白釉瑩亮泛青,內(nèi)墻角釉厚處泛青綠色,這便是俗稱的“蘋果青底”或施“淡蘋果青釉”。六、器里白釉堅致,但色澤與康熙通常的透明釉有別,而是呈炒米黃,且開有蟬翼般的無色細碎紋,即所謂“米湯釉”。

  此件康熙郎窯紅觀音尊1989年余得自上海東華拍賣行,因當時無人競爭,以50元到手,只相當于那時瓷器店里現(xiàn)代三等品鈞紅價之半。18年來,余在文物市場居然沒碰到一件紅得相似或者因具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三要點和“蘋果青”“米湯釉”特征而能被稱得上是“郎紅”的器物。這件高24.2厘米的銅紅釉瓶,胎體采用分段銜接,內(nèi)腹的中上部顯露出橫向接胎痕。二層臺圈足,足端平切,棱角略圓,此為郎紅器最多見的足式,意在讓流動性大的銅紅釉在此打住,形成“垂足”。圈足的里、外墻均微泛火石紅色。不管從造型、工藝,還是從胎釉上看,這件器物都帶著明顯的康熙瓷特征。而它的釉色猩紅如初凝之牛血,這也是郎紅器固有的特征。

  但是,這件價廉物美的郎紅瓷仍有讓人抱憾之處,其口端的“燈草邊”早已蕩然無存,并露出了胎骨。原因何在?原來,表面上看,“郎窯紅的口與足,也有與明代宣德紅釉相似的那種‘燈草邊’;不過,宣德時為自然形成的白口,而康熙時則是人為涂施的一層厚而含有粉質(zhì)的白釉或漿白釉。”這是郎紅同祭紅的重大差異之一。而且,郎窯紅“器口的粉白釉,由于釉質(zhì)疏松,常造成口沿處的漏釉與破泡,又由于干裂的破泡孔內(nèi)易于藏垢,而形成器口的片片黃斑”。所以,康熙郎紅的這層極易藏污納垢的“燈草邊”時至今日能保持原貌者甚少。而那些流落于民間的郎紅由于保存環(huán)境通常較差,其“燈草邊”大多已很不雅觀,有的則被打磨掉。鑒于此,“燈草邊”的形態(tài)及模樣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區(qū)分郎紅與祭紅的依據(jù),是鑒定時不可疏忽的一個重要細節(jié)。

祭紅概況

  祭紅又稱霽紅,元代景德鎮(zhèn)窯創(chuàng)燒,系以銅為著色劑,經(jīng)1220?1280℃左右高溫,在還原氣氛中燒制而成的高溫紅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的紅釉品種。為區(qū)別于明永、宣時期的紅釉及康熙朝的郎窯紅,后人習慣上稱之為祭紅或霽紅。

  祭紅瓷的生產(chǎn)歷來受到宮廷重視。永樂的紅釉器多為盤或碗,在器內(nèi)壁的釉下還往往模印有行龍,而器的內(nèi)底則加刻云紋或者花卉紋。釉色多數(shù)艷麗而勻潤,釉汁凝重,少數(shù)釉質(zhì)不純,伴有黑色小點或血絲狀紋。

  宣德時期的銅紅釉殷紅透亮,如紅寶石般悅目,故被譽為“寶石紅”,為宣德紅釉的代表品種。宣德紅釉的器里釉有紅白兩種,也有的于內(nèi)壁的白釉下加刻云龍紋,因釉質(zhì)肥厚,紋飾大多不夠清晰。永樂、宣德紅釉器的口邊及底部都有一環(huán)白口,系高溫下自然形成,俗稱“燈草口”或“燈草邊”。換言之,“燈草邊”的成因在于:焙燒過程中,紅釉因流動變薄,加上口部和底足胎釉交匯之處的釉汁原本就較薄,而銅分子在高溫下又容易揮發(fā)和氧化,從而形成一條寬度約2?5毫米的白邊。

