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耶穌和麥基洗德
【來7:11】從前百姓在利未人祭司職任以下受律法,倘若借這職任能得完全,又何用另外興起一位祭司,照麥基洗德的等次,不照亞倫的等次呢?【來7:15】倘若照麥基洗德的樣式,另外興起一位祭司來,我的話更是顯而易見的了?!緛?:3】他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乃是與神的兒子相似。
圣經(jīng)中對于麥基洗德的記錄很少,只有兩處,新舊約各一處,而且都是側(cè)面的描述。這使得麥基洗德成為了著名的圣經(jīng)神秘人物。典外文獻《以諾二書》中詳細記述了麥基洗德的生平,但由于是典外文獻,所以正統(tǒng)教會不保證其真實性。根據(jù)《以諾二書》,麥基洗德在大洪水之前出生在尼珥膝下。挪亞是瑪土撒拉的長子,尼珥是瑪土撒拉的次子。挪亞生閃、含、雅弗。因此,麥基洗德可以算作閃的堂兄弟。有人認(rèn)為麥基洗德是閃本人或閃的兒子,這種說法并不比堂兄弟的說法有更多或更有力的支持證據(jù)。姑且接受麥基洗德是閃的堂兄弟的說法。然而即便如此,麥基洗德仍然可以稱為“無父無母無族譜”。這是因為,麥基洗德同耶穌一樣,與自己的父母之間并沒有真正生物學(xué)意義上的血緣關(guān)系。麥基洗德的出生是這樣的:尼珥本來并沒有子嗣,年老時,由于為神選中,做神的全職祭司,許多年都不曾與妻子同房。尼珥的妻子同樣年邁,經(jīng)期已絕,行將入木。在這樣的情況下,尼珥的妻子奇跡般的懷了孕,并在臨產(chǎn)之前,帶孕死去。在尼珥的妻子死亡之后,挪亞和尼珥準(zhǔn)備埋葬她,一個嬰孩卻從尸體的腹中出來,就是麥基洗德。麥基洗德一出生,便已發(fā)育完全,身穿衣服,胸前有祭司的徽號。所以說,麥基希德雖然從尼珥的妻子的尸體的肚腹中出來,然而與尼珥及其妻子都沒有生物學(xué)意義上的血緣關(guān)系。麥基洗德從神那里來。當(dāng)大洪水的時候,挪亞一家躲入方舟,麥基洗德又被神提去,放在伊甸園里。洪水過去以后,挪亞一家出了方舟,麥基洗德也被神重新放入世界之中。這才有了以后麥基洗德與亞伯拉罕相遇的故事。所以說,麥基洗德“無生之始,無命之終”。那么麥基洗德與基督是什么關(guān)系呢?有人認(rèn)為,麥基洗德就是基督,這種觀點有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確。首先,來看看麥基洗德與耶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1:都是神起誓立為祭司,并要做永遠的祭司;都是神起誓立為君王,并要做永遠的君王;因此都是祭司君王,身兼二職。2:都與各自的父母沒有血緣關(guān)系。3:都接受十一奉獻,都用餅和酒為人祝福。不同點:1:時間不同。麥基洗德出現(xiàn)在先,耶穌出現(xiàn)在后。并且耶穌出生時,麥基洗德在這個世界上早已杳無音訊,不知所蹤。2:出生不同。麥基洗德是絕經(jīng)老婦死后所生,耶穌是青春少女所生;麥基洗德出生后不需乳養(yǎng)已經(jīng)發(fā)育完全,而且還穿著衣服,耶穌出生后卻表現(xiàn)為正常的嬰兒,需要母乳喂養(yǎng),慢慢成長。3:經(jīng)歷不同。麥基希德并未以身獻祭,耶穌以身獻祭,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由此可見,麥基洗德是耶穌的前身,但是麥基洗德尚未被立為基督。“基督”是一個頭銜。受難前的耶穌也不能被稱為基督。耶穌受難,為全人類獻上贖罪祭,完成了他的歷史任務(wù)之后,才被封為基督。那么,為什么麥基洗德不能作為人類的贖罪祭,為人類贖罪的任務(wù)只能由耶穌來完成呢?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二人的出生不同的角度分析。麥基洗德出生即發(fā)育完全,說明麥基洗德雖然在時間之中,卻不受時間規(guī)律限制。耶穌的正常出生和正常成長過程,說明耶穌受時間規(guī)律限制,不能加速生長,也不能返老還童。這是什么原因?qū)е碌哪??~~(以下純粹推理,讀者各自選擇接受或不接受)~~因為麥基洗德從一開始就是肉身與圣靈的結(jié)合狀態(tài),然而耶穌出生的時候,是與圣靈分離的狀態(tài),直到耶穌成人,在約翰那里受洗,才有圣靈降在身上。換句話說,麥基洗德把肉身與圣靈分離開來,肉身的部分就是耶穌。耶穌在十字架上受死,復(fù)活,完成救贖的任務(wù),才恢復(fù)到與圣靈完全結(jié)合的狀態(tài),并且永遠不再分離。所以,麥基洗德是基督的預(yù)備階段,是未完成的基督。耶穌受死復(fù)活以后,就成了完成的基督。那么,未完成階段的基督——麥基洗德,其在歷史中的預(yù)先出現(xiàn),為什么是必要的呢?這自然是因為,十一奉獻和餅酒祝福等宗教傳統(tǒng)必須由基督來開啟,換作其他任何人,即便是亞伯拉罕,也不夠格。所以未完成階段的基督,以麥基洗德的身份,在耶穌之前,預(yù)先出現(xiàn)在歷史之中了。
麥基洗德是圣經(jīng)記載的一位人物,是君王和祭司,他是當(dāng)時至高的祭司,表明除了亞伯拉罕,當(dāng)時已有真神的信仰.他不是耶穌,至今為止,耶穌只有在世界一次,主還要再來.他的身份很特別,表明神救贖人類的計劃,一直在積極進行.圣經(jīng)對他的家譜沒任何記載,對于猶太人來講,可以因此引申出一種富有教導(dǎo)性的寓意式的教導(dǎo),表明他的獨特性.亞倫的祭司職分已被基督更高的祭司職分超越了。麥基洗德的祭司等次說明了基督祭司職分的超越性。首先,基督與麥基洗德都是仁義王和平安王(來7:1、2)。第二,兩者的祭司體系都不是從家族的系統(tǒng)承襲而來的(第3節(jié))。第三,兩者都是“永遠作祭司”(第3節(jié),新譯本;按:和合本將這句子放在第1節(jié))??梢婝溁吹碌募浪韭毞殖搅藖唫惡屠粗傻募浪韭毞?。麥基洗德也超越利未的先祖亞伯拉罕,因為麥基洗德賜禮物予亞伯拉罕,又替他祝福,并且從他手中接受十分一的供獻(4-10節(jié));大衛(wèi)預(yù)言麥基洗德的祭司系統(tǒng)超越利未支派的祭司系統(tǒng),顯出后者的不完美(11-19節(jié));彌賽亞的麥基洗德祭司等次有神的誓言作實,利未支派的祭司等次則沒有(20-22節(jié));還有麥基洗德祭司等次的特色是長遠而永久的(23-25節(jié))。
2,戒指代表的意義是什么
戒指的意義通常和其所佩戴的手指有關(guān)系,不同的手指戴戒指有著不同的意義。1,大拇指上:一般不戴戒指。2,食指:結(jié)婚,表示尚未結(jié)婚。3,中指:表示正在熱戀中。4,無名指:表示已經(jīng)訂婚或者已經(jīng)結(jié)婚。5,戴在小指上:,表示獨身或已離婚。6,訂婚戒一般戴在左手的中指,結(jié)婚戒指戴在左手的無名指;若是未婚姑娘,應(yīng)戴在右手的中指或無名指,否則,就會令許多追求者望而卻步了。情侶戒指當(dāng)然是戴在中指上了。擴展資料在中國,戒指的使用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大量文獻來看,秦漢時期,中國婦女已普遍佩用戒指。戒指在古代多稱為“指環(huán)”,而“戒指”之名的出現(xiàn),則是元代的事情。戒指傳至民間,其作用就不僅是簡單的裝飾品了。男女互愛,互相贈送,山盟海誓,以此為證。它起源于實用,而后逐漸轉(zhuǎn)向?qū)徝篮拓敻坏慕y(tǒng)一,并逐漸被賦予不同的文化意義。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戒指
