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濟寧嘉祥有什么好玩的
曾廟曾廟,又稱曾子廟、宗圣廟,位于嘉祥縣城南23公里。是歷代祭祀孔子著名高足曾參的專廟。曾廟座北朝南,四周圍以紅墻,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通長230米,東西寬120米,占地面積27600平方米。建筑布局沿中軸線分正、左、右三路,共三進院落。主要建筑物30余座,殿、廡、亭、堂70余楹。[12] 武氏祠武氏祠為漢代祠堂和墓地,位于嘉祥縣紙紡鎮(zhèn)武宅山村北,始建于東漢桓、靈時期,是我市最早的建筑物,是我國保存完整的漢代石刻藝術(shù)珍品。有石闕、石獅各一對,石碑兩塊,祠堂石刻構(gòu)件四組40余石。[13] 冉子祠位于縣城西北28.5公里黃垓鄉(xiāng)黃北村,是孔門弟子冉求的墓祠?,F(xiàn)存的三間硬山式建筑,坐北朝南,東西長9米,寬5米,高5.5米,建在50公分高的石臺上,重脊灰瓦,脊飾吻獸花紋。冉子祠后有冉子墓,呈圓形, 高1米,周約10米。[14] 法云寺法云寺又名發(fā)云寺,始建于唐代,因有天下神數(shù)發(fā)云之說而得名。寺內(nèi) 28尊佛像均屬緬甸玉雕像。[15] 青山寺青山寺位于嘉祥縣城南7.5公里處,是周武王所封諸侯國君王的神廟,古稱“焦王祠”,俗稱“青山寺”。1999年青山風(fēng)景區(qū)被公布為市級自然風(fēng)景區(qū)保護區(qū)。2006年青山寺被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6] 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館武氏墓群石刻位于嘉祥縣城南10公里處的武翟山,建于東漢桓靈時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超過了同時期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瓶畫,并稱“世界三絕”,被譽為研究“中國歷史的百科全書”。1961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 薛仁貴墓薛仁貴墓地,有石坊一座,東向而立。石坊由三塊整石建成,兩邊石柱為方形,柱頂各雕石獅一只。坊額為一條石橫穿石柱,正面鐫刻"重修唐朝名將薛仁貴之墓",背面有小楷鐫刻
2,博興縣歷史故事
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證 董永與天仙女的故事,經(jīng)過歷代文學(xué)作品的加工宣染,在我國廣為流傳,近兩千年來有口皆碑,經(jīng)久不衰。,作為一個平民布衣出身的孝子,不但群眾愛戴,視為楷模;而且一些文人也在詩詞、戲曲中加以歌頌,引為重要的創(chuàng)作素材。如曹植的《靈芝篇》、元雜劇《織錦記》、《百日緣》,后來的黃梅戲《天仙配》等等,都取材于董永與天仙相配的故事??梢姡榔淙嗽谖覈挠绊懞蔚染眠h和廣泛。 尊敬老人,贍養(yǎng)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 良傳統(tǒng),也是我們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董永,對繼承和發(fā)揚這一傳統(tǒng),對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shè),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那么,董永是文學(xué)人物還是歷史上確有其人,其故里何處,這是值得我們認(rèn)真探討的。 董永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出現(xiàn)的歷史人物。他生活在漢代,至今已兩千年左右。漢朝建立以后,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在思想領(lǐng)域中儒家學(xué)說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由于統(tǒng)治階級極力地推廣和倡導(dǎo),作為儒家學(xué)說的核心——孝,成為社會生活中各階層普遍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直到東漢乃至后代,其影響也是相當(dāng)深刻的。在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下,在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象董永這樣的孝子,是很自然的,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信的。 現(xiàn)存的資料也證實了歷史上董永其人的真實性。山東省嘉祥縣武翟山的武氏墓群石刻歷史文物就向我們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在其中的武梁石室第三石第二層右數(shù)第三個畫面即刻董永鹿車載父,田間勞作情景:樹下一鹿車,上有小罐,大概是田間勞作盛水之用,一老人坐于車上,左手執(zhí)鳩杖,右手前伸,似是指點董永勞作。老人上方刻“永父”二字。其左為董永,右手執(zhí)農(nóng)具,回首望其父,身旁刻“董永千千乘人也”六字。董永左邊有一獸,體態(tài)粗壯,大耳如扇,長鼻高昂,是一象;董永右上方橫一圖案,有翼,有花紋,作飛舞狀,當(dāng)是一鳥?!对浇^書}說:“舜死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耘?!