  康熙時期的祭紅釉普遍泛濃紅色,個別釉色較為淺淡,若桃花般粉紅鮮麗,釉面平滑。有的祭紅釉面有細小橘皮皺紋。

  雍正時期祭紅比康熙時更為成熟,釉色有深淺、濃淡之分,且色澤大多很均勻。釉面有平靜和細橘皮皺紋兩種,并以有橘皮皺紋現(xiàn)象的釉面為多見。

  乾隆時期的祭紅質(zhì)量進一步穩(wěn)定,釉面上之橘皮紋呈漣漪狀小皺紋,釉色大多勻凈。當時的生產(chǎn)量想必驟增,因為傳世之祭紅官窯器以乾隆瓷較多見,而進入拍賣市場的也數(shù)乾隆祭紅最多。

  此外,除御窯品,乾隆的民窯祭紅瓷也開始多見了起來。說明祭紅釉的制作民窯亦已掌握。乾隆時期的“陶戶”中已出現(xiàn)不少精通“造霽紅”的“專家”,有些祭紅品的釉色和釉質(zhì)可與官窯媲美。至于成品率,不管是官窯還是屬民窯的“官古戶”,估計都高不了。因為受技術(shù)條件制約,直到上世紀50年代,祭紅的正品率依舊極低。景德鎮(zhèn)陶瓷研究所潘文錦于1985年發(fā)表的《淺談名貴顏色釉的發(fā)展》一文,對于1954年至1955年間的景德鎮(zhèn)中德(前東德)技術(shù)合作工作曾有過一番回顧。他講道:“一年里,就把多種色釉的質(zhì)量穩(wěn)定提高了不少,如祭紅的一級品率就由原來的0.5%提高到25%,其他品種的一級品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別是豆青、天青、鈞紅等的成品率已由5%?10%提高到80%以上,另外并創(chuàng)制了藍窯變、仿宋鈞等新品種色釉?!睆纳衔闹械?0世紀中葉祭紅的0.5%一級品率,即每200件有1件為一級品,可推斷18世紀祭紅的一級品率(即官窯品)大抵不會太高,亦應(yīng)是百十件里得一吧。

  郎紅瓷的燒造肯定比祭紅更加艱難,康熙時的民諺“若要窮,燒郎紅”便是證明。由此還可聯(lián)想到,郎紅瓷上的不落款實屬不得已。否則,出窯一件砸一件,豈不是在詛咒皇上!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瓷器上可以大大咧咧地落上各式明代寄托款,卻一律不準書寫本朝年號款,內(nèi)中奧妙大概就在于此。

8. 郎紅釉瓷器怎么區(qū)別好壞

技巧一、康熙郎窯紅釉的“脫口”:一般口沿及頸、肩部位釉層較薄,特別口沿地方不但釉層薄,所以紅色掛不住,釉流走了露出了白色底。這是鑒別康熙郎窯紅器真?zhèn)蔚囊罁?jù)之一。

技巧二、康熙郎窯紅器身垂釉,愈往下部紅色越濃艷,這是因為銅分子的比重大,比其它物質(zhì)向下流動性大,所以紅色下沉,紅色由淺淡慢慢變深,到瓶底甚至有帶黑紅之感。這是鑒別康熙郎窯紅器真?zhèn)蔚囊罁?jù)之二。

技巧三、瓷匠們高超的工藝,將器物表面流動的釉層,嚴格控制在底足的邊沿讓其嘎然而止,紅釉絕對不流過底邊。這是由于底邊是旋削工藝高超,流釉不過足,不會出現(xiàn)粘釉的缺陷,因而有“郎不流”的說法,這是鑒別康熙郎窯紅器真?zhèn)蔚囊罁?jù)之三。

9. 乾隆郎窯紅釉瓷器特點

郎窯紅是中國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艷的一種。其特點是色彩絢麗,紅艷鮮明,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由于釉汁厚,在高溫下產(chǎn)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窯紅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現(xiàn)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而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紅色。郎窯紅分類為粉紅釉、孩兒臉釉、豇豆紅釉

