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尺蛾
這是尺蠖,是尺蛾的幼蟲,以植物葉片為食,對人無害。尺蠖移動時呈拱形,靜止時像一段樹枝。
2. 尺蛾幼蟲圖片
這是尺蠖,是尺蛾的幼蟲,以植物葉片為食,不咬人,爬行時呈拱形靜止時像一段樹枝,可以對照百科確認一下。
3. 尺蛾低齡幼蟲
屬于節(jié)肢動物,昆蟲綱,鱗翅目,尺蛾科昆蟲幼蟲統(tǒng)稱。尺蠖身體細長,行動時一屈一伸像個拱橋,休息時,身體能斜向伸直如枝狀。完全變態(tài)。成蟲翅大,體細長有短毛,觸角絲狀或羽狀,稱為“尺蛾”。
全世界約有12000種,我國約有43種。危害果樹,茶樹、桑樹、棉花和林木等。
4. 尺蛾的幼蟲有毒嗎
昆蟲
一寸蟲應(yīng)該是昆蟲啊, 一寸蟲原型是鱗翅目的尺蛾科幼蟲, 類似小造橋蟲, 或者槐尺蠖的幼蟲~ 可以弓身爬動~ 所以是昆蟲。
一寸蟲的智慧就是生存的智慧!它脆弱得不堪一擊,但它化解危機、解救自己生命的方法,無關(guān)身體大小,也無關(guān)力氣大小,而是對自己的認識和對智慧的善用。
5. 尺蛾圖片
一條小黑色線首尾爬行的是尺蠖(尺蛾科昆蟲的幼蟲)
尺蠖(chǐ huò)屬于無脊椎動物,昆蟲綱,鱗翅目,尺蛾科昆蟲的統(tǒng)稱。尺蠖幼蟲身體細長,行動時一屈一伸像個拱橋,休息時,身體能斜向伸直如枝狀。完全變態(tài)。成蟲翅大,體細長有短毛,觸角絲狀或羽狀,稱為“尺蛾”。
6. 尺蛾科
尺蠖(chǐ huò),尺蛾的幼蟲。屬于節(jié)肢動物,昆蟲綱,鱗翅目,尺蛾科昆蟲幼蟲統(tǒng)稱。
尺蠖身體細長,行動時一屈一伸像個拱橋,休息時,身體能斜向伸直如枝狀。完全變態(tài)。成蟲翅大,體細長有短毛,觸角絲狀或羽狀,稱為“尺蛾”。
全世界約有12000種,我國約有43種。危害果樹,茶樹、桑樹、棉花和林木等。如茶尺蠖食害葉片,嚴重時造成光禿現(xiàn)象使枝條干枯 , 嚴重影 響林木當(dāng)年的生長,反復(fù)受害的植株會死亡。
嚴重威脅以紅荷木為主的防 護林帶安全。
靜止時,常用腹足和尾足抓住茶枝,使蟲體向前斜伸,頗像一個枯枝,受驚時即吐絲下垂;又如棗尺蠖,不僅食害棗樹,酸棗的葉片,并食嫩芽、花蕾。
雌成蟲無翅,雄成蟲全體灰褐色,前翅有褐色波紋2條。我國南北各地最常見的桑尺蠖,常作為“擬態(tài)
7. 尺蛾是益蟲還是害蟲
滅多威又稱乙肪威或甲氨叉威。一種廣普性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滅多威具有觸殺和胃毒作用,無內(nèi)吸、熏蒸作用,具有一定的殺卵效果,對有機磷已經(jīng)產(chǎn)生抗性的害蟲也有較好防效。
1、棉花害蟲的防治 用20%乳油40-50ml,兌水15kg噴霧,可有效防治棉鈴蟲,兼治棉蚜、薊馬等害蟲。
2、蔬菜害蟲的防治 用20%乳油50-60ml,兌水15kg噴霧,可有效防治菜青蟲、桃蚜、小菜蛾。
3、花生、大豆害蟲的防治 用20%乳油50-60ml,兌水15kg噴霧,可有效防治尺蛾、豆甲、頂燈蛾、葉蟬等。
4、甜菜害蟲的防治 用20%乳油50-60ml,兌水15kg噴霧,可有效防治跳甲、甜菜夜蛾、蚜蟲等。
滅多威的注意事項:
1、滅多威揮發(fā)性強,有風(fēng)天氣不要噴藥,以免飄移,引起中毒。
2、滅多威易燃,應(yīng)遠離火源。