戒指,是一種戴在手指上的裝飾品,任何人都可以佩戴。佩戴戒指的習(xí)俗源遠流長,不同的地方對不同的佩戴方式有著不同的代表含義。一般戴在食指表示單身;戴在中指上代表正在戀愛;戴在無名指上代表已經(jīng)訂婚或已經(jīng)結(jié)婚;戴在小指表示不想結(jié)婚。資料表明,中國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佩戴戒指。到秦漢時期,婦女佩戴戒指已很普遍。東漢時期,民間已將戒指作為定情之物,青年男女往往以贈送指環(huán)表達愛慕之情。到了唐代,戒指作為定情信物就更加盛行,并一直延續(xù)至今。擴展資料:戒指的分類:文字戒,我國清代有文字戒,諸如“?!薄ⅰ暗摗?、“壽”、“喜”、“發(fā)”、“吉祥”等。鑲嵌戒,以金銀等金屬為戒托,鑲上各類珠寶的戒指。雞尾酒戒,雞尾酒”亦稱調(diào)配酒,起源于1776年紐約州, 尾酒戒是因為雞尾酒飲用而被賦予浪漫的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雞尾酒戒指成為當(dāng)年的時尚女郎們出席派對、宴會時鐘愛的珠寶配飾,通常佩戴在右手的無名指上,大顆珍貴的彩色寶石在指間閃爍,仿佛色彩鮮艷的雞尾酒般流光溢彩,是派對小禮服的完美拍檔。參考資料:搜狗百科-戒指
戒指 意思是 節(jié)制或者戒止 送你戒指代表你不能花心去喜歡別人嘍,要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啦無名指 血液直接和心臟聯(lián)通的 意思當(dāng)然是要做你心里最重要的人嘍你好幸福哦祝福你
[編輯本段]戒指起源 據(jù)說,戒指起源于古時的中國宮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以記事,戒指一種"禁戒""戒止"的標(biāo)志。當(dāng)時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在后宮被皇帝看上者,宦官就記下她陪伴君王的日期,并在她右手上戴一枚銀戒指作為記號。當(dāng)后妃妊娠,告知宦官,就給戴一枚金戒指在左手上,以示戒身。 后來戒指變成婚姻的信物。14世紀(jì)后,歐洲女性戴戒指普遍起來。戴在哪個指頭上,也逐漸變成一種約定的習(xí)俗. [編輯本段]戒指戴法 戴戒指是愛的語言。戒指一般戴在左手(戴右手做事不太方便) 在國外,不戴戒指也表示“名花還無主,你可以追我”。 按西方的傳統(tǒng)習(xí)慣來說,左手上顯示的是上帝賜給你的運氣,它是與心相關(guān)聯(lián)的,因此,講戒指戴在左手上是有意義的。國際上比較流行的戴法是: 食指--想結(jié)婚,表示未婚; 中指--已在戀愛中; 無名指--表示已經(jīng)訂婚或結(jié)婚; 小指--表示獨身。 右手和左手都有不同的意義。 右手小指:不談戀愛。 右手無名指:熱戀中。 右手中指:名花有主。 右手食指:單身貴族;等待愛情。 左手小指:不婚族。 左手無名指:結(jié)婚。 左手中指:訂婚。 左手食指:未婚。 大拇指都是代表權(quán)勢的意思,也可以做自信的意 至于右手,在傳統(tǒng)上也有一個手指戴戒指時是有意義的:那就是無名指。據(jù)說戴在這里,表示具有修女的心性。 戒指不僅僅是裝飾品,你喜歡戴哪一類戒指,喜歡戴哪根手指,都會泄露你的心底故事。 [編輯本段]戴戒指的含義 對女士來說—— .喜愛粉紅鉆或粉紅色珊瑚者,感情豐富而浪漫。 .喜愛紅寶石或紅碧璽者,熱情似火。 .喜愛藍寶石或海藍寶者.較內(nèi)向冷淡。 .喜愛祖母綠或土耳其石者,情感纖弱。 對男士來說—— .戴純銀戒指表示性情溫和,易遷就他人。 .戴金戒指者較重視利益,往往會有精明的生意頭腦。 .戴翡翠玉石者注重品味素質(zhì),處事嚴(yán)謹(jǐn)。 手指與戒指—— 戒指戴在不同的手指上,能體現(xiàn)與性格有關(guān)的心理含義。 .喜戴在食指者,性格較偏激倔強。 .喜戴在右中指者.崇尚中庸的人生觀念。 .喜戴在左中指者,有責(zé)任感,重視家庭。 .喜戴在小手指者,有自卑感。 .喜戴在無名指者,無野心,隨和,較不計較得失。 [編輯本段]其他戒指 還有一種戒指,當(dāng)你戴它的時候,無論你戴在哪里都不具備任何意義,這種戒指就是一般的花戒。這種戒指是起一種裝飾的作用,可以戴在任何你想戴的手指上。 戒指戴在拇指上是十分奇怪的,因此不推薦。戒指戴在食指上,感覺是比較有個人主張。最正式的戴法莫過于戴在中指上,如果不想有太正式的感覺,可以在左或右指再加一個簡單的指環(huán)。無名指上的戒指通常是結(jié)婚戒指,無名指長得比較纖細,因此不管什么戒指,戴起來都是標(biāo)準(zhǔn)的秀氣。最新鮮的戴法,莫過于把戒指戴在小指頭上了。一枚小小的、簡單的尾戒,讓女性的手莫名其妙地可愛起來,一般代表“我現(xiàn)在只想單身,請不要浪費時間追求我”的意思。 在同一只手上戴兩枚戒指時,色澤要一致,而且一枚戒指復(fù)雜時,另一枚一定要簡單。此外,最好選擇相鄰的兩只手指,如中指和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或無名指和小指,千萬不要中間隔著一座“山” 結(jié)婚戒指要如何戴才能正確呢,不要因為戴錯而鬧了笑話,這些風(fēng)俗是一定要了解的。 戴設(shè)計性比較強的戒指時,如果想更有個人風(fēng)格,可以考慮搭配另一個材質(zhì)相同、線條較簡單的指環(huán)在另一指上。如果戒指的材質(zhì)屬性可以和手表搭配,那是最好不過的了。例如你戴的是枚可愛的花戒指,就可以配一只皮質(zhì)金框的表。如果你并沒有太多可以變換的表或戒指時,不妨考慮把戴戒指的手和戴手表的手錯開,不要讓不協(xié)調(diào)的兩件配飾在同一只手上出現(xiàn)。 戒指自古以來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因此它的戴法很有講究。按照我國的習(xí)慣,訂婚戒一般戴在左手的中指,結(jié)婚戒指戴在左手的無名指;若是未婚姑娘。應(yīng)戴在右手的中指或無名指,否則,就會令許多追求者望而卻步了。 按西方的傳統(tǒng)習(xí)慣來說,左手上顯示的是上帝賜給你的運氣,它是與心相關(guān)聯(lián)的,因此,講戒指戴在左手上是有意義的。 國際上比較流行的戴法是: 食指——想結(jié)婚,表示未婚; 中指——已經(jīng)在戀愛中; 無名指——表示已經(jīng)訂婚或結(jié)婚; 小指——表示獨身。 現(xiàn)在還有一種中國民間的說法: 食指的戒指代表著獨身.中指是訂婚.無名指是結(jié)婚.小指是指有意愿想要找人生另一半的獨身. 至于右手,在傳統(tǒng)上也有一個說法:那就是戴在無名指上。據(jù)說戴在這里,表示具有修女的心性。當(dāng)然,還有一種戒指,無論你戴在那里都不具備任何意義,這種戒指就是一般的花戒,它只起到一種裝飾的作用,可以戴在任何你想戴的手指上,沒有任何拘束。 另外,“男左女右”的習(xí)俗還和古代人的哲學(xué)觀關(guān)系非常緊密。我國古代哲學(xué)家認(rèn)為,宇宙中通貫事物和人事的兩個對立面就是陰陽。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長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將其歸類分為大、長、上、左為陽,小、短、下、右為陰。陽者剛強,陰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剛強屬于陽于左,女子性溫柔和屬于陰于右。“男左女右”在中醫(yī)應(yīng)用上也有實際的科學(xué)意義,“男左女右”在醫(yī)學(xué)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中醫(yī)診脈,男子取氣分脈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脈于右手,即使小兒患病觀察手紋也取“男左女右”的習(xí)慣。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來。這一沿襲至今的習(xí)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當(dāng)然至于“男左女右” 是否真能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則是另一個問題了 戒指的戴法