10. 什么是郎紅瓷器

康熙郎紅的特征第一看紅鑒定瓷器的標準依據(jù),如包漿、胎骨、胎底,在斷代郎紅類紅釉器,有一定作用,但并非絕對有效。本人通過文獻記載、實物查看,提出鑒定郎紅的真?zhèn)?、斷代郎紅,第一要素是發(fā)色,即紅釉的顏色。其次是包漿和玻璃質(zhì)感、最后才是胎底胎骨。那么康熙郎紅的標準發(fā)色如何?1康熙本朝所燒之郎紅器,由于高溫銅的比例極高(所謂不計成本),因此,燒制出的結(jié)果,就是在自然光下,器型表面的紅釉發(fā)色呈深紫紅色,或深玫瑰紫紅色。打個比方,就好比新鮮豬肝切開后其剖面的中央部的濃紫紅色(有賣菜燒菜的朋友自然能夠體會)。而在強光照射下,高溫銅對光中的六色(橙、黃、綠、青、藍、紫)完全吸收,對紅色基本不吸收,使人的肉眼,產(chǎn)生鮮紅色質(zhì)感。因此,康熙郎紅只有在強光直射下,才會有鮮紅色發(fā)色,而在自然光下,則呈深紫紅色??滴鹾蠓轮频睦杉t,則此特征比較淡化,往往一眼看去就呈鮮紅色。第二看玻璃質(zhì)感、開片康熙郎紅因燒制不計成本,釉水肥厚,在配料時,還配以瑪瑙,因此,燒出的結(jié)果是表面具有極強的玻璃質(zhì)感。高溫燒制下,形成自然開片,開片不均勻,呈中至大開片。開片不明顯,隱于釉層下,與高溫銅結(jié)合完美。在40倍放大鏡下,顯示在有少量的氣泡。第三看胎底不少人會存疑,胎骨不是非常具有實際效果么?為何首看胎底?原因是康熙后仿燒的郎紅,有很多就是拿康熙的白胎去復燒的。因此,胎骨不是唯一有效特征??滴趵杉t的胎底,歷史記載,實物考證的有兩類,一是萍果青,此為康熙晚期產(chǎn)品之特征,二是米湯底,此為康熙早期產(chǎn)物之特征。三是糖白釉,除了釉色不同,三者的開片大小亦有差異。如萍果青的胎底,開片大,不明顯,而米湯底,則開片紋小,與萍果青比,開片紋顯著。這里特別要強調(diào)的是,在此三類胎底外,還存有一類型,為萍果青泛紅釉胎底,還有少量的以紅釉為主的胎底。此外,康熙郎紅還有一特征,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康熙郎紅一般以小中器型為主,大器較少。這里不能說沒有,而是較少。到了清中晚期,仿康熙郎紅的器物,一般在紅釉發(fā)色、玻璃質(zhì)感、開片、均與康熙本朝產(chǎn)物有區(qū)別,在器型上,也有較大變化,如大型器出現(xiàn)。后仿郎紅,以光緒朝的作品最好。

11. 光緒郎窯紅瓷器特點

霽紅釉是清康熙仿明宣德的產(chǎn)品,釉色不像郎窯紅濃艷,也不如豇豆紅柔潤,而是一種沉穩(wěn)失透的紅色,釉如橘皮,均勻白底,款識有“大清康熙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兩行雙圈青花揩書款。造型以瓶、碗、盤、罐為主。

雍正、乾隆直至光緒時,霽紅釉瓷延燒不斷,官窯產(chǎn)品多書本朝款識,造型多為祭器,如高足碗、高足盤常見,玉壺春瓶、天球瓶、膽式瓶等陳設(shè)瓷也常有。

霽紅釉的橘皮紋比較難仿,仔細觀察真品的橘皮紋特征,是辨別仿品的要領(lǐng)。

推薦閱讀

498元!第四代紅花郎·紅十今日煥新,“新任務(wù)”曝光
第四代紅花郎·紅十煥新上市 五大升級 傳承經(jīng)典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