3、不要與堿性物質(zhì)混用。
4、中毒應(yīng)馬上送醫(yī)院,藥為阿托品,嚴禁使用嗎啡和解磷定。
8. 尺蛾的幼蟲
尺蠖。
尺蠖, 尺蛾的幼蟲 。 屬于節(jié)肢動物,昆蟲綱, 鱗翅目,尺蛾科昆蟲幼蟲統(tǒng)稱。尺蠖身體細長,行動時一屈一伸像個拱橋,休息時,身體能斜向伸直如枝狀。完全變態(tài)。成蟲翅大,體細長有短毛,觸角絲狀或羽狀,稱為“ 尺蛾”。
9. 尺蛾有沒有毒
毛毛蟲屬于昆蟲,由頭,軀干和四肢組成。
絕大多數(shù)毛毛蟲的身體為細長管狀,柔軟而分節(jié),由頭、胸、腹3部分組成,體表多生有斑紋、線條和體毛。①頭部:為下口式,口器為咀嚼式,有堅硬的牙齒,便于咬食各種植物;頭殼硬化而色深,兩側(cè)各有6只黑點狀的眼睛。②胸部:有3節(jié),每節(jié)生有1對強健的胸足,便于爬行和攀援。部分潛葉蛾的幼蟲因不需要爬行,導(dǎo)致胸足退化或消失。③腹部:通常10節(jié),每節(jié)兩側(cè)各生有1個氣門,用于呼吸。腹足通常5對,著生于第3~6腹節(jié)及第10腹節(jié)上。腹足有時減少或退化,如尺蛾僅2對腹足,分別著生于第6和第10腹節(jié)上,潛葉蛾則退化或完全消失。
④斑紋、線條和毛序:毛毛蟲的胴部(包括胸部、腹部)常具有明顯的花紋或縱條紋,可作為種類鑒別的特征。幼蟲身體各部分常生有剛毛、毛瘤、毛撮、毛突和枝刺等。體表瘤狀突起上著生剛毛,稱為毛瘤;毛長而密集成簇或成撮,稱毛簇或毛撮。有些種類具刺,刺上分枝的稱枝刺。有的蟲毛有毒,人碰到時皮膚會紅腫,如刺蛾類幼蟲的刺毛。
10. 尺蛾吃什么
動物的爬行沒有任何令人驚訝的記錄。與其他的運動形式相比,爬行談不上有速度,更多的情況是慢得連測量它的平均速度都很難。但是,這種緩慢的運動方式也不失為一種獨辟蹊徑的生存之道。
最原始的爬行
微小的單細胞動物——原生動物的偽足運動就是最原始的爬行。例如,變形蟲是一種樣子蠢笨而怪異的原生動物,能緊貼底部緩慢地爬行,每小時僅移動13毫米。它沒有固定的形狀,忽兒縮成圓團,忽兒又向四周伸出舌狀突起的偽足。它的偽足也稱為肉足,與其他胞器不同,它們沒有固定形狀,可以隨時形成也可以隨時消失。隨著它們的出現(xiàn)和消失,變形蟲就不斷地移動著位置,爬到了新的地方。
原生動物的變形運動雖然是一種原始的運動方式,其運動機制卻并不簡單。人們提出了很多假說來說明其機制,但至今很多問題仍未搞清。在發(fā)明了電子顯微鏡后,人們發(fā)現(xiàn)變形蟲的內(nèi)質(zhì)可以分為兩層,靠近外質(zhì)的是較為黏稠的布滿顆粒的凝膠層;內(nèi)層則是液態(tài)狀的顆粒較少的溶膠層。
進行變形運動時,溶膠質(zhì)向運動的方向流動,達到前端之后,向外岔開變?yōu)槟z質(zhì),后面的凝膠質(zhì)則不斷地變?yōu)槿苣z質(zhì)。隨著生化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們從變形蟲的細胞質(zhì)中提取到了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或與之相似的一些蛋白質(zhì),而且發(fā)現(xiàn)其變形運動直接受到化學(xué)因子的控制。
尺蠖狀爬行