佩戴戒指的意義:1、拇指戴戒指:比較少見,代表權(quán)勢的意思。2、食指戴戒指:表示未婚,處在戀愛關(guān)系中。3、中指戴戒指:表示已訂婚,通常戴在左手中指上。4、無名指戴戒指:象征著已婚,無名指是所有手指中無法分開的手指。5、小指戴戒指:表示不婚族或是離婚族,處于單身的狀態(tài)。送戒指的意義:1、送給戀人:戒指是一個圓環(huán),就是希望把對方拴住,寓意著歸屬和希望。戀人之間送戒指是一種承諾,有白頭到老的意思。2、送給朋友:朋友之間需要的是互相信任,送戒指代表的是希望兩人之間的友情天長地久。3、長輩送給晚輩:寓意著長輩對晚輩的希望和寄托。在老人的觀念里,戒指代表著家庭,送戒指給晚輩表明他們覺得你已經(jīng)長大,希望你快樂。擴展資料戒指的分類文字戒:如刻有“?!?、“祿”、“壽”、“喜”、“發(fā)”等字的文字戒在我國清代就已出現(xiàn)。類似的文字戒在古代歐洲被稱為“簽名戒”(Signet Ring),戒指面又寬又大,刻上主人的姓名字母簡寫或家族徽號。鑲嵌戒:以金銀等金屬為戒托,鑲上各類珠寶的戒指。早在十七世紀(jì),歐洲人便從皇冠上鑲寶石得到啟示,也在結(jié)婚戒指上鑲寶石。雞尾酒戒:雞尾酒”亦稱調(diào)配酒,起源于1776年紐約州,是派對小禮服的完美拍檔。參考資料:搜狗百科-戒指
這算是個問題嗎?可能所有的男人都說覺得戒指代表責(zé)任。送什么也不輕易送女人戒指。而大多愛著一個男人的女人都會想從這個男人那兒得到一枚戒指。不在乎是否是鉆戒,不在乎是否是名牌,不在乎是什么作的,只要這個男人用心的挑一枚戒指。為她。暖暖向城要了一枚27塊錢的銀戒指,甚至可能不是925純銀的。可是卻用了一生來戴。安丟失了她用一輩子去愛的男人送的唯一戒指,同樣的也失去了唯一的愛情。一個女人如果開口向男人要戒指,代表什么。對于男人,如果不想給她一生,那至少代表麻煩的開始。一個朋友說,送什么都可能,但是絕不會送戒指給他的女友。只能感到可悲。愛在得不到等同的時候,女人總是更可悲的。纖纖手指上,不曾長久的戴過一枚戒指。唯一的一枚,亨得利的鉑金細鉆戒指,也不小心丟了。之后再也沒機會戴上男人送的戒指。時常會想到去看好看的戒指,想像著終有一天,一個男人可以用心的為自己挑選,含情默默的替自己戴上。信念加想像,于是手指上,一直是空著的??罩却粋€有心送戒指的男人。戒指到底代表什么,如果沒有愛情,它和其他任何一件用稀有金屬打造的首飾有何不同。它只是一個女人想要作為紀(jì)念的一件紀(jì)念品而以。為什么女人總拿愛情當(dāng)借口要,而男人就拿責(zé)任當(dāng)理由推卸。想到這一點,無故的就感覺到可笑。戒指就能代表責(zé)任嗎?如同一紙婚約,那就代表對雙方的約束了嗎?戀愛中的人都變得如此可笑嗎?總是找各種理由給自己套個圈圈,然后為這個圈圈煩惱不己。戒指代表什么?愛情嗎?責(zé)任嗎?或許也就只是一個圈圈而以
3,月夜憶舍弟可以從哪兩句詩中體會到是秋天寫的
“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 露從今夜白,點明時令,白露??梢詮倪@兩句看出是在秋天寫的這首詩。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du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甭窋嘈腥?,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diào)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xiāng)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頓挫。
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zhàn)亂之中。當(dāng)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zhàn)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dāng)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xiàn)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甭窋嘈腥?,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diào)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皵嗳诵小秉c明社會環(huán)境,說明戰(zhàn)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頷聯(lián)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jié)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霸率枪枢l(xiāng)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xiāng)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并不使人覺得于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xiàn)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xiāng)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工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xiāng)月明”,只是將詞序這么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wěn)。”(《麈史》)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lǐng)。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jīng)意,看似與憶弟無關(guān),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xiāng)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實乃字字憶弟,句句有情。