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一種文明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地達到養(yǎng)生的效果,而不要為了養(yǎng)生而養(yǎng)生,比如專門去找添加各種保健藥物的酒喝,那是吃藥不是喝酒了。高中語文課中學過的陶淵明《飲酒》詩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通篇都沒一個“酒”字,卻深得喝酒養(yǎng)生的真諦,那用白酒泡腳有什么好處呢?相關的介紹如下!
白酒泡腳的作用
白酒帶有的特殊酒香味,讓人聞著精神放松,有松弛神經(jīng),緩解緊張情緒的效果,將其加入溫熱水中泡腳使用,聞著酒香,人會慢慢的忘記疲勞感,同時熱水泡腳的舒適也讓人逐漸放松,尤其是在睡前泡腳,能讓白天的壓力和疲乏在泡腳的過程中都得到釋放,人會感覺到非常舒服。由于白酒泡腳能有讓人放松的效果,自然對失眠人群也有較好的療效,因為大部分人睡不著就是因為自己情緒過于緊張,閉著眼還想太多導致的,而白酒泡腳緩解了情緒上面的問題,等你泡完后躺上床,就能安心的睡著覺了,但千萬不要邊喝酒邊泡腳,以免喝多了反而神經(jīng)興奮,更睡不著覺。
俗話說:“寒從腳底生,腳暖全身暖”。這話是非常有道理的,腳部感覺到冷的時候,全身也會逐漸覺得冷,而白酒泡腳能加快身體血液循環(huán),身體會逐漸感覺到發(fā)熱,尤其是在秋冬較冷的時候,出個門凍得不得了,回家后使用白酒泡腳便能快速讓腳部恢復知覺,身體回到溫暖的狀態(tài),具有較好的驅寒保暖好處。
飲用白酒的禁忌
1、酒不可雜飲,即一次喝多種酒
宋代人陶谷在所撰《清異錄》中說:“酒不可雜飲,飲之,雖喜酒者亦醉,乃飲家所深忌”。這很有些道理。因為各種酒含的成分不同,混雜飲用,有些成分比例不適,很容易使人感到難受。
2、不飲“新酒”
酒“新者有毒,陳者無毒”(《本草逢厲》)。新者,指剛釀出的酒;陳者,指經(jīng)陳放后的酒。新者有毒,這個說法雖然不準確,但因未經(jīng)陳放,味道不好卻是真的。
3、酒后避風
“醉當風臥,以扇自扇,成惡風”(《仟金要方》),這一說法很有道理。因為人醉灑后,皮膚血管擴張,內(nèi)衛(wèi)能力降低,一旦受風,很容易患病。
4、酒后不洗冷水浴
“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仟金要方》)。其實酒后不僅不能洗冷水浴,即使是熱水浴,也是危險的。因為人喝酒后,體內(nèi)貯存的葡萄糖在洗浴時會被消耗掉,使得血糖大大降低,體溫急劇下降,而酒精卻抑制了肝臟的正常活動,阻礙體內(nèi)葡萄糖貯存的恢復,不僅會“成疼痹”,甚至還會危及生命。
5、喝酒時不宜同食姜、蒜
酒“與姜、蒜同飲,即生痔也”(《本革綱目》)。民間有“喝酒就大蔥,一盅頂兩盅”的說法。姜、蔥辛辣,可以加速酒的反應,容易致醉。但說“生痔”,則論據(jù)不足。
6、飲酒時不宜抽煙
民諺日:“抽煙喝酒,一口頂兩口。”這很有道理。煙草中所含的尼古丁易溶于水,更易溶于酒精。人飲酒后,血液循環(huán)加快,尼古丁會隨著酒精更快更多地進入血液中,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7、其他禁忌
吃馬肉燉豬肉飲酒,大忌;飲后睡覺,大忌;酒不可與龜肉、果子同食;吃生菜不宜飲酒;米酒不可和乳同飲;飲酒不宜吃綠豆粉、飴糖等等。這些禁忌,有的顯然不對,有的是否有道理則需要進一步探討。
中醫(yī)跟酒的關系特別密切
酒問世之前,人們得了病,往往求“巫”以治。后來,隨著中醫(yī)藥的發(fā)展,酒才漸次退而成為中藥的輔料。我國最早的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黃帝內(nèi)經(jīng)》里有過這樣的句子:“自古圣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酒這種發(fā)酵的制品,就是最早的中藥。