尺蠖又稱步曲、吊死鬼,是一種尺蛾類的幼蟲,在農(nóng)田和園林中??梢砸姷剿灾参锏娜~子。它的身體細長,爬行的姿態(tài)也很特別:每前進一步,都要將身體像拱橋一樣向上拱起,一伸一屈地爬行,看上去,就如同人用手丈量尺寸一樣,所以人們給它取了“尺蠖”這個名字。尺蠖狀運動也被稱為丈量式運動、伸屈式運動或蛭式運動。
尺蠖腹部一般從第三腹節(jié)到第六腹節(jié)各有一對足,第十腹節(jié)又有一對足,稱為腹足。幼蟲體壁向外突起所形成的盤狀構(gòu)造,又稱趾,周圍有一圈彎鉤,稱為趾鉤,是用來附著植物的。
由于尺蠖只有第六腹節(jié)和第十腹節(jié)有腹足,所以在爬行時身體就會弓起,把腹部后端拉到胸部后端,然后再把頭和胸向前伸,進行下一步,從而形成了尺蠖在爬行時所具有的明顯特點。
蛭,俗稱螞蟥,屬于環(huán)節(jié)動物。
它的身體是分節(jié)的,向前后的伸縮活動是由體壁肌肉層的收縮作用所造成,環(huán)肌在外,縱肌在內(nèi)。水螞蟥在水中游泳時背腹肌收縮、環(huán)肌放松,肌肉由前向后產(chǎn)生收縮波,身體扁平,如一片平鋪的柳葉,呈波浪式向前游動。旱螞蟥,或者水螞蟥離開水體時,在陸地上或植物上也能進行尺蠖狀運動。
在其身體的前端和后端有吸盤,是爬行時固定身體的工具。在陸地上無論什么運動方式,都是前后吸盤交替使用。對于蛭來說,這是它們行進速度較快的一種爬行方式。
蠕動式爬行
蚯蚓也屬于環(huán)節(jié)動物。它的身體由許多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自己整套的圓形肌肉、縱向結(jié)構(gòu)的肌肉。蚯蚓爬行時,肌肉一節(jié)接一節(jié)地連續(xù)收縮,從身體前部向后延展,可以在土壤顆粒間向前推進。無論是挖穴或者在地面爬行,蚯蚓身體各節(jié)上的剛毛都可以起到支撐和固定身體的作用。
螞蟥除了上述的尺蠖狀運動外,也能采用蠕動的形式爬行。首先,它將身體平鋪在物體上,當(dāng)前吸盤固定時,后吸盤松開,再收縮長在身體周圍的圓形肌肉,使身體沿著水平面向前縮短,接著后吸盤固定,前吸盤松開,身體又沿著平面向前伸展,這樣身體就由遍及全身的縱向結(jié)構(gòu)肌肉的收縮而向前推進,這種爬行速度比尺蠖狀運動的速度較慢,但可穿行于土壤中,或從人的衣襪與皮膚之間的空隙穿進去吸血。
軟體動物的爬行
在軟體動物中,腹足類的足最發(fā)達,位于身體的腹面,所以得名。腹足類是軟體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類群,包括蝸牛、蛞蝓、螺螄、鮑魚等等,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海洋、淡水和陸地,有的種類甚至在8000米的深海里被發(fā)現(xiàn)。腹足類通常有一個螺旋形的貝殼和塊狀的足,足部肌肉十分發(fā)達,可以附著在固體上爬行。
蝸牛的足由肌肉纖維構(gòu)成。它的腹足不斷地做波浪式的收縮,這個肌肉的收縮波從足的后方開始,緩慢向前推進。足的運動是由肌肉伸長和縮短這種波形活動所造成的,很像上述的蛭類的爬行。蝸牛全速爬行的最快速度每小時只有8.5~9米。
