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昂貴的液體是什么?
10種世界上昂貴的液體,按照排名第10名至第一名分別是血、Y-羥丁酸(GHB)、印表機黑色墨水、汞(水銀)、胰島素、香奈兒5號香水、鱟血、麥角酸二乙基酰胺(LSD)、眼鏡王蛇毒液、蝎子毒液。其中GHB、LSD可拿來做為醫(yī)療用途,但也有不肖份子將這兩種液體拿來制作毒品,故這兩種液體被列入昂貴液體的前十名。
割據(jù)敦煌的歸義軍是如何滅亡的?
歸義軍最后是被西夏吞并的。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51年),河西大族出身的張議潮領導沙州漢人起義,驅(qū)逐吐蕃勢力后,消息傳回了唐都長安,中原人心為之一振。失去了六十年的河西走廊終于回歸唐土。宣宗皇帝聽說后,也是十分振奮,便下旨設置歸義軍,治所就設在沙州,首任歸義軍節(jié)度使由張儀潮出任——這就是歸義軍的來由。
關于歸義軍,這里需要解釋一下:張議潮鼎盛時期,其地盤基本涵蓋了河隴地區(qū)(現(xiàn)在的甘肅?。?,將整個河西走廊完全打通。所以實際上,張儀潮應該擔任河西節(jié)度使,在涼州坐鎮(zhèn)才合適。并且張議潮也一直對內(nèi)自稱為河西節(jié)度使,河隴百姓們也是這么稱呼他的。但由于唐朝不信任歸義軍,對張儀潮這支從吐蕃人手里獨立出來的新勢力也心存芥蒂,便拒絕授予其為河西節(jié)度使,才給了他歸義軍節(jié)度使的稱號。
這就好比說,以張儀潮的地盤和功績應該封他當甘肅省長,讓他到蘭州辦公才對,但朝廷擔心整個河隴地區(qū)都歸了張儀潮,就只是封了他一個敦煌市長,讓他在敦煌辦公。當然這也是正?,F(xiàn)象,當時藩鎮(zhèn)割據(jù),朝廷不信任所有藩鎮(zhèn),不單是針對張儀潮一個人。面對唐廷的懷疑,張議潮非常深明大義,他一面向朝廷進貢珍寶,一面派出大哥張議潭入長安,作為人質(zhì),表明自己的心意。
同時他還把自己剛剛打下來河西重鎮(zhèn)武威主動送給了朝廷。(武威就是當年的河西節(jié)度使駐地涼州,張儀潮送給唐朝才一年,唐軍就又弄丟了,從此再也沒收復)后來大哥張議潭病死,張議潮便親自前往長安做人質(zhì)。而歸義軍的實際統(tǒng)治權,張儀潮則更深明大義的交給了大哥張儀潭的兒子張淮深接任。(張儀潮最后病死于長安)張淮深執(zhí)掌歸義軍時期,吐蕃人一直對失去河西隴而耿耿于懷,同時西域的吐火羅人在西域待不下去,往河西走廊遷徙,于是這兩股勢力便湊在了一起,蠶食歸義軍領地,令張淮深非常頭疼。
后來甘州回鶻脫離歸義軍,這讓張淮深更是頭疼不已。雖然張淮深不斷地率軍向甘州發(fā)起反攻,并殺死了甘州回鶻可汗,但是卻不能將他們連根拔起。而唐廷此時歷經(jīng)黃巢起義,全國藩鎮(zhèn)全獨立了,唐廷對勢力強大的歸義軍非常害怕。于是唐朝就想了個餿主意,讓甘州回鶻牽制歸義軍,讓他們都沒精力打自己的主意。唐朝對甘州回鶻的默認,這無疑是給了歸義軍一記巨大打擊。