贝思础跋蟾麨踉拧敝猓瑑?nèi)含“耕耘”二字,是董永“肆力田畝”,田間勞作的形象注腳。 武氏墓群石刻,也稱武氏祠、武氏石室等,是東漢時武氏家族的墓地。清代陸續(xù)出土。武氏一家,是東漢末年的官僚地主家族,“世代為官,勢力煊赫,家財宏富,故有條件修建富麗堂皇的墓祠”。武氏祠,據(jù)其石闕銘文記載,建于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數(shù)十年落成,竣工至遲不晚于公元200年。墓群石刻取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是研究漢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寶貴資料。武氏祠的石刻畫多取材于真實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荊軻刺秦王、管仲射小白、二桃殺三士等。其修建時間,與董永同代,時間甚近,而且點明了董永的故里,證實董永確為真實的歷史人物,是可靠的佐證。再者,武氏祠中的董永石刻畫面的內(nèi)容,與一些文字記載是一致的,故董永實有其人是可信的。 三國時期,魏曹植在《靈芝篇》中也寫了董永的故事:“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yǎng),傭作致甘肥。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這是我國最早取材于董永故事的、有署名的文藝作品??梢姡h在三國時期,董永的故事已廣為流傳。 西漢末年,劉向的《孝子圖》亦有董永的記載。此書已亡佚,有關(guān)董永故事的記載僅見唐《法苑珠林》和宋《太平御覽》的引文?!短接[》引文如下:“前漢董永,干乘人,少失母,獨養(yǎng)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后無錢還君,當(dāng)以身作奴,……”有人以為劉向為前漢人,他怎能予知有后漢呢?懷疑《孝子圖》系后人偽托。《法苑珠林》卷六二對《孝子圖》的引文稍有不同:“董永者,少偏枯,與父居,乃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父終,自賣于富公以供喪事。……”此段文字與《太平御覽》所引《孝子圖》不盡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法苑珠林》的引文中沒有“前漢”二宇,這就不好說《孝子圖}為后人偽托?!赌鲜贰肪矶杏羞@樣記載:“慈字伯寶,年八歲,外祖宋太宰江夏王義恭迎之內(nèi)齋,施寶物資所取,慈取素琴、石硯及《孝子圖}而已。”可見南北朝時尚有此書,如果說只有對董永的記述是后人妄增,似乎證據(jù)不足?!短接[》引文中的“前漢”二字,是否為當(dāng)時編者不慎誤增,也不無可能。劉向是西漢末年人,如果《孝子圖》的記載是真實的,那么董永當(dāng)是西漢人,再說《孝子圖》即使是后人偽托,也是比較早的,亦有重要價值。 東晉史學(xué)家干寶把董永故事收在自己的《搜神記》里。他根據(jù)民間傳說,經(jīng)過加工整理,寫成了《董永》篇:“漢董永,干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笔锥挝淖峙c《法苑珠林》所引《孝子圖》如出一轍。后邊就是董永葬父后,道遇仙女,求為妻,俱至錢主,十日織縑百匹,助永還債,事畢,凌空而去的故事。董永故事經(jīng)過干寶的加工已比較完整豐滿,其情節(jié)、人物,都有所發(fā)展,為后來的戲曲等文藝創(chuàng)作取材所本。 一些辭書和類書也大量地記載了董永其人。 清《古今孝子所見錄》收有董永,并載“東漢董永,青州人?!? 《中國人名大辭典》把董永列為我國歷史名人載入。在“董永”條下載曰:“董永,后漢干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安陸……”此處增加了“奉父避兵”南遷之說。 《蒙求》一書,也收有“董永自賣”,舊注云:“漢董永,少失母,養(yǎng)父,家貧傭力。至農(nóng)月,以小車推父置田頭樹蔭下而營農(nóng)作。……”這里對歷史上實有董永其人是肯定的。 臺灣所編《中文大辭典》對董永其人也持肯定態(tài)度。文字與《中國人名大辭典》基本相同。 明代“記周秦及南宋名人”的《尚友錄》一書,收錄了董仲其人,并說董仲為董永之子?!掇o?!方榻B《尚友錄》是“匯編歷代人物小傳”。 (中文大辭典》介紹《尚友錄》說.“古來人物略具于是,以較史籍易于檢查,舊時多樂用之”。 被稱謂“一方之信史”的地方志也大量地在“人物志”中記載了董永其人。如山東省《博興縣志》、《樂安縣志}(今廣饒)》《魚臺縣志》、湖北省《孝感縣志》、江蘇省《東臺縣志》等等,都將董永列為歷史名人載入。所載董永故事多與《搜神記·董永》大同小異。固然,舊時修志有亂拉歷史名人的弊習(xí),但這樣廣大的地區(qū),都將董永視為歷史人物載入志中,肯定了歷史上確有董永其人,似亦不可忽視。 以上歷史文物、類書、辭書以及地方志等資料,都肯定了董永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尤其是武氏祠的文物資料,可靠性更大。但是,對董永其人也有人持否定態(tài)度。如《辭?!芳凑J(rèn)為董永“是文學(xué)故事人物”。歷來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主要有兩個:一是董永其人正吏無載。我們認(rèn)為,在封建社會里編寫的正史,主要是為封建統(tǒng)治者尤其為統(tǒng)治者的最高階層樹碑立傳的,就是郡守、縣令等較低一些的官僚也很難爬進正史的門坎。如上文提到的嘉祥縣武氏家族,世代為官,尚且不見正史,何況董永一個平民布衣,正史無載,這并不奇怪。歷史上正史無載的人物豈可勝數(shù),若以正史無載為由而否定其存在,就難免有偏頗之嫌。 