詩由望月轉(zhuǎn)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xiāng)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jīng)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fā)內(nèi)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zhàn)事頻仍,生死茫茫當(dāng)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jié)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么能夠?qū)懗觥胺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最深厚的源泉。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yīng),承轉(zhuǎn)圓熟,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zhuǎn),一氣呵成。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xiāng)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頓挫。 (張明非)【賞析二】杜甫共有四個弟弟。公元759年他西來秦州時只有最小的杜占同行,另外三個弟弟杜穎、杜觀、杜豐分別在河南山東客居。這首詩就是抒發(fā)對不在身邊的三個弟弟的思念。全詩可分兩段。前四句是第一段,內(nèi)容緊扣“月夜”,表面上寫景,實際上字里行間流露出“憶舍弟”的感情。“戍鼓斷人行”, 真實描繪了面臨戰(zhàn)爭威脅的邊城景象,這一句所烘托出的戰(zhàn)爭氣氛,也是詩人當(dāng)時為什么那樣深切懷念諸弟的原因之一。在章法上,這一句與后面的“有弟皆分散”、“況乃未休兵”相互照應(yīng),也使全詩脈絡(luò)連貫,條理清楚?!斑吳镆谎懵暋睆那熬涞牡厣蠈懙教炜?。邊地、秋日、雁聲都是引起人“倍思親”的原因。“一雁聲”三個字,還讓人想到古人稱兄弟為“雁行”的典故。這兩句從聽覺方面來寫,后兩句從視覺方面來寫,可謂有聲有色?!奥稄慕褚拱住保馑际锹稄慕裢砩祥_始才分外慘白。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詩人眼中,本來夜夜一樣潔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顯得格外蒼白,本來到處一樣的月亮,也只有故鄉(xiāng)的月亮最明亮。這兩句詩以“移情”的修辭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寫中融注了濃厚的主觀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隨情變,是詩人深切思念家鄉(xiāng)和親人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為千古傳頌的名句。最后四句為第二段,直接抒寫對舍弟們的懷念。 “有弟皆分散”,以致老家無人,又因為“無家”,所以想寫封信打聽一下分散各地的弟弟們的“死生”,也是沒有辦法的?!凹臅L不達”正承“無家問死生”, “況乃未休兵”又進一步申說:平時尚且如此,何況又值戰(zhàn)亂不已的時候呢!這四句層層緊逼,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真可以說是一氣呵成?!举p析三】這首詩的第一句“戍鼓斷人行”,在一開始就點出了“深夜”和“戰(zhàn)時”那種戒備森嚴(yán)、冷清的樣子。第二句的“邊秋”和“雁聲”則更加說明了他在懷念他的手足時候的季節(jié)和地點。當(dāng)時的季節(jié)正好是秋天,花草樹木都開始凋謝,而自己又是身處在邊境,再加上孤雁凄慘的哀叫聲,就更令人覺得空虛寂寞了?!奥稄慕褚拱住边@一句,則是寫出了當(dāng)時的節(jié)氣,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應(yīng),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由「白色」這個顏色來感受出當(dāng)時那種冷清的樣子。最后四句,杜甫則是在描寫他思念兄弟的情懷。因為戰(zhàn)爭的關(guān)系,他和自己的弟弟們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無家”則讓人更覺得悲哀,因為他不僅和親人分離,連老家也都因為戰(zhàn)爭的關(guān)系而破壞了。最后兩句,他則描寫出因為戰(zhàn)爭的關(guān)系,又收不到家書,因此對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憂心的心情;特別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個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應(yīng),整首詩在情感的表達上非常的完整。唐詩手札:梁啟超在“情圣杜甫”一文里曾這么寫道:“我以為工部最少可以當(dāng)?shù)闷鹎槭サ幕仗?,因為他的情感的?nèi)容,是極豐富的,極真實的,極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極熟練,能鞭辟到深處,能將他全部反映不走樣子,能像電氣一般一振一蕩的打到別人的心弦上。中國文學(xué)界寫情圣手,沒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杜甫,其實也沒什么錯,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卻是極寬廣、極深厚的那種,是「人民愛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詩篇能寫的好,能像電氣一樣的振蕩人心不無道理。而這首《月夜憶舍弟》所給人的感動和沖擊,正是如上所說的那樣江 漢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fēng)病欲疏。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題解有人認(rèn)為此詩作于夔州,有人認(rèn)為作于江陵,當(dāng)以后者為是。大歷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峽,秋天,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詩即作于此間。詩題作《江漢》,近乎無題,大概漂泊流徙中,已無心擬題。杜甫這時已五十六歲,長期飄零,歷盡艱辛,北歸無望,生計日困,至老仍如浮云行止無定,心中自然頗多感慨。盡管如此,詩人忠魂仍存,壯心猶在,并未因處境困頓和年老多病而悲觀消沉,此詩就集中地表現(xiàn)了這種“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句解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漂泊江漢,我這思歸故鄉(xiāng)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間,只是一個迂腐的老儒?!