說起酒文化,中國人喝酒的歷史源遠流長。無論古今,每逢大事,中國人的餐桌上必然少不了酒!眾所周知我國早期,酒作為藥物的一種被使用。到后來,直接將藥物浸泡在酒水之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治療手段。而藥酒在我國每一個朝代,都得到有效的發(fā)展。
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中醫(yī)學的發(fā)展史上,有“醫(yī)源于酒”之說?!搬t(yī)”字正體字寫作“醫(yī)”,下半部分的“酉”在古漢語中即代表酒,而且酒本身就是一味中藥,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藥品之一,中醫(yī)用酒治病的歷史也非常悠久。我國最早的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黃帝內(nèi)經(jīng)》里有過這樣的句子:“自古圣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酒這種發(fā)酵的制品,就是最早的中藥。
酒問世之前,人們得了病,往往求“巫”以治。由于酒的釀造和飲用,我們的先祖發(fā)現(xiàn)這種液體能通血脈、散濕氣、溫腸胃、御風寒,還能開胃下食、除風下氣,乃至止腰膝疼痛,行藥勢、殺百邪惡毒氣,于是酒在醫(yī)療上的作用迅速取代了巫術。后來,隨著中醫(yī)藥的發(fā)展,酒才漸次退而成為中藥的輔料。
在中藥里,用到酒的方子很多。比如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載的炙甘草湯,在這個方子里,就要將包括炙甘草在內(nèi)的九味中藥,放在清酒和水里面煎煮,它是主治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在《金匱要略》里也記著一個方子,叫栝樓薤白白酒湯,它的組成就是栝樓、薤白、白酒,三味同煮,分溫而服,它的作用主要是擴張血管,抗缺氧,抑制心率不齊,對缺血心肌具有保護作用等等。另外,還有紅蘭花酒,“將紅蘭花與白酒同煎至白酒的一半,去渣候溫,取服”,能達到行血止痛的效果。
喝白酒的好處
酒在煎煮之后,醉人的成分會揮發(fā)出去,剩下能夠通經(jīng)活血的物質(zhì)。酒在煎藥的過程中,容易發(fā)生變性,因此,煎藥的時候,熬好藥往里兌酒是一回事,把酒加在藥里同熬又是另一回事。一般而言,酒在炮制中藥的過程中,發(fā)揮的是通行藥性的作用。酒性是輕的,中藥經(jīng)過酒的炒制之后,能帶動藥性往上走,比如黃芩;酒炒之后,藥性集中在人體的上半部分。相反,如果藥用鹽炒,藥性則集中在下邊,在腎經(jīng)上起作用。要想入肝經(jīng),則用醋炒。這是中藥炮制過程中,借不同物質(zhì),讓藥性在人體的不同位置發(fā)揮作用。
因為酒具有通經(jīng)絡的作用,它能更快地促進血液循環(huán),帶著藥在身體里運行,所以國人還發(fā)明了藥酒。藥酒里可以兼納多種中草藥,將它們的藥性混溶一體,便于人體的吸收;在飲食中達到療養(yǎng)身體的目的,非常值得推廣。藥酒的功效在清宮里得到過很大的發(fā)揮,乾隆皇帝特別注重養(yǎng)生,愛飲保健藥酒,也給后世留下很多珍貴的藥酒方子。此外,藥酒也可以外用。有一些藥酒藥性非常猛烈,不適于口服,通過擦洗患處的方式,可以使藥物滲透,起到止痛和通經(jīng)絡的效果。發(fā)展到后來,很多外用的藥水里,都含有酒精的成分,比如治療跌打損傷的藥酒、六神花露水等等,它們都是借用酒力來行藥性,使得起效更快。
總之,白酒具有殺菌的作用,而腳氣多有真菌、細菌等感染所致,利用白酒的殺菌功效,再通過熱水熱透腳部的藥用原理,可殺滅真菌,防治腳氣,讓腳部不再發(fā)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