蝸牛,以及蛞蝓等,在它們走過的墻壁、樹木或莖葉上總是留有一條清晰的痕跡,表明它們在物體上爬行時,能分泌一種有固定作用的物質(zhì)。原來,在它們足的腹面前端中央有一個腺體,叫做足腺,能分泌黏液,使足經(jīng)常保持濕潤,以免在爬行時受到損傷,這個痕跡就是足腺所分泌的黏液所造成的。
利用腕手的爬行
在頭足類軟體動物中,章魚能利用腕手在陸地上爬行,并且速度較快,據(jù)說可以達到每小時420米。事實上,各種不同的章魚在陸地上爬行的能力有所不同。有趣的是,它在來到陸地上以后,總是正確無誤地知道海洋的所在方向,并能按“直線”爬向大海,絕不會因繞過障礙物而偏離選定的“航向”。
在棘皮動物中,海星的腕堪稱“妙手”。每條腕的腹面中央各有一條溝,溝內(nèi)有許多管足,末端有吸盤,數(shù)目很多,成百上千,里面充滿液體,全身相通,形成一個復(fù)雜的水管系統(tǒng)??克畨旱淖饔檬构茏闳鋭佣a(chǎn)生運動,海星在海底每小時可緩慢地爬行60米,最快可達120米。海星吸附在巖石上時,將管足內(nèi)的液體排到專門的囊中,使管足內(nèi)部形成真空,所以吸附得非常牢固,即使狂風(fēng)巨浪也奈何不了它。當(dāng)海星需要活動時,液體再流回到管足中,身體就可以自由活動了。
海星的腕上分布有感覺細胞,能接受外界的信息。它的5只腕動作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有一只腕特別活躍,不停地伸縮,有人認為這只腕起著頭的作用,支配其他器官,一旦這只腕受傷,會有另一只腕取代其作用。
其他棘皮動物也具有爬行的能力。海參腹面的管足發(fā)達,可以用于爬行。
海膽也可以通過管足運動,這時,足端的吸盤大顯身手,這個吸,那個松,不但能向前爬行,還可以爬上斜坡。海蛇尾的運動本領(lǐng)也很強,沿著海底爬行時,有的腕前伸,有的腕隨后,可以像蠕蟲一樣彎曲蠕動,又似蛇蜿蜒前行,并因此得名。
利用肢體的爬行
嚴格地說,只有沒有肢體的動物,通過收縮或伸長整個身體或身體某個部位的方式移動,才稱為爬行。但是,平常人們把擁有肢體的動物進行的各種匍匐運動也都稱為爬行,包括人類自己四肢著地進行的緩慢運動。
在無脊椎動物中,最善于利用肢體爬行的是節(jié)肢動物。它們的附肢既用于在底物上支持身體,又用于運動。除昆蟲、蜘蛛外,蝦、蟹等十足類動物的爬行速度也相當(dāng)快,如普通濱蟹爬行速度達到每小時3600米。
它們爬行時主要使用步足,螯足一般不參與這種運動。在正常情況下,它們都向前爬行,但間或向后,寄居蟹有時斜向一側(cè)。螃蟹則大多橫向左側(cè)或右側(cè)爬行。
運動時一側(cè)的兩只足步彎曲,牽引身體,而另一側(cè)的兩只步足伸長,推動身體,因此身體橫向一側(cè)前進。橫行具有一定的生物學(xué)意義,有利于動物察覺水中的環(huán)境變化。因為一對出水孔位于動物身體前端,鰓室內(nèi)污濁的水不斷從出水孔排出,如果向前爬行的話,那么位于出水孔附近的第一對觸角就會浸浴在污水中,完全失去了感受水中化學(xué)刺激的功能,而橫行正可使這對觸角避開污水,與周圍的水接觸,借以察覺環(huán)境因子。
多足類節(jié)肢動物,如蜈蚣、馬陸、蚰蜒等,足的數(shù)目特別多,最多可達200對以上。如此多的足是怎樣在爬行過程中協(xié)調(diào)一致的呢?馬陸在爬行時左右兩側(cè)的足同時行動,前后各足密接,每足只在它前面的足活動后接觸地面一下,有節(jié)奏地推動著,由前向后呈波浪式運動,就像彈鋼琴時按鍵的程序一樣,非常有趣。