敖瓭h”,長江、漢水之間。首聯(lián)表達出詩人客滯江漢的窘境,有自嘲意。“思歸客”是杜甫自謂,因為身在江漢,時刻思歸故鄉(xiāng),但思歸而不得,飽含天涯淪落的無限辛酸?!扒ぁ?,即天地?!案濉保馗淖x書人,這里實際是詩人自指不會迎合世俗。如果說前一句還只是強調(diào)詩人飄泊在外的思鄉(xiāng)之心,后一句則將自己在天地間的渺小孤獨感吐露無遺。詩人原來的抱負(fù)是要經(jīng)天緯地的,然而越到人生的最后階段,他越是痛感自己的渺小無力。其中的痛楚和無奈該有多深!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像飄蕩在遠天的片云一樣遠客異鄉(xiāng);與明月一起,孤獨地面對漫漫長夜。頷聯(lián)為工對。“天共遠”,承江漢客;“月同孤”,承一腐儒。詩人表面上是在寫片云孤月,實際是在寫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為一片,慨嘆自己飄泊無依。不過,在明月的皎潔和孤清中,我們又體會到了詩人的孤高自許,他的心,仍然是光明的?!坝酪埂?,長夜。落日心猶壯,秋風(fēng)病欲疏。我雖已到暮年,就像日將落西山,但一展抱負(fù)的雄心壯志依然存在;面對颯颯秋風(fēng),我不僅沒有悲秋之感,反而覺得病逐漸好轉(zhuǎn)。頸聯(lián)為借對,“落日”比喻暮年,而非寫實?!扒镲L(fēng)”句是寫實。詩的意境闊大而深沉,形象地表達出詩人積極用世、身處逆境而壯心不已的精神,“疏”,復(fù)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自古以來存養(yǎng)老馬是因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體力,跋涉長途。尾聯(lián)用老馬識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雖年老多病,但智慧猶可用,還能有所作為?!俄n非子·說林上》里講,春秋時管仲隨齊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管仲提議用老馬領(lǐng)路,于是找到了歸途?!袄像R”是詩人自
但是前兩句寫的是秋天的。
飲酒·其四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捍送鼞n物,遠我遺世情?! ∫挥x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杖肴簞酉ⅲ瑲w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fù)得此生?! ¤b賞 此詩寫對菊飲酒的悠然自得,實際蘊藏著深沉的感傷。 秋天是菊花的季節(jié)。在百花早已凋謝的秋日,惟獨菊花不畏嚴(yán)霜,粲然獨放,表現(xiàn)出堅貞高潔的品格。惟其如此,作者非常愛菊,詩中屢次寫到,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聯(lián)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薄稓w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此詩首句“秋菊有佳色”,亦是對菊的傾心贊美?!坝屑焉比謽O樸素,“佳”字還暗點出眾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色,如果換成其他秾麗字眼,比如“麗”、“粲”、“絢”之類,反倒惡俗不堪。前人稱此句“洗盡古今塵俗氣”(宋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引艮齋語),并非虛譽“裛露掇其英”,帶露摘花,色香俱佳。采菊是為了服食,菊可延年益壽。作者《九日閑居》就有“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之旬。曹丕《與鐘繇九日送菊書》云:“輔體延年,莫斯(指菊)之貴。謹(jǐn)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shù)?!笨梢姺尘栈ǎ橇娘L(fēng)氣。屈原《離騷》說:“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故服食菊花不僅在強身,還有志趣高潔的喻意,而通篇之高遠寓意,亦皆由菊引發(fā)?! ∏锞占焉?,助人酒興,作者不覺一杯接著一杯,獨自飲起酒來?!对娊?jīng)·邶風(fēng)·柏舟》“微我無酒,以遨以游”,毛《傳》:“非我無酒可以遨游忘憂也?!庇植懿佟抖谈栊小罚骸昂我越鈶n,惟有杜康?!?相傳杜康是開始造酒的人,這里用作酒的代稱。)如果心中無憂,就不會想到“忘憂”,這里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郁憤之情。“遺世”,遺棄、超脫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明黃文煥《陶詩析義》說:“遺世之情,我原自遠,對酒對菊,又加遠一倍矣?!狈治錾醮_。不過,結(jié)合“忘憂”看,這里的“遺世”,也含有憤激的成分。因為淵明本來很想做一番“大濟于蒼生”(《感士不遇賦》)的事業(yè),只是后來在官場中親眼看到當(dāng)時政治黑暗,這才決計歸隱的。
《月夜憶舍弟》??梢詮哪膬删湓娭畜w會到是秋天寫的?這個應(yīng)該把全詩拿來看看吧,這樣想不起來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4,明史張居正傳下載
明史·張居正傳
張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穎敏絕倫。十五為諸生,巡撫顧璘奇其文曰:『國器也』!未幾,居正舉於鄉(xiāng),璘解犀帶以贈;且曰:『君異日當(dāng)腰玉,犀不足溷子』!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進士;改庶吉士。日討求國家典故,徐階輩皆器重之。授編修,請急歸。亡何,還職。
居正為人頎面秀眉目,須長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許。然沈深有城府,莫能測也。嚴(yán)嵩為首輔,忌階,善階者皆避匿;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遷右中允,領(lǐng)國子司業(yè)事。與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業(yè)。尋還理坊事,遷侍裕邸講讀;王甚賢之,邸中中官亦無不善居正者。而李芳數(shù)從問書義,頗及天下事。
尋遷右諭德,兼侍讀;進侍講學(xué)士,領(lǐng)院事。階代嵩首輔,傾心委居正。世宗崩,階草遺詔,引與共謀。尋遷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xué)士;月馀,與裕邸故講官陳以勤俱入閣,而居正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xué)士。尋充「世宗實錄」總裁,進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xué)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去學(xué)士五品僅歲馀。