讓歸義軍失去了利用大唐這個“金子招牌”討伐回鶻人的便利。如果說歸義軍的壓力只限于外部,那就罷了。當時歸義軍最大的問題,在于內(nèi)部。由于張儀潮有兒子,所以張淮深就要面臨要不要把節(jié)度使位置還給自己的堂弟張淮鼎的選擇。張淮深沒處理好這個問題,后來他就死在了自己人手上。關于張淮深之死,歷史上有不同說法,根據(jù)宋朝人編寫的《新唐書》記載,認為是張議潮女婿索勛殺的;但當代有學者認為,應該是唐廷賜死的,或是李茂貞發(fā)兵殺死的。
由于存在不同說法,這里就不深究了。張淮深死后,張議潮的兒子張淮鼎接任節(jié)度使之位。他在位置上只待了兩年即病死,臨死前托孤索勛,讓他扶立自己的兒子張承奉接位。但索勛辜負了張淮鼎,他自立為歸義軍節(jié)度使,引起了張議潮第十四女、李明振之妻張氏(索勛的小姨子)的不滿。于是在公元894年,張氏派三個兒子殺死了索勛,擁立張承奉為歸義軍節(jié)度使。
張承奉即為第五任歸義軍節(jié)度使。張承奉接任后,先是推翻了欲把自己當作傀儡的姑媽和姑父,緊接著東征西討,欲恢復爺爺張儀潮時期的榮耀。但是張承奉的擴張非常失敗,他當時一面向西域打,進攻西州回鶻,一面又向東面擴張,打甘州回鶻,結果他兩頭都沒打下來,反被兩面夾擊,被揍得很慘。公元904年,朱溫殺唐昭宗,并策劃了“白馬驛大屠殺”。
這件事讓很多節(jié)度使都非常不滿。歸義軍是唐朝冊封的藩鎮(zhèn),張承奉和其他地方的節(jié)度使一樣,也非常不滿朱溫的大權獨攬。因而在唐朝滅亡的前一年,歸義軍就獨立了。公元906年,張承奉自立為王,自稱“白衣天子”,把歸義軍改為“西漢金山國”。PS:“西漢”的意思是“西部漢人”,“金山”的意思是敦煌西南的金鞍山?!拔鳚h金山”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西部的漢人在敦煌建立的國家。
張承奉的這個舉動,可能是想利用自己稱王的號召力,凝聚內(nèi)部民心,以便同甘州、西州兩回鶻相抗衡。但是自立為王,顯然不是一步好棋,因為唐朝當時還未滅,甘州回鶻可以借“背叛朝廷”為理由,攻擊歸義軍。而且張承奉自立為王,不向朱溫稱臣,也得罪了朱溫。公元911年,在后梁朱溫的支持下,甘州回鶻猛攻歸義軍。張承奉不敵,被迫與甘州可汗簽訂了屈辱的城下之盟。
當時甘州回鶻的可汗狄銀逼迫金山國的宰相和高僧向他下跪,還侮辱性地要求張承奉出城親自下跪,讓他認可汗為父。最后張承奉只好狡辯稱,可汗應該先跪拜他的父親,才能接受他兒子的跪拜。由于當時可汗的父親不在場,所以此事暫時作罷。這起事件后,歸義軍元氣大傷,沙州軍民人口傷亡慘重,郊外的農(nóng)田和果園被焚毀,灌溉系統(tǒng)也被破壞嚴重。
不過張承奉還是不死心,他雖然被迫廢了西漢金山國,但仍然以敦煌王自居。后來張承奉病死,由于他沒兒子,而且張氏也確實沒資格繼續(xù)坐節(jié)度使的位置了,所以張承奉死后,沙州大族就公推曹議金為節(jié)度使,接過了張氏的權柄。曹議金接任后,他意識到作為領土狹小、缺乏戰(zhàn)略縱深的綠洲邦國,以強硬的方式打擊四周外族是不理智的,也是不劃算的。
并且將原本的藩鎮(zhèn)強行升級為王國,這不僅在政治上把自己樹立成了靶子,同時對領土控制權的渴求又缺乏應有的實力基礎。可謂是沒實力還要強行裝叉的典范。所以,曹議金接任后,他第一時間就廢除了敦煌國號,改回了歸義軍,并奉中原王朝為宗主國。此后,不管中原誰當家,曹氏控制的歸義軍政權都派使者去稱臣納貢,主動請封。當然了,只巴結中原王朝還是不夠的,畢竟歸義軍的頭號大敵是甘州回鶻。