董永故事屬神話傳說。誠然,董永故事有著濃厚的神話色彩,但這也不能成為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歷史上,我國勞動人民往往將自己敬仰、愛戴的歷史人物加以神化,以浪漫手法編成神話故事加以傳播,以勸化人們積德向善,也表達了人們對這些歷史人物的敬愛之情。而有些民間傳說,也往往是根據(jù)歷史上實有的人物,經(jīng)過藝術(shù)加工成為完整故事的。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包拯探陰曹、關(guān)公顯圣等等,都帶有濃烈的神話色彩,可誰又能否認(rèn)他們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呢?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董永故事帶有神話色彩,就否定董永其人的真實存在。董永也正是依賴這浪漫的民間傳說,才流傳下來的。 董永既然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那么,其故里何在呢?諸說基本相同。東漢時代的武氏墓群石刻中,董永故事畫面就點出“董永,千乘人也”。另外,《孝子圖》、《搜神記》、《中國人名大辭典》及《中文大辭典》也都點明了董永是漢代千乘人。干乘始于戰(zhàn)國時期,“以齊景公有馬千乘,常獵于此而得名。”在漢代為郡,縣名。干乘郡與干乘縣其治所均在今高青縣境東部,東鄰今博興縣。 高青縣現(xiàn)存志書中,均無有董永的記載?!恫┡d縣志·人物志)中載:“董永墓在今崇德社(今陳戶鎮(zhèn))去墓數(shù)里有董家莊,永故宅也?!倍仪f在今博興縣陳戶鎮(zhèn),位于縣城北二十余華里,西去漢千乘縣城遺址三十余華里,在漢代屬千乘郡干乘縣地。董家莊即董永故里,博興縣志所載與上文辭書、類書、武氏祠等諸說是吻合的。 董家莊原有董公廟,《山東通志)說“董公廟在城(今博興縣城)東北三十里祀董永”,即指此也,今廟已不存?!锻ㄖ?還說:“仙孝祠在西門內(nèi),祀漢孝子董永?!毕尚㈧艚ㄓ诤螘r不詳,明代王為邦《仙孝祠記,中說:“本邑在董仙舊址,當(dāng)日窘身葬父、神女助織,孝聲至今著也。我侯建祠繪象……”。文中,我侯,即指當(dāng)時博興縣知縣翁兆云。原祠已圮,明代知縣翁兆云重修。康熙四年博興知縣蔣維藩又重建,現(xiàn)已無存??滴跷迨四辍恫┡d縣志》載,董永墓在崇德社。今屬陳戶鎮(zhèn),原有墓碑,因日久年深,碑已不存。民國二十五年縣長張其丙重立墓碑一塊。此碑尚存。 以上資料,充分證實了博興縣陳戶鎮(zhèn)董家村即漢孝子董永故里。盡管舊的地方志有亂拉名人的積習(xí)。但是,一些縣志仍然肯定了董永原籍為山東省博興縣。如山東省的《魚臺縣志,載:“董永墓,舊志載,治西南三十里。按“董永,青州博興人,流寓德安,傭身葬父,感仙姬為偶事膾炙人口,雖婦人女子咸能言之,而葬魚臺無考?!边@里肯定了董水為博興縣人。再如湖北省的《孝感縣志》載:“董水,青州干乘人,今山東博興縣?!币痪虐巳?,孝感地區(qū)編寫的《孝感地區(qū)概況)在“著名人物”欄中寫道;“董永,東漢末,青州干乘人,今山東省博興縣,因黃巾起義,由山東流寓今湖北孝感……?!毙⒏惺杏谝痪虐怂哪暝谑袃?nèi)所建“董永公園”中,在“孝子祠”前介紹說:“董永,青州千乘人,今山東省博興縣。……”董永故事在湖北孝感縣流傳甚廣,影響頗深,并建園立祠紀(jì)念他。但是從《孝感縣志》到《孝感地區(qū)概況》,只說是董永由山東流寓孝感,都肯定董永原籍是山東省博興縣。 當(dāng)然,把董永說成本邑名人的地方志亦有之。如清雍正年間的《樂安縣志》(今山東廣饒縣),即把董永視為鄉(xiāng)賢。,該志“古跡”篇中載:“董永祠,在城西太和莊,去家甚近,子孫至今承祀不乏?!辈橹局兴f董永祠位于今廣饒縣西部,在漢代當(dāng)為利縣地,而利縣屬齊郡,而非干乘郡。廣饒縣到隋代始僑置干乘縣,比董永生活的年代晚了五百多年。說董永故里在今廣饒縣,顯然無據(jù)。再如江蘇省《東臺縣志》載:“董永,西溪鎮(zhèn)人?!彼d董永故事基本引用《搜神記》原文,只是改“千乘”為“西溪鎮(zhèn)”。并說“今西溪鎮(zhèn)永與父墓并在?!钡緯木幷哂衷诤竺娴陌凑Z中寫道;“永事見《太平御覽》所引劉向《孝子圖》,其辭云:董永千乘人,……今向《圖》不傳,史家亦不著于錄,而千乘郡乃今山東青州府北鏡,何以又為縣之西溪人耶?”志書的編者對董永為西溪人的說法就提出了異義,持否定態(tài)度。這一說也難以自立。 綜上所述,董永故里為山東省博興縣已無疑問。但是,清道光二十年《博興縣志}的編者沒有進行實地考查,以為舊志董永墓一說在崇德社,一說在龍河洼,而對董永故里博興提出了質(zhì)疑。經(jīng)實地考查,博興縣境董永墓只有一個,其地當(dāng)時屬崇德社(現(xiàn)陳戶鎮(zhèn)),而群眾習(xí)慣上稱為龍河洼,是同一地點兩個名稱。該志中此謬誤,是由當(dāng)時志書編者的淺陋和粗疏造成的。 董永的傳說遍布我國數(shù)十省,董永遺址與紀(jì)念物,如董永墓、董永祠、董公廟等等,也不勝枚舉,尤其江淮地區(qū),流傳更廣,影響也頗深。 既然董永故里在山東,那么董永的傳說何以在江淮地區(qū)有如此廣泛的傳播和影響呢?董永是否曾經(jīng)南徙,眾說不一?!吨袊嗣筠o典》主張董永曾經(jīng)南徙,其“董永”條下載曰:“后漢千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安陸……”《中文大辭典》亦采此說,“董永”釋文與《中國人名大辭典》相同。這里只說“奉父避兵”,沒有說明董永南徙的年代。清康熙三十四年《孝感縣志}載“董永,青州干乘人,今山東博興縣。早喪母,漢靈帝中平中,黃巾起,渤海騷動,永奉父來徙……”清光緒五年《孝感縣志》又照漀潬??X?搬了此段文字。這里“避兵亂”的年代和歷史背景比較明確,“兵亂”指黃巾起義。