兩棲動物中的蠑螈、大鯢在成熟后,都可離開水在地面爬行,靠前后肢交替伸展前進,而身體左右擺動,保持在水中游泳的特點。它們四肢向前伸展時按一定的程序進行,當(dāng)左前肢向前伸時其他三肢保持不動,隨后右后肢跟著前伸。
接著右前肢前伸,左后肢跟著前伸。這樣,四肢便完成了一個跨步的運動周期。這樣,身體重心保持在身體中央一帶,所以爬行較為穩(wěn)定。
爬行動物自然都是爬行的能手。蜥蜴在爬行時,四肢在跨步周期的次序也和蠑螈一樣。壁虎的動作更為敏捷,爬行的時候頭部離開地面,身體后部隨著四肢左右交互地扭動前進,腳底的吸附能力很強,甚至能在豎直的墻壁上爬行自如。
原來認為它的腳下有吸盤,其實其趾端膨大的足墊并不是吸盤,而是在足墊和腳趾下的鱗上密布著一排一排的成束的像絨毛一樣的微絨毛,如同一只只彎形的小鉤,所以能夠輕而易舉地抓牢物體,微絨毛頂端的腺體的分泌物也能增強它的吸附力。
對于鳥類來說,善于“爬行”的恐怕只有企鵝了。平時,企鵝在巖石上跳躍般行走,有時也利用嘴巴和鰭腳在巖石上爬行。遇到危險時,它立即俯身躺在冰上或雪地上,用足和鰭腳支撐地面,連滾帶爬,顯得十分可笑。
哺乳動物的爬行大多發(fā)生在爬樹、攀巖以及在洞穴等空間狹窄的地方。例如樹袋熊就是善于爬樹的動物。它的足顯得大而扁平,都具有五個趾,趾端長著尖利的爪。前足的第一、二趾和其他三個趾是相對而生的,所以能夠緊緊抓住樹干、樹枝。靈長類動物也大多是爬樹的能手。
鰭足類中,海獅在陸地上可用四肢著地支持身體,海豹類則由于后肢完全伸向后方,不能朝前彎曲,所以在陸地上只能靠前肢和上體的蠕動,像一條大蠕蟲一樣匍匐爬行,步屢艱難,跌跌撞撞,顯得十分笨拙可笑,活動的范圍也不大。
爬行之王——蛇
古人對“蛇無足能行”頗為困惑,稱為自然界的奇事之一。其實,蛇雖然沒有四肢,但在腹部有一層像板子一樣的腹鱗,靠一系列肌肉與肋骨相連在一起。腹鱗重疊在一起,重疊起來的部分由于不貼近身體,所以會前后移動。
蛇通過椎骨、肋骨以及與上述部分和腹鱗相連的肌肉的協(xié)同作用,把長長的身體的某部分腹鱗推向前,另外的腹鱗則向后拉,體壁由前向后產(chǎn)生的收縮波使蛇體向前移動。這樣,通過蠕動每一塊鱗片,蛇便可以在沙子及凹凸不平的巖石上靈巧而有節(jié)奏地爬行,如同坦克的履帶一般,讓蛇身摩擦地面前進。這種前進的方式稱為直線型爬行法。
這種動作雖然較慢,但不易被發(fā)覺,在悄悄追蹤獵物,然后突然前進捕食時非常有用。蛇的另一種前進方式稱為曲線型爬行法,也叫迂回運動,這是蛇最典型的活動方式,也最為常見。爬行時,蛇身體左右蜿蜒擺動,形成一系列不規(guī)則的彎曲動作。蛇體呈波浪形,從頭向尾運動,每段曲線就能產(chǎn)生一個向后的推力。當(dāng)伸展到每個波浪的頂部時,身體向后拉,貼近地面,這樣就使身體向前移動。這種方式適合蛇作中速或高速曲線前行。鰻魚在潮濕的草地上爬行的方式也與此相似,但在身體兩旁都需要有支撐物,靠著支撐物的反作用,把身體向前推進,可以爬到離岸邊很遠的地方。
蛇還可以在十分狹窄或空間有限的地方產(chǎn)生另一種蜿蜒狀的爬行方法,如在夾縫里或在獵物的洞穴里。進行這種運動時,蛇先是固定后部,將環(huán)狀部分緊緊貼在壁上,伸展前部,然后前部固定不動,后部向前拉。這時,蛇身體一部分彎曲,形成的波浪向后移動,使整個身體得以前進,好像拉手風(fēng)琴時扇葉的波浪。這種前進的方法稱為扇葉型爬行法。這是蛇獨特的一種爬行方式,是其他動物難以做到的。當(dāng)蛇進入鼠穴捕食時,就利用這種方式前進,使獵物束手就擒。