時徐階以宿老居首輔,與李春芳皆折節(jié)禮士;居正最後入,獨引相體倨。見九卿,無所延納;間出一語,輒中肯:人以是嚴(yán)憚之,重於他相。高拱以很躁被論去,徐階亦去;春芳為首輔。亡何,趙貞吉入,易視居正;居正與故所善掌司禮者李芳謀,召用拱,俾領(lǐng)吏部以扼貞吉而奪春芳政。拱至,益與居正善;春芳尋引去,以勤亦自引,而貞吉、殷士儋皆為所構(gòu)罷;獨居正與拱在,兩人益相密。拱主封俺答,居正亦贊之,授王崇古等以方略;加柱國、太子太傅。六年滿,加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xué)士。以遼東戰(zhàn)功,加太子太師。和市成,加少師;馀如故。
初,徐階既去,令三子事居正謹(jǐn);而拱銜階甚,嗾言路追論不已,階諸子多坐罪。居正從容為拱言,拱稍心動;而拱客構(gòu)居正納階子三萬金。拱以誚居正,居正色變,指天誓辭甚苦;拱謝不審,兩人交遂離。拱又與居正所善中人馮保郄;穆宗不豫,居正與保密處分後事,引保為內(nèi)助,而拱欲去保。神宗即位,保以兩宮詔旨逐拱(事具拱傳),居正遂代拱為首輔。帝御平臺,召居正獎諭之,賜金、幣及繡蟒斗牛服。自是,賜賚無虛日。帝虛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中外想望豐采。居正勸帝遵守祖宗舊制,不必紛更;至講學(xué)、親賢、愛民、節(jié)用,皆急務(wù):帝稱善。大計廷臣,斥諸不職及附麗拱者;復(fù)具詔召群臣,廷飭之:百僚皆惕息。帝當(dāng)尊崇兩宮——故事:皇后與天子生母并稱「皇太后」,而徽號有別;保欲媚帝生母李貴妃,風(fēng)居正以并尊。居正不敢違議,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貴妃曰「慈圣皇太后」,兩宮遂無別;慈圣徙乾清宮撫視。帝內(nèi)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居正為政,以尊主權(quán)、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國公沐朝弼數(shù)犯法,當(dāng)逮;朝議難之。居正擢用其子,馳使縛之,不敢動。既至,請貸其死,錮之南京。漕河通,居正以歲賦逾春發(fā),水橫溢,非決則涸;乃采漕臣議,督艘卒以孟冬月兌運。及歲初畢發(fā),少罹水患。行之久,太倉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饒馬,乃減太仆種馬,而令民以價納;太仆金亦積四百馀萬。又為考成法,以責(zé)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撫、按勘者,嘗稽不報;居正令以大小、緩急為限,誤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飾非,政體為肅。南京小奄醉辱給事中,言者請究治;居正謫其尤激者趙參魯於外以悅保,而徐說保裁抑其黨毋與六部事。其奉使者,時令緹騎陰詗之;其黨是以怨居正而心不附保。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撫臣,痛欲折之;一事小不合,詬責(zé)隨下,又敕其長加考察。給事中余懋學(xué)請行寬大之政,居正以為風(fēng)己,削其職。御史傅應(yīng)楨繼言之尤切,下詔獄、杖戍;給事中徐貞明等群擁入獄視、具橐饘,亦逮謫外。御史劉臺按遼東,誤奏捷;居正方引故事繩督之。臺抗章論居正專恣不法,居正怒甚,帝為下臺詔獄,命杖百、遠戍。居正陽具疏救之,僅奪其職;已卒戍臺。由是,諸給事御史益畏居正而心不平。當(dāng)是時,太后以帝沖年,尊禮居正甚至,同列呂調(diào)陽莫敢異同;及吏部左侍郎張四維入,恂恂若屬吏,不敢以僚自處。
居正喜建豎,能以智數(shù)馭下,人多樂為之盡。俺答款塞,久不為害;獨小王子部眾十馀萬,東北直遼左以不獲通互市,數(shù)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鎮(zhèn)遼、戚繼光鎮(zhèn)薊門,成梁力戰(zhàn)卻敵功多,至封伯;而繼光守備甚設(shè),居正皆右之:邊境晏然。兩廣督撫殷正茂、淩云翼等亦數(shù)破賊有功;浙江兵民再作亂,用張佳允往撫即定:故世稱居正知人。然持法嚴(yán),核驛遞、省冗官、清庠序,多所澄汰,公卿群吏不得乘傳,與商旅無別;郎署以缺少需次者,輒不得補大邑;土子額隘,艱於進?。阂喽嘣怪?。時承平久,群盜蝟起,至入城市劫府庫;有司恒諱之。居正嚴(yán)其禁,匿弗舉者,雖循吏必黜;得盜即斬決,有司莫敢飾情。盜邊海錢米盈數(shù),例皆斬;然往往長系,或瘐死。居正獨亟斬之,而追捕其家屬,盜賊為衰止,而奉行不便者,相率為怨言,居正不恤也。慈圣太后將還慈寧宮,諭居正謂:『我不能視皇帝朝夕,恐不若前者之向?qū)W勤政,有累先帝付托。先生有師保之責(zé),與諸臣異;其為我朝夕納誨以輔臺德,用終先帝憑幾之誼。因賜坐蟒、白金、彩幣。
未幾,丁父憂。帝遣司禮中官慰問,視粥藥止哭——絡(luò)繹道路;三宮賻贈甚厚。戶部侍郎李幼孜欲媚居正,倡奪情議,居正惑之;馮保亦固留居正。諸翰林王錫爵、張位、趙志皋、吳中行、趙用賢、習(xí)孔教、沈懋學(xué)輩皆以為不可,弗聽;吏部尚書張瀚以持慰留旨,被逐去。御史曾士楚、給事中陳三謨等遂交章請留,中行、用賢及員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進士鄒元標(biāo)相繼爭之,皆坐廷杖、謫斥有差。時彗星從東南方起,長亙天;人情洶洶,指目居正,至懸謗書通衢。帝詔諭群臣,再及者誅無赦;謗乃已。於是使居正子編修嗣修與司禮太監(jiān)魏朝馳傳往代司喪,禮部主事曹誥治祭、工部主事徐應(yīng)聘治喪。居正請無造朝,以青衣素服角帶入閣治政、侍經(jīng)筵講讀,又請辭歲俸;帝許之。及帝舉大婚禮,居正吉服從事,給事中李淶言其非禮;居正怒,出為僉事。時帝顧居正益重,常賜居正札,稱「元輔張少師先生」,待以師禮。居正乞歸葬父,帝使尚寶少卿鄭欽、錦衣指揮史繼書護歸,期三月葬畢即上道;仍命撫、按諸臣先期馳賜璽書敦諭,范帝賚「忠良」銀印以賜之——如楊士奇、張孚敬例,得密封言事。戒次輔呂調(diào)陽等:『有大事,毋得專決,馳驛之江陵聽張先生處分』。居正請廣內(nèi)閣員,詔即令居正推,居正因推禮部尚書馬自強、吏部右侍郎申時行入閣。自強素迕居正,不自意得之,頗德居正;而時行與四維皆自昵於居正,居正乃安意去。帝及兩宮賜賚、慰諭有加禮,遣司禮太監(jiān)張宏供張餞郊外,百僚班送;所過地,有司飭廚傳、治道路。遼東奏大捷,帝復(fù)歸功居正,使使馳諭,俾定爵賞;居正為條列以聞。調(diào)陽益內(nèi)慚,堅臥;累疏乞休,不出。居正言「母老不能冒炎暑,請俟清涼上道」,於是內(nèi)閣、兩都部院、寺卿、給事、御史俱上章請趣居正亟還朝;帝遣錦衣指揮翟汝敬馳傳往迎,計日以俟,而令中官護太夫人以秋日由水道行。居正所過,守臣率長跪;撫、按大吏越界迎送,身為前驅(qū)。道經(jīng)襄陽,襄王出候,要居正宴。故事:雖公侯,謁王執(zhí)臣禮;居正具賓主而出。過南陽,唐王亦如之。抵郊外,詔遣司禮太監(jiān)何進宴勞;兩宮亦各遣大璫李琦、李用宣諭,賜八寶金釘川扇、御膳餅果醪醴;百僚復(fù)班迎。入朝,帝慰勞懇篤,予假十日而後入閣,仍賜白金、彩幣、寶鈔、羊酒;因引見兩宮。及秋,魏朝奉居正母行,儀從煊赫,觀者如堵。比至,帝與兩宮復(fù)賜賚加等;慰諭居正母子,幾用家人禮。