然而,黃巾起義暴發(fā)于東漢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比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修建時間晚了三十多年。董永是不可能在黃巾起義時流寓安陸(今孝感)的。現(xiàn)尚未見到其他資料有董永南徙的記載。但并不完全排除董永有南徙的可能。 董永故事所以在江淮流域流傳甚廣,只據(jù)現(xiàn)已掌握的資料從其流傳的過程進行考查。其故事的傳播,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在漢代,儒家學(xué)說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統(tǒng)治階級以“孝”教化其民,作為孝子的董永,也就成為人們道德上效仿的楷模,很快流傳開。董永故事首先在山東流傳,繼而在黃河流域廣為傳播。山東省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中的董永畫面,三國魏曹植的 東晉時期,隨著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內(nèi)襲,黃河流域戰(zhàn)亂頻仍,長期分裂,社會極不安定,大批士族和平民相率南遷,到長扛流域定居下來。這樣,也就將董永的故事帶到了我國南方,尤其是長江流域。董永故事也就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這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上廣為流傳。《搜神記·董永》,亦在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這應(yīng)是董永故事流傳的第二個階段。 南朝劉宋建立以后,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宋文帝的太子劉劭殺宋文帝自立,改元太初,歷史上稱其為“元兇”。宋文帝第三子武陵王劉駿起兵討劭。因劭弒父,劉駿以“孝”為號召,收買人心,兵力大盛。劉駿沿江東下,到達新亭(今南京南)即位,其年號也以“孝”名,為“孝建”,死后謚號“孝武帝”。劉駿凡二十八子,其“字”也以“孝”排,如孝師、孝德、孝良、孝烈、孝貞、孝善、孝英……等。由于劉駿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提倡孝道。所以,為“諸德之本”的孝在社會上蔚然成風(fēng)。就在孝建元年,析安陸置孝昌縣(后改孝感),亦倡孝之意。作為孝子出身的董永,當(dāng)然地成為社會上最受推崇的歷史人物之一,董永故事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董永墓、董永祠、董永廟等有關(guān)董永的遺跡和紀(jì)念物,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相繼出現(xiàn)。由于南朝宋的統(tǒng)治者以行政手段進行倡導(dǎo),所以董永故事流傳之廣,影響之深,董永遺跡、紀(jì)念物之多,都超過了黃河流域。 高漢君 戴延久 許連村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關(guān)于《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證》的意見書 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論證會于一九八七年四月五日、六日在山東省博興縣召開。參加會議的有安作璋、朱紹侯、高敏等十名教授、專家;山東省政協(xié)副主席丁方明,惠民地委書記李聚馨,行署專員王道玉及地區(qū)有關(guān)部門的負(fù)責(zé)同志;博興縣黨政領(lǐng)導(dǎo)及有關(guān)部門的負(fù)責(zé)同志也出席了會議。 由十名專家學(xué)者組成了董永論證委員會,安作璋教授任主任委員,朱紹侯教授、高敏教授任副主任委員。 會上,博興縣政府高漢君同志宣讀了《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證,論文。經(jīng)過認(rèn)真討論,反復(fù)論證,一致認(rèn)為:文章觀點明確,立論可靠,資料充實,有較強的說服力。 武氏墓群石刻董永畫像,魏曹植《靈芝篇》及東晉干寶,搜神記·董永》,等資料,充分證實了漢孝子董永確有其人。武氏墓群石刻、《漢書·地理志》、《太平寰宇記》、《續(xù)山東考古錄>、《山東通志》、《青州府志》及《博興縣志)等對千乘區(qū)劃沿革的記載,充分證實了董永為山東省博興縣人。 尊敬老人,贍養(yǎng)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研究漢孝子董永,對于繼承發(fā)揚這一傳統(tǒng),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于董永是否南遷,董永其人由歷史人物演變成神話傳說的過程,及其它有關(guān)問題尚須進一步研究。 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論證會 一九八七年四月六日 論證委員會委員名單 主任委員: 安作璋 山東師范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兼古籍研究所所長 副主任委員: 朱紹侯 河南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兼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社長 高 敏 鄭州大學(xué)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委員:盧傳貞 山東省博物館館長 逢振鎬 山東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所副研究員 郭墨蘭 《東岳論叢》編輯部副研究員 李永先 山東省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宏生 山東師范大學(xué)歷史系副教授 徐景元 濱州師專副教授 孫向忠 惠民地委黨校副校長