當年甘州回鶻可汗放了狠話,只要歸義軍趕走出敦煌地界,就血洗敦煌城。所以曹議金時期,他積極和周圍民族改善關系,比如他就曾把幾個女兒嫁給了甘州回鶻的可汗和于闐王,給各國領導人當老丈人。曹議金死后,兒子曹元德接任,此后又傳了六代,分別是曹元深、曹元忠、曹延恭、曹延祿、曹宗壽、曹賢順。其中曹元德、元深、元忠是三兄弟,都是曹議金的兒子,元忠死后,大哥曹元德的兒子曹延恭即位。
曹延恭死后,其小叔曹元忠的兒子曹延祿即位。曹延祿時期,歸義軍再次和甘州回鶻發(fā)生大規(guī)模戰(zhàn)爭,這引發(fā)了民眾極度不滿。因為歸義軍和甘州回鶻已經(jīng)快一百年沒打仗了,所以歸義軍內(nèi)部就發(fā)生了兵變,曹延祿被曹延恭之子曹宗壽殺死,曹宗壽在同時獲取了北宋和遼國的承認后,出任歸義軍節(jié)度使。值得一提的是,曹宗壽時期,西夏已經(jīng)在西北崛起,但因為有甘州回鶻在東面擋著,而且當時黨項人也確實打不過甘州回鶻,所以歸義軍當時還沒有受到西夏的擠壓。
不過甘州回鶻人的游牧氣息很重,始終無法建立有序的統(tǒng)治秩序,內(nèi)部四分五裂。而西夏人的勢力不斷壯大,最后以小吞大,反倒把甘州回鶻滅了。甘州回鶻完犢子后,歸義軍知道黨項人下一個就要對付自己了。當時的節(jié)度使曹賢順到處求援,北宋、遼國、西州回鶻,周圍能求援的全部求了一個遍,但這些大國都沒有向他伸出援手。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黨項軍隊大兵壓境,歸義軍無力抵抗,只得投降,這個存在了170多年的政權,終為西夏所滅。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國到底是如何覆滅的呢?
吐蕃的確可以說陪伴唐朝走完一生,兩個帝國幾乎同時建立,交往爭斗幾百年,又幾乎同時滅亡。唐朝的歷史大家比較清楚了,這里就簡要介紹和分析吐蕃的興衰之路。吐蕃帝國的興衰歷程吐蕃帝國可謂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大唐的歷史上多次提及和出現(xiàn)過這個名字,而陌生又因為它地處我國西南邊疆,史籍流傳較少,加上語言文化不同,所以吐蕃如何興起如何衰亡,大家就比較陌生了。
大多數(shù)人對吐蕃的了解都是伴隨著唐朝歷史記載片段式的記憶。因此我們先來簡單捋一下吐蕃的興衰歷程:公元六世紀左右,西藏的藏族先民開始由原始部落聯(lián)盟向奴隸制王國轉(zhuǎn)變。其中最有實力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是生活在雅隆河谷的雅隆部落(也稱悉勃野部)。他們不斷發(fā)展擴張勢力,最終在公元六世紀左右擴張到了拉薩河流域。此時的吐蕃贊普是囊日論贊,在他的手中吐蕃帝國的雛形基本形成。