時帝漸備六宮,太倉銀錢多所宣進。居正乃因戶部進御覽數(shù)目陳之,謂『每歲入額,不敵所出;請帝置坐隅,時省覽。量入為出,罷節(jié)浮費』。疏上,留中。帝復(fù)令工部鑄錢給用;居正以利不勝費,止之。言官請停蘇、松織造,不聽;居正為面請,得損大半。復(fù)請停修武英殿工及裁外戚遷官恩數(shù),帝多曲從之。帝御文華殿,居正侍講讀畢,以給事中所上災(zāi)傷疏聞,因請振;復(fù)言:『上愛民如子,而在外諸司營私背公,剝民罔上;宜痛鉗以法。而皇上加意撙節(jié),於宮中一切用度、服御、賞賚、布施,裁省禁止』。帝首肯之,有所蠲貸。居正以江南貴豪怙勢及諸奸猾吏民善逋賦,選大吏精悍者嚴(yán)行督責(zé),賦以時輸,國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居正服將除,帝召吏部問期日,敕賜白玉帶、大紅坐蟒盤蟒。御平臺召對,慰諭久之;使中官張宏引見慈慶、慈寧兩宮,皆有恩賚;而慈圣皇太后加賜御膳九品,使宏侍宴。
帝初即位,馮保朝夕視起居,擁護提抱有力;小捍格,即以聞慈圣。慈圣訓(xùn)帝嚴(yán),每切責(zé)之;且曰:『使張先生聞,奈何』!於是帝甚憚居正。及帝漸長,心厭之。乾清小璫孫海、客用等導(dǎo)上游戲,皆愛幸。慈圣使保捕海、用,杖而逐之。居正復(fù)條其黨罪惡,請斥逐;而令司禮及諸內(nèi)侍自陳上裁去留。因勸帝戒游宴以重起居、專精神以廣圣嗣、節(jié)賞賚以省浮費、卻珍玩以端好尚、親萬幾以明庶政、勤講學(xué)以資治理;帝迫於太后,不得已,皆報可;而心頗嗛保、居正矣。帝初政,居正嘗纂古治亂事百馀條,繪圖以俗語解之,使帝易曉。至是,復(fù)屬儒臣紀(jì)太祖、列圣「寶訓(xùn)」、「實錄」,分類成書;凡四十,曰創(chuàng)業(yè)艱難、曰勵精圖治、曰勤學(xué)、曰敬天、曰法祖、曰保民、曰謹(jǐn)祭祀、曰崇孝敬、曰端好尚、曰慎起居、曰戒游佚、曰正宮闈、曰教儲貳、曰睦宗藩、曰親賢臣、曰去奸邪、曰納諫、曰理財、曰守法、曰儆戒、曰務(wù)實、曰正紀(jì)綱、曰審官、曰久任、曰重守令、曰馭近習(xí)、曰待外戚、曰重農(nóng)桑、曰興教化、曰明賞罰、曰信詔令、曰謹(jǐn)名分、曰裁貢獻、曰慎賞賚、曰敦節(jié)儉、曰慎刑獄、曰褒功德、曰屏異端、曰飭武備、曰御戎狄。其辭多警切,請以經(jīng)筵之暇進講。又請立起居注,紀(jì)帝言動與朝內(nèi)外事;日用翰林官四員入直,應(yīng)制詩文及備顧問:帝皆優(yōu)詔報許。居正自奪情後,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愛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賄賂。馮保客徐爵擢用至錦衣衛(wèi)指揮同知,署南鎮(zhèn)撫。居正三子皆登上第,蒼頭游七入貲為官;勛戚文武之臣多與往還,通姻好。七具衣冠報謁,列於士大夫;世以此益惡之。
亡何,居正病,帝頻頒敕諭問疾,大出金、帛為醫(yī)藥資。四閱月不愈,百官并齋醮為祈禱;南都、秦、晉、楚、豫諸大吏,亡不建醮。帝令四維等理閣中細務(wù),大事即家令居正平章。居正始自力,後憊甚,不能遍閱;然尚不使四維等參之。及病革乞歸,上復(fù)優(yōu)詔慰留,稱「太師張?zhí)老壬?。居正度不起,薦前禮部尚書潘晟及尚書梁夢龍、侍郎余有丁、許國、陳經(jīng)邦,已復(fù)薦尚書徐學(xué)謨、曾省吾、張學(xué)顏、侍郎王篆等可大用;帝為黏御屏。晟,馮保所受書者也,強居正薦之;時居正已昏甚,不能自主矣。及卒,帝為輟朝,諭祭九壇——視國公兼師傅者。居正先以六載滿,加特進中極殿大學(xué)士;以九載滿,加賜坐蟒衣,進左柱國,廕一子尚寶丞;以大婚,加歲祿百石,錄子錦衣千戶為指揮僉事;以十二載滿,加太傅;以遼東大捷,進太師,益歲祿二百石,子由指揮僉事進同知。至是,贈上柱國,謚「文忠」,命四品京卿、錦衣堂上官、司禮太監(jiān)護喪歸葬。於是四維始為政,而與居正所薦引王篆、曾省吾等交惡。
初,帝所幸中官張誠見惡馮保,斥於外;帝使密詗保及居正。至是,誠復(fù)入,悉以兩人交結(jié)恣橫狀聞;且謂其「寶藏逾天府」。帝心動,左右亦浸言保過惡;而四維門人御史李植極論徐爵與保挾詐通奸諸罪。帝執(zhí)保禁中,逮爵詔獄;謫保奉御居南京,盡籍其家金銀珠寶鉅萬計。帝疑居正多蓄,益心豔之。言官劾篆、省吾并劾居正,篆、省吾俱得罪;新進者益務(wù)攻居正,詔奪上柱國太師,再奪謚。居正諸所引用者斥削殆盡,召還中行、用賢等遷官有差。劉臺贈官,還其產(chǎn)。御史羊可立復(fù)追論居正罪,指居正構(gòu)遼庶人憲〈火節(jié)〉獄,庶人妃因上疏辯冤;且曰:『庶人金寶萬計,悉入居正』。帝命司禮張誠及侍郎邱橓偕錦衣指揮給事中籍居正家。誠等將至荊州,守令先期錄人口,錮其門,子女多遯避空室中;比門啟,餓死者十馀輩。誠等盡發(fā)其諸子、兄弟藏,得黃金萬兩、白金十馀萬兩。其長子禮部主事敬修不勝刑,自誣服寄三十萬金於省吾、篆及傅作舟等;尋自縊死。事聞,時行等與六卿大臣合疏請少緩之,刑部尚書潘季馴疏尤激楚;詔留空宅一所、田十頃贍其母。而御史丁此呂復(fù)追論科場事,謂高啟愚以舜、禹命題,為居正策禪受;尚書楊巍等與相駁,此呂出外、啟愚削籍。後言者復(fù)攻居正不已;詔盡削居正官秩,奪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謂當(dāng)剖棺戮屍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揮居易、子編修嗣修,俱發(fā)戍煙瘴地。終萬歷世,無敢白居正者。熹宗時,廷臣稍稍追述之;而鄒元標(biāo)為都御史,亦稱居正。詔復(fù)故官,予葬祭。崇禎三年,禮部侍郎羅喻義等訟居正冤;帝令部議,復(fù)二廕及誥命。十三年,敬修孫同敞請復(fù)武廕并復(fù)敬修官,帝授同敞中書舍人,而下部議敬修事。尚書李日宣等言:『故輔居正受遺輔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勞任怨,舉廢飭弛:弼成萬歷初年之治。其時中外乂安,海內(nèi)殷阜;紀(jì)綱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論定,人益追思』。帝可其奏,復(fù)敬修官。
同敞負(fù)志節(jié),感帝恩,益自奮。十五年,奉敕慰問湖廣諸王,因令調(diào)兵云南;未復(fù)命,兩京相繼失。走詣福建,唐王亦念居正功,復(fù)其錦衣世廕,授同敞指揮僉事。尋奉使湖南,聞汀州破,依何騰蛟於武崗。永明王用廷臣薦,改授同敞侍讀學(xué)士;為總兵官劉承蔭所惡,言翰林、吏部、督學(xué)必用甲科,乃改同敞尚寶卿。以大學(xué)士瞿式耜薦,擢兵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讀學(xué)士,總督諸路軍務(wù)。同敞有文武材,意氣慷慨;每出師,輒躍馬為諸將先?;驍”迹ㄎW蝗?;諸將復(fù)還戰(zhàn),或取勝:軍中以是服同敞。大將王永祚等久圍永州,大兵赴救;胡一青率眾迎敵戰(zhàn)敗,同敞馳至全州,檄楊國棟兵策應(yīng),乃解去。順治七年,大兵破嚴(yán)關(guān),諸將盡棄桂林走,城中虛無人;獨式耜端坐府中。同敞自靈川至,見式耜;式耜曰:『我為「留守」,當(dāng)死此!子無城守責(zé),盍去諸』!同敞正色曰:『昔人恥獨為君子,公顧不許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與飲,明燭達旦。侵晨,被執(zhí)。諭之降,不從;令為僧,亦不從;乃幽之民舍。雖異室,聲息相聞,兩人日賦詩倡和。閱四十馀日,整衣冠就刃,顏色不變。既死,同敞屍植立;首墜躍而前者三,人皆辟易。