3,董永到底是哪里人
一、關(guān)于董永 先告訴你答案吧。 董永祖籍山東千乘,生長于湖北孝感。 傳說董永本為山東千乘人,但早在漢代即遷移至孝感安家落戶,這不僅有史籍記載,且與孝感這一地名的由來緊密相關(guān),還有孝感地區(qū)至今遺留的許多遺跡、地名和民俗可資佐證;作為一件口頭語言藝術(shù)作品,它正是在孝感地區(qū)的崇尚孝道的民間文化生態(tài)中,才發(fā)育成熟,既凸現(xiàn)孝道主題,又富有民間生活情趣,并通過說唱、戲曲等多種樣式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走向全國,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千百年來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可謂家喻戶曉,是中華民族廣為流傳的著名民間傳說之一,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 ‖F(xiàn)存的資料證實了歷史上董永其人的真實性。山東省嘉祥縣武翟山的武氏墓群石刻歷史文物就向我們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在其中的武梁石室第三石第二層右數(shù)第三個畫面即刻董永鹿車載父,田間勞作情景:樹下一鹿車,上有小罐,大概是田間勞作盛水之用,一老人坐于車上,左手執(zhí)鳩杖,右手前伸,似是指點董永勞作。老人上方刻“永父”二字。其左為董永,右手執(zhí)農(nóng)具,回首望其父,身旁刻“董永千千乘人也”六字。董永左邊有一獸,體態(tài)粗壯,大耳如扇,長鼻高昂,是一象;董永右上方橫一圖案,有翼,有花紋,作飛舞狀,當(dāng)是一鳥?!对浇^書}說:“舜死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耘?!贝思础跋蟾麨踉拧敝猓瑑?nèi)含“耕耘”二字,是董永“肆力田畝”,田間勞作的形象注腳。 武氏墓群石刻,也稱武氏祠、武氏石室等,是東漢時武氏家族的墓地。清代陸續(xù)出土。武氏一家,是東漢末年的官僚地主家族,“世代為官,勢力煊赫,家財宏富,故有條件修建富麗堂皇的墓祠”。武氏祠,據(jù)其石闕銘文記載,建于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數(shù)十年落成,竣工至遲不晚于公元200年。墓群石刻取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是研究漢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寶貴資料。武氏祠的石刻畫多取材于真實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荊軻刺秦王、管仲射小白、二桃殺三士等。其修建時間,與董永同代,時間甚近,而且點明了董永的故里,證實董永確為真實的歷史人物,是可靠的佐證。再者,武氏祠中的董永石刻畫面的內(nèi)容,與一些文字記載是一致的,故董永實有其人是可信的?! ∪龂鴷r期,魏曹植在《靈芝篇》中也寫了董永的故事:“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yǎng),傭作致甘肥。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边@是我國最早取材于董永故事的、有署名的文藝作品??梢姡h在三國時期,董永的故事已廣為流傳?! ∥鳚h末年,劉向的《孝子圖》亦有董永的記載。此書已亡佚,有關(guān)董永故事的記載僅見唐《法苑珠林》和宋《太平御覽》的引文?!短接[》引文如下:“前漢董永,干乘人,少失母,獨養(yǎng)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后無錢還君,當(dāng)以身作奴,……”有人以為劉向為前漢人,他怎能予知有后漢呢?懷疑《孝子圖》系后人偽托?!斗ㄔ分榱帧肪砹Α缎⒆訄D》的引文稍有不同:“董永者,少偏枯,與父居,乃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父終,自賣于富公以供喪事?!贝硕挝淖峙c《太平御覽》所引《孝子圖》不盡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法苑珠林》的引文中沒有“前漢”二宇,這就不好說《孝子圖}為后人偽托?!赌鲜贰肪矶杏羞@樣記載:“慈字伯寶,年八歲,外祖宋太宰江夏王義恭迎之內(nèi)齋,施寶物資所取,慈取素琴、石硯及《孝子圖}而已?!笨梢娔媳背瘯r尚有此書,如果說只有對董永的記述是后人妄增,似乎證據(jù)不足?!短接[》引文中的“前漢”二字,是否為當(dāng)時編者不慎誤增,也不無可能。劉向是西漢末年人,如果《孝子圖》的記載是真實的,那么董永當(dāng)是西漢人,再說《孝子圖》即使是后人偽托,也是比較早的,亦有重要價值?! |晉史學(xué)家干寶把董永故事收在自己的《搜神記》里。他根據(jù)民間傳說,經(jīng)過加工整理,寫成了《董永》篇:“漢董永,干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笔锥挝淖峙c《法苑珠林》所引《孝子圖》如出一轍。