囊日論贊的擴張和奴隸制變革導致了舊貴族的反抗,王室本部和后妃的外戚部族都相繼叛亂,連囊日論贊本人都被毒死,剛剛初具雛形的吐蕃帝國面臨胎死腹中的危險。但是吐蕃的杰出領袖松贊干布正是囊日論贊的繼承人。松贊干布繼位后,迅速平定內(nèi)亂,同時改革政治,繼續(xù)加快向奴隸制帝國的轉(zhuǎn)變。同時開始兼并四周其他部族走上擴張之路。
真正意義上的吐蕃帝國在松贊干布手中得以建立,松贊干布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吐蕃帝國的建立者。這一階段是大唐和吐蕃兩個帝國的初建時期,大致的歷史是唐高祖和唐太宗時期(松贊干布在唐太宗登基兩年后繼承贊普之位,唐太宗去世一年后,松贊干布也去世)。雙方總體上來說還是友好和平相處,但是決定這種良好關系的關鍵性事件之一是公元638年的松州之戰(zhàn),登基九年21歲的松贊干布吞并了周邊部族,心態(tài)有些膨脹,因為吐谷渾的爭奪和唐朝開戰(zhàn),結果唐軍主力侯君集的部隊還沒有抵達戰(zhàn)場,唐軍就打敗吐蕃部隊,松贊干布趕緊撤兵謝罪,從此老老實實跟隨天可汗李世民混。
唐太宗和松贊干布相繼去世之后,唐朝開啟了唐高宗和武則天執(zhí)政的時代,這一時期吐蕃迎來了一個發(fā)展期,唐高宗的主要精力放在擊敗東北的高麗政權上,因為一直以來的良好關系對西南的吐蕃帝國的擴張沒有過多關注,導致吐蕃吞并了吐谷渾。但是消滅高麗政權后警覺起來的唐朝政府開始著手限制吐蕃向河西走廊的擴張,雙發(fā)爆發(fā)多次戰(zhàn)爭,展開反復爭奪,總體上仍然是唐朝略微占據(jù)優(yōu)勢。
但是吐蕃吞并吐谷渾所占據(jù)的青海地區(qū)仍在吐蕃控制之下,唐朝控制的河西走廊等地吐蕃也沒有辦法侵入。唐玄宗繼位之后,唐朝國力達到頂峰,因此也開始了對吐蕃的進攻性策略,以安西四鎮(zhèn)為基地,從西北面和東面兩個方向不斷進攻吐蕃。吐蕃帝國連戰(zhàn)連敗,喪失大片領土,此階段唐朝取得了對吐蕃的全面勝利。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朝不得不從安西四鎮(zhèn)抽調(diào)大量軍隊投入國內(nèi)的平叛戰(zhàn)爭。
吐蕃帝國乘勢不僅奪回被唐朝占領的青海等地,還順利占領了河西走廊,徹底切斷了唐帝國和西域的聯(lián)系。占領隴右之后的吐蕃不斷蠶食和控制西域諸國,同時也不斷襲擾和攻擊唐朝。雙方爆發(fā)多次戰(zhàn)爭,但除了763年朔方軍主動放吐蕃東進導致吐蕃占領唐朝首都長安之外,唐朝軍隊多次擊敗吐蕃的進攻。雖然整體上是吐蕃占據(jù)進攻態(tài)勢,而且吐蕃的疆域在此一階段的確達到了鼎盛,但是基本上沒有辦法再向唐朝腹地擴張(雙方大致上以隴山為界),當然唐朝也無力收回丟掉的河西隴右之地。
連年的戰(zhàn)爭導致吐蕃國力也迅速衰落,進入9世紀后,唐朝和吐蕃都有強烈的罷兵休戰(zhàn)的想法,821年長慶會盟之后,雙方進入一段相對和平的時期,但是此時吐蕃已經(jīng)日落西山開始走向衰亡了,848年吐蕃爆發(fā)內(nèi)亂,唐朝陸續(xù)收回一些州縣(但是因為國力不足,其實大體上是名義上收回,實際控制權不在唐朝中央政府)。9世紀末,在內(nèi)亂和奴隸起義的沖擊下吐蕃帝國瓦解崩潰。