贊曰:張居正通識時變,勇於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干濟才;而威柄之操幾於震主,卒致禍發(fā)身後。書曰:「臣罔以寵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5,求張居正資料
居正為人,頎面秀眉目,須長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許。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測也。嚴(yán)嵩為首輔,忌階,善階者皆避匿。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遷右中允,領(lǐng)國子司業(yè)事。與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業(yè)。尋還理坊事,遷侍裕邸講讀。王甚賢之,邸中中官亦無不善居正者。而李芳數(shù)從問書義,頗及天下事。尋遷右諭德兼侍讀,進侍講學(xué)士,領(lǐng)院事。
階代嵩首輔,傾心委居正。世宗崩,階草遺詔,引與共謀。尋遷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xué)士。月余,與裕邸故講官陳以勤俱入閤,而居正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xué)士。尋充《世宗實錄》總裁,進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xué)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去學(xué)士五品僅歲余。時徐階以宿老居首輔,與李春芳皆折節(jié)禮士。居正最后入,獨引相體,倨見九卿,無所延納。間出一語輒中肯,人以是嚴(yán)憚之,重于他相。
高拱以很躁被論去,徐階亦去,春芳為首輔。亡何,趙貞吉入,易視居正。居正與故所善掌司禮者李芳謀,召用拱,俾領(lǐng)吏部,以扼貞吉,而奪春芳政。拱至,益與居正善。春芳尋引去,以勤亦自引,而貞吉、殷士儋皆為所構(gòu)罷,獨居正與拱在,兩人益相密。拱主封俺答,居正亦贊之,授王崇古等以方略。加柱國、太子太傅。六年滿,加少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xué)士。以遼東戰(zhàn)功,加太子太師。和市成,加少師,余如故。
初,徐階既去,令三子事居正謹(jǐn)。而拱銜階甚,嗾言路追論不已,階諸子多坐罪。居正從容為拱言,拱稍心動。而拱客構(gòu)居正納階子三萬金,拱以誚居正。居正色變,指天誓,辭甚苦。拱謝不審,兩人交遂離。拱又與居正所善中人馮保郄。穆宗不豫,居正與保密處分后事,引保為內(nèi)助,而拱欲去保。神宗即位,保以兩宮詔旨逐拱,事具拱傳,居正遂代拱為首輔。帝御平臺,召居正獎諭之,賜金幣及繡蟒斗牛服。自是賜賚無虛日。
帝虛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中外想望豐采。居正勸帝遵守祖宗舊制,不必紛更,至講學(xué)、親賢、愛民、節(jié)用皆急務(wù)。帝稱善。大計廷臣,斥諸不職及附麗拱者。復(fù)具詔召群臣廷飭之,百僚皆惕息。帝當(dāng)尊崇兩宮。故事,皇后與天子生母并稱皇太后,而徽號有別。保欲媚帝生母李貴妃,風(fēng)居正以并尊。居正不敢違,議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貴妃曰慈圣皇太后,兩宮遂無別。慈圣徙乾清宮,撫視帝,內(nèi)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居正為政,以尊主權(quán)、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國公沐朝弼數(shù)犯法,當(dāng)逮,朝議難之。居正擢用其子,馳使縛之,不敢動。既至,請貸其死,錮之南京。氵曹河通,居正以歲賦逾春,發(fā)水橫溢,非決則涸,乃采氵曹臣議,督艘卒以孟冬月兌運,及歲初畢發(fā),少罹水患。行之久,太倉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饒馬,乃減太仆種馬,而令民以價納,太仆金亦積四百余萬。又為考成法以責(zé)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撫按勘者,嘗稽不報。居正令以大小緩急為限,誤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飾非,政體為肅。南京小奄醉辱給事中,言者請究治。居正謫其尤激者趙參魯于外以悅保,而徐說保裁抑其黨,毋與六部事。其奉使者,時令緹騎陰诇之。其黨以是怨居正,而心不附保。
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撫臣,痛欲折之。一事小不合,詬責(zé)隨下,又敕其長加考察。給事中余懋學(xué)請行寬大之政,居正以為風(fēng)己,削其職。御史傅應(yīng)禎繼言之,尤切。下詔獄,杖戍。給事中徐貞明等群擁入獄,視具橐饘,亦逮謫外。御史劉臺按遼東,誤奏捷。居正方引故事繩督之,臺抗章論居正專恣不法,居正怒甚。帝為下臺詔獄,命杖百,遠戍。居正陽具疏救之,僅奪其職。已,卒戍臺。由是諸給事御史益畏居正,而心不平。
當(dāng)是時,太后以帝沖年,尊禮居正甚至,同列呂調(diào)陽莫敢異同。及吏部左侍郎張四維入,恂恂若屬吏,不敢以僚自處。
居正喜建豎,能以智數(shù)馭下,人多樂為之盡。俺答款塞,久不為害。獨小王子部眾十余萬,東北直遼左,以不獲通互市,數(shù)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鎮(zhèn)遼,戚繼光鎮(zhèn)薊門。成梁力戰(zhàn)卻敵,功多至封伯,而繼光守備甚設(shè)。居正皆右之,邊境晏然。兩廣督撫殷正茂、凌云翼等亦數(shù)破賊有功。浙江兵民再作亂,用張佳胤往撫即定,故世稱居正知人。然持法嚴(yán)。核驛遞,省冗官,清庠序,多所澄汰。公卿群吏不得乘傳,與商旅無別。郎署以缺少,需次者輒不得補。大邑士子額隘,艱于進取。亦多怨之者。
時承平久,群盜蝟起,至入城市劫府庫,有司恒諱之,居正嚴(yán)其禁。匿弗舉者,雖循吏必黜。得盜即斬決,有司莫敢飾情。盜邊海錢米盈數(shù),例皆斬,然往往長系或瘐死。居正獨亟斬之,而追捕其家屬。盜賊為衰止。而奉行不便者,相率為怨言,居正不恤也。
慈圣太后將還慈寧宮,諭居正謂:“我不能視皇帝朝夕,恐不若前者之向?qū)W、勤政,有累先帝付托。先生有師保之責(zé),與諸臣異。其為我朝夕納誨,以輔臺德,用終先帝憑幾之誼?!币蛸n坐蟒、白金、彩幣。未幾,丁父憂。帝遣司禮中官慰問,視粥藥,止哭,絡(luò)繹道路,三宮膊贈甚厚。
戶部侍郎李幼孜欲媚居正,倡奪情議,居正惑之。馮保亦固留居正。諸翰林王錫爵、張位、趙志皋、吳中行、趙用賢、習(xí)孔教、沈懋學(xué)輩皆以為不可,弗聽。吏部尚書張瀚以持慰留旨,被逐去。御史曾士楚、給事中陳三謨等遂交章請留。中行、用賢及員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進士鄒元標(biāo)相繼爭之。皆坐廷杖,謫斥有差。時彗星從東南方起,長亙天。人情洶洶,指目居正,至懸謗書通衢。帝詔諭群臣,再及者誅無赦,