后邊就是董永葬父后,道遇仙女,求為妻,俱至錢主,十日織縑百匹,助永還債,事畢,凌空而去的故事。董永故事經(jīng)過干寶的加工已比較完整豐滿,其情節(jié)、人物,都有所發(fā)展,為后來的戲曲等文藝創(chuàng)作取材所本?! ∫恍┺o書和類書也大量地記載了董永其人?! ∏濉豆沤裥⒆铀婁洝肥沼卸?,并載“東漢董永,青州人?!薄 吨袊嗣筠o典》把董永列為我國歷史名人載入。在“董永”條下載曰:“董永,后漢干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安陸……”此處增加了“奉父避兵”南遷之說?! 睹汕蟆芬粫?,也收有“董永自賣”,舊注云:“漢董永,少失母,養(yǎng)父,家貧傭力。至農(nóng)月,以小車推父置田頭樹蔭下而營農(nóng)作。……”這里對歷史上實有董永其人是肯定的?! ∨_灣所編《中文大辭典》對董永其人也持肯定態(tài)度。文字與《中國人名大辭典》基本相同?! ∶鞔坝浿芮丶澳纤蚊恕钡摹渡杏唁洝芬粫珍浟硕倨淙?,并說董仲為董永之子。《辭?!方榻B《尚友錄》是“匯編歷代人物小傳”。 (中文大辭典》介紹《尚友錄》說.“古來人物略具于是,以較史籍易于檢查,舊時多樂用之”。 被稱謂“一方之信史”的地方志也大量地在“人物志”中記載了董永其人。如山東省《博興縣志》、《樂安縣志}(今廣饒)》《魚臺縣志》、湖北省《孝感縣志》、江蘇省《東臺縣志》等等,都將董永列為歷史名人載入。所載董永故事多與《搜神記·董永》大同小異。固然,舊時修志有亂拉歷史名人的弊習(xí),但這樣廣大的地區(qū),都將董永視為歷史人物載入志中,肯定了歷史上確有董永其人,似亦不可忽視。 以上歷史文物、類書、辭書以及地方志等資料,都肯定了董永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尤其是武氏祠的文物資料,可靠性更大。但是,對董永其人也有人持否定態(tài)度。如《辭?!芳凑J(rèn)為董永“是文學(xué)故事人物”。歷來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主要有兩個:一是董永其人正吏無載。我們認(rèn)為,在封建社會里編寫的正史,主要是為封建統(tǒng)治者尤其為統(tǒng)治者的最高階層樹碑立傳的,就是郡守、縣令等較低一些的官僚也很難爬進正史的門坎。如上文提到的嘉祥縣武氏家族,世代為官,尚且不見正史,何況董永一個平民布衣,正史無載,這并不奇怪。歷史上正史無載的人物豈可勝數(shù),若以正史無載為由而否定其存在,就難免有偏頗之嫌。 董永故事屬神話傳說。誠然,董永故事有著濃厚的神話色彩,但這也不能成為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歷史上,我國勞動人民往往將自己敬仰、愛戴的歷史人物加以神化,以浪漫手法編成神話故事加以傳播,以勸化人們積德向善,也表達了人們對這些歷史人物的敬愛之情。而有些民間傳說,也往往是根據(jù)歷史上實有的人物,經(jīng)過藝術(shù)加工成為完整故事的。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包拯探陰曹、關(guān)公顯圣等等,都帶有濃烈的神話色彩,可誰又能否認(rèn)他們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呢?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董永故事帶有神話色彩,就否定董永其人的真實存在。董永也正是依賴這浪漫的民間傳說,才流傳下來的?! 《兰热皇菤v史上的真實人物,那么,其故里何在呢?諸說基本相同。東漢時代的武氏墓群石刻中,董永故事畫面就點出“董永,千乘人也”。另外,《孝子圖》、《搜神記》、《中國人名大辭典》及《中文大辭典》也都點明了董永是漢代千乘人。干乘始于戰(zhàn)國時期,“以齊景公有馬千乘,常獵于此而得名?!痹跐h代為郡,縣名。干乘郡與干乘縣其治所均在今高青縣境東部,東鄰今博興縣?! 「咔嗫h現(xiàn)存志書中,均無有董永的記載?!恫┡d縣志·人物志)中載:“董永墓在今崇德社(今陳戶鎮(zhèn))去墓數(shù)里有董家莊,永故宅也?!倍仪f在今博興縣陳戶鎮(zhèn),位于縣城北二十余華里,西去漢千乘縣城遺址三十余華里,在漢代屬千乘郡干乘縣地。董家莊即董永故里,博興縣志所載與上文辭書、類書、武氏祠等諸說是吻合的?! 《仪f原有董公廟,《山東通志)說“董公廟在城(今博興縣城)東北三十里祀董永”,即指此也,今廟已不存?!锻ㄖ?還說:“仙孝祠在西門內(nèi),祀漢孝子董永?!毕尚㈧艚ㄓ诤螘r不詳,明代王為邦《仙孝祠記,中說:“本邑在董仙舊址,當(dāng)日窘身葬父、神女助織,孝聲至今著也。我侯建祠繪象……”。文中,我侯,即指當(dāng)時博興縣知縣翁兆云。原祠已圮,明代知縣翁兆云重修。康熙四年博興知縣蔣維藩又重建,現(xiàn)已無存。康熙五十八年《博興縣志》載,董永墓在崇德社。今屬陳戶鎮(zhèn),原有墓碑,因日久年深,碑已不存。民國二十五年縣長張其丙重立墓碑一塊。此碑尚存。 以上資料,充分證實了博興縣陳戶鎮(zhèn)董家村即漢孝子董永故里。盡管舊的地方志有亂拉名人的積習(xí)。但是,一些縣志仍然肯定了董永原籍為山東省博興縣。如山東省的《魚臺縣志,載:“董永墓,舊志載,治西南三十里。按“董永,青州博興人,流寓德安,傭身葬父,感仙姬為偶事膾炙人口,雖婦人女子咸能言之,而葬魚臺無考。”這里肯定了董水為博興縣人。再如湖北省的《孝感縣志》載:“董水,青州干乘人,今山東博興縣。……”一九八三年,孝感地區(qū)編寫的《孝感地區(qū)概況)在“著名人物”欄中寫道;“董永,東漢末,青州干乘人,今山東省博興縣,因黃巾起義,由山東流寓今湖北孝感……。”孝感市于一九八四年在市內(nèi)所建“董永公園”中,在“孝子祠”前介紹說:“董永,青州千乘人,今山東省博興縣?!