幾十年后,公元907年大唐帝國也走完了它的歷史進程。盛極一時的吐蕃帝國為什么會在達到頂峰數(shù)十年后迅速衰落滅亡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連年的擴張戰(zhàn)爭嚴重削弱了吐蕃帝國的國力。吐蕃的帝國的興起毫無疑問是靠擴張戰(zhàn)爭的勝利所帶來的。從松贊干布時期基本統(tǒng)一西藏高原地區(qū),到松贊干布的孫子芒松芒贊吞并和控制吐谷渾,吐蕃勢力進入青海;再到安史之亂后,吐蕃攻占隴右控制西域,疆域達到最大。
伴隨著這些擴張不僅僅有土地財富人口等收獲,同樣也伴隨著國力的嚴重消耗。佛教和苯教的爭端嚴重影響吐蕃政權的穩(wěn)定。苯教是西藏先民的原始信仰,而佛教則是松贊干布時期引入的新興宗教。松贊干布試圖通過扶持推廣佛教來作為思想統(tǒng)治的工具,雖然當時苯教仍是主流,但是佛教的引入和迅速傳播,使得吐蕃帝國始終無法擺脫苯教和佛教的沖突。
這樣的沖突不僅僅是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統(tǒng)治的混亂,而是多位贊普付出生命代價的流血沖突。比如吐蕃分裂前的最后兩位贊普赤祖德贊和達瑪,一個是因為崇佛被苯教徒暗殺,一個是因為滅佛被佛教徒暗殺??梢韵胂筮@是多么殘酷和激烈的沖突。權臣和外戚的爭端導致吐蕃內(nèi)亂不斷。吐蕃帝國從松贊干布建國以來,幾乎沒有停止過內(nèi)亂。這些內(nèi)亂往往由舊貴族、權臣、外戚和軍事貴族等階層和王室的矛盾或者互相之間的矛盾引發(fā)。
而且這些內(nèi)亂還往往和上面提到的宗教紛爭結合在一起,從而更加血腥激烈。比如和唐玄宗爭斗了半個世紀的赤徳祖贊就是被權臣弒殺、而他的孫子輩牟尼贊普和牟如贊普兄弟兩個都是外戚權臣家族弒殺;吐蕃帝國的分裂瓦解也是達瑪被弒殺后,他的兩個兒子在兩個外戚家族的支持下將吐蕃帝國一分為二,并展開長達幾十年的奪位內(nèi)戰(zhàn)而導致的。
吐蕃帝國的盤剝過重,導致盟友離散、起義頻發(fā)。吐蕃帝國疆域最大時控制整個西域,東面和唐朝以隴山為界,南面據(jù)說到達印度的恒河流域。在這樣廣大的一片疆域里,吐蕃控制的人口和部族是非常多的,而且因為吐蕃的強大,不少部族也是紛紛歸附和與之結盟。但是吐蕃為了應對連年的擴張戰(zhàn)爭不得不從占領區(qū)不斷的盤剝物資賦稅,從而導致內(nèi)部起義反抗不斷,典型的就是直接摧毀吐蕃政權的張議潮等人的沙洲歸義軍起義;還有869年左右吐蕃本部的奴隸平民暴動。
另外這種過重的盤剝也直接導致一些盟友的拋棄,南詔本來和吐蕃結盟共同抗衡唐朝,但是后來吐蕃崛起并且在南詔征收高達六成的賦稅,直接導致南詔重新回歸唐朝的懷抱,還有黨項這個后來崛起的民族也是因為吐蕃的盤剝過重,導致黨項歸附唐朝。綜上所述,吐蕃帝國雖然強盛一時,但是頻繁的擴張戰(zhàn)爭導致國力消耗過大,同時內(nèi)部權臣、外戚等內(nèi)亂不斷,同時又和佛教和苯教的宗教沖突結合在一起,最終導致吐蕃帝國不得不向內(nèi)部民眾轉(zhuǎn)嫁矛盾,加重盤剝,并引發(fā)席卷全國的奴隸起義,本就因為奪位戰(zhàn)爭分裂的吐蕃帝國也就因此而瓦解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