蛇爬行的許多特點是由于其軀體演化成細長的形狀,并且四肢退化所造成的,并由此發(fā)展成適應(yīng)各種環(huán)境和各種情況的許多活動的類型,從而可以活動自如。這種特點是體形和它們相似的鰻魚、鱔魚等無法相比的。
在人們的印象里,蛇似乎爬得很快,所以有“蜈蚣百足,行不如蛇”的說法。其實大多數(shù)種類的蛇,每小時只能爬行4千米左右,和人步行的速度差不多。爬行速度最快的蛇是生活于非洲的曼巴蛇,每小時可以爬行15~24千米,被譽為蛇中的“神行太保”,可是它們只能在短時間內(nèi)爬得這樣快。
11. 尺蛾科的主要特征
昆蟲界中的偽裝大師要仔細觀察找到他們
擬態(tài)指一種生物在形態(tài)、行為等特征上模擬另一種生物。從而使一方或雙方受益的生態(tài)適應(yīng)現(xiàn)象
是動物在自然界長期演化中形成的特殊行為。
舉幾個實例說明擬態(tài)
昆蟲當(dāng)中當(dāng)然也不乏一些偽裝高手。它們有的可以偽裝成植物,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還有的甚至可以偽裝成動物。今天就來說一說那些會偽裝的昆蟲。
1、 枯葉蛺蝶
蝴蝶給人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在花叢里翩翩起舞的美麗身姿吧,它們是花間的舞者美麗動人常常帶來花香,它們是爛漫的象征在仲夏夜飛到莎士比亞的窗前化身為姑娘。然而有一種蝴蝶,它們沒有美麗的外表,看起來像一片枯敗的落葉,它就是枯葉蛺蝶。當(dāng)枯葉蛺蝶感受到有危險時,它就會以一種無規(guī)律、錯亂般的方式飛行,很快地落入植物葉片之間,然后迅速將翅膀合攏,靜止不動,此時的它就偽裝成一片落葉了。
2、 尺蠖[chǐ huò]
尺蠖是尺蛾的幼蟲,因缺中間一對足,故以"丈量"或"屈伸"樣的具特征性的步態(tài)移動;即伸展身體的前部,再挪移身體后部使與前部相觸。尺蠖的身體看起來就像一小節(jié)樹枝,如果不仔細的觀察很難發(fā)現(xiàn)樹上的它們。這種善于偽裝成樹枝的昆蟲還是一種害蟲,危害果樹,茶樹、桑樹、棉花和林木等。如果不仔細觀察和防治的話,它會給一些農(nóng)作物帶來嚴重的傷害。
3、 竹節(jié)蟲
竹節(jié)蟲能夠偽裝成一支枯枝或枯竹,算得上是著名的偽裝大師了,在它受到驚嚇時它還能夠掉落到地上裝死不動,以此來迷惑捕食者。竹節(jié)蟲的一般體長約在6厘米到24厘米之間,最大的竹節(jié)蟲體長達到了62.4厘米,是世界最大的昆蟲。
4、 赫摩里奧普雷斯毛蟲
一說到善于偽裝的昆蟲,大家想到的大概是一些偽裝成植物的昆蟲吧。然而有一種昆蟲能偽裝成一條蛇,它就是赫摩里奧普雷斯毛蟲。赫摩里奧普雷斯毛蟲是一種飛蛾的幼蟲,雖然身子短,但是它們卻和蛇及其的相似。它們能夠使身體最前面一部分膨脹起來,并產(chǎn)生爬行動物的鱗片效果,有時它們甚至?xí)ν{它們的捕食者作出蛇的沖刺猛咬動作。不過它們并沒有真正的毒牙,并不會對方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