倍拦适略诤毙⒏锌h流傳甚廣,影響頗深,并建園立祠紀(jì)念他。但是從《孝感縣志》到《孝感地區(qū)概況》,只說是董永由山東流寓孝感,都肯定董永原籍是山東省博興縣?! ‘?dāng)然,把董永說成本邑名人的地方志亦有之。如清雍正年間的《樂安縣志》(今山東廣饒縣),即把董永視為鄉(xiāng)賢。,該志“古跡”篇中載:“董永祠,在城西太和莊,去家甚近,子孫至今承祀不乏。”查志中所說董永祠位于今廣饒縣西部,在漢代當(dāng)為利縣地,而利縣屬齊郡,而非干乘郡。廣饒縣到隋代始僑置干乘縣,比董永生活的年代晚了五百多年。說董永故里在今廣饒縣,顯然無據(jù)。再如江蘇省《東臺縣志》載:“董永,西溪鎮(zhèn)人?!彼d董永故事基本引用《搜神記》原文,只是改“千乘”為“西溪鎮(zhèn)”。并說“今西溪鎮(zhèn)永與父墓并在。”但志書的編者又在后面的按語中寫道;“永事見《太平御覽》所引劉向《孝子圖》,其辭云:董永千乘人,……今向《圖》不傳,史家亦不著于錄,而千乘郡乃今山東青州府北鏡,何以又為縣之西溪人耶?”志書的編者對董永為西溪人的說法就提出了異義,持否定態(tài)度。這一說也難以自立?! 【C上所述,董永故里為山東省博興縣已無疑問。但是,清道光二十年《博興縣志}的編者沒有進行實地考查,以為舊志董永墓一說在崇德社,一說在龍河洼,而對董永故里博興提出了質(zhì)疑。經(jīng)實地考查,博興縣境董永墓只有一個,其地當(dāng)時屬崇德社(現(xiàn)陳戶鎮(zhèn)),而群眾習(xí)慣上稱為龍河洼,是同一地點兩個名稱。該志中此謬誤,是由當(dāng)時志書編者的淺陋和粗疏造成的?! 《赖膫髡f遍布我國數(shù)十省,董永遺址與紀(jì)念物,如董永墓、董永祠、董公廟等等,也不勝枚舉,尤其江淮地區(qū),流傳更廣,影響也頗深?! 〖热欢拦世镌谏綎|,那么董永的傳說何以在江淮地區(qū)有如此廣泛的傳播和影響呢?董永是否曾經(jīng)南徙,眾說不一?!吨袊嗣筠o典》主張董永曾經(jīng)南徙,其“董永”條下載曰:“后漢千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安陸……”《中文大辭典》亦采此說,“董永”釋文與《中國人名大辭典》相同。這里只說“奉父避兵”,沒有說明董永南徙的年代。清康熙三十四年《孝感縣志}載“董永,青州干乘人,今山東博興縣。早喪母,漢靈帝中平中,黃巾起,渤海騷動,永奉父來徙……”清光緒五年《孝感縣志》又照漀潬??X?搬了此段文字。這里“避兵亂”的年代和歷史背景比較明確,“兵亂”指黃巾起義。然而,黃巾起義暴發(fā)于東漢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比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修建時間晚了三十多年。董永是不可能在黃巾起義時流寓安陸(今孝感)的。現(xiàn)尚未見到其他資料有董永南徙的記載。但并不完全排除董永有南徙的可能?! 《拦适滤栽诮戳饔蛄鱾魃鯊V,只據(jù)現(xiàn)已掌握的資料從其流傳的過程進行考查。其故事的傳播,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在漢代,儒家學(xué)說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統(tǒng)治階級以“孝”教化其民,作為孝子的董永,也就成為人們道德上效仿的楷模,很快流傳開。董永故事首先在山東流傳,繼而在黃河流域廣為傳播。山東省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中的董永畫面,三國魏曹植的 東晉時期,隨著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內(nèi)襲,黃河流域戰(zhàn)亂頻仍,長期分裂,社會極不安定,大批士族和平民相率南遷,到長扛流域定居下來。這樣,也就將董永的故事帶到了我國南方,尤其是長江流域。董永故事也就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這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上廣為流傳?!端焉裼洝ざ馈?,亦在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這應(yīng)是董永故事流傳的第二個階段?! ∧铣瘎⑺谓⒁院螅稳?公元453年)宋文帝的太子劉劭殺宋文帝自立,改元太初,歷史上稱其為“元兇”。宋文帝第三子武陵王劉駿起兵討劭。因劭弒父,劉駿以“孝”為號召,收買人心,兵力大盛。劉駿沿江東下,到達新亭(今南京南)即位,其年號也以“孝”名,為“孝建”,死后謚號“孝武帝”。劉駿凡二十八子,其“字”也以“孝”排,如孝師、孝德、孝良、孝烈、孝貞、孝善、孝英……等。由于劉駿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提倡孝道。所以,為“諸德之本”的孝在社會上蔚然成風(fēng)。就在孝建元年,析安陸置孝昌縣(后改孝感),亦倡孝之意。作為孝子出身的董永,當(dāng)然地成為社會上最受推崇的歷史人物之一,董永故事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董永墓、董永祠、董永廟等有關(guān)董永的遺跡和紀(jì)念物,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相繼出現(xiàn)。由于南朝宋的統(tǒng)治者以行政手段進行倡導(dǎo),所以董永故事流傳之廣,影響之深,董永遺跡、紀(jì)念物之多,都超過了黃河流域?! 「邼h君 戴延久 許連村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關(guān)于《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證》的意見書 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論證會于一九八七年四月五日、六日在山東省博興縣召開。參加會議的有安作璋、朱紹侯、高敏等十名教授、專家;山東省政協(xié)副主席丁方明,惠民地委書記李聚馨,行署專員王道玉及地區(qū)有關(guān)部門的負(fù)責(zé)同志;博興縣黨政領(lǐng)導(dǎo)及有關(guān)部門的負(fù)責(zé)同志也出席了會議?! ∮墒麑<覍W(xué)者組成了董永論證委員會,安作璋教授任主任委員,朱紹侯教授、高敏教授任副主任委員?! 希┡d縣政府高漢君同志宣讀了《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證,論文。經(jīng)過認(rèn)真討論,反復(fù)論證,一致認(rèn)為:文章觀點明確,立論可靠,資料充實,有較強的說服力?! ∥涫夏谷菏潭喇嬒瘢翰苤病鹅`芝篇》及東晉干寶,搜神記·董永》,等資料,充分證實了漢孝子董永確有其人。武氏墓群石刻、《漢書·地理志》、《太平寰宇記》、《續(xù)山東考古錄>、《山東通志》、《青州府志》及《博興縣志)等對千乘區(qū)劃沿革的記載,充分證實了董永為山東省博興縣人?! ∽鹁蠢先?,贍養(yǎng)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研究漢孝子董永,對于繼承發(fā)揚這一傳統(tǒng),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于董永是否南遷,董永其人由歷史人物演變成神話傳說的過程,及其它有關(guān)問題尚須進一步研究?! h孝子董永及其故里論證會 一九八七年四月六日 論證委員會委員名單 主任委員: 安作璋 山東師范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兼古籍研究所所長 副主任委員: 朱紹侯 河南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兼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社長 高 敏 鄭州大學(xué)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委員:盧傳貞 山東省博物館館長 逢振鎬 山東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所副研究員 郭墨蘭 《東岳論叢》編輯部副研究員 李永先 山東省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宏生 山東師范大學(xué)歷史系副教授 徐景元 濱州師專副教授 孫向忠 惠民地委黨校副校長 二、黃梅戲 黃梅戲發(fā)源于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故稱黃梅戲,但黃梅戲發(fā)揚光大卻在安徽安慶一帶,這是文化藝術(shù)“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的有趣現(xiàn)象。 黃梅戲原稱黃梅調(diào),又叫采茶調(diào),發(fā)源于湖北省黃梅縣,并最終以完整的獨立劇種的形式誕生于安慶地區(qū)、成長于安慶地區(qū)、興盛于安慶地區(qū)。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diào)、懷腔或府調(diào)等,現(xiàn)主要流布于安徽省安慶市及其周邊地區(qū)。 黃梅戲的最早源頭可能是來自湖北與安徽交界的大別山地區(qū)(目前此觀點較為普遍)。傳說清朝乾隆時期,湖北省黃梅縣一帶的大別山采茶調(diào)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qū),與當(dāng)?shù)孛耖g藝術(shù)結(jié)合,并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fā)展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dāng)時稱為懷腔或懷調(diào),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其后黃梅戲又借鑒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diào)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后以安慶為中心,經(jīng)過一百多年(19世紀(jì)初至解放前)的發(fā)展,黃梅戲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 ↑S梅戲的表演載歌載舞,質(zhì)樸細(xì)致,真實活潑,富有生活氣息,以崇尚情感體驗著稱,具有清新自然、優(yōu)美流暢的藝術(shù)風(fēng)格。黃梅戲中有許多為人熟知的優(yōu)秀劇目,而以《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紡棉紗》等最具代表性。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目前黃梅戲流行區(qū)域正在萎縮,各級黃梅戲劇團特別是縣級劇團的生存日益艱難,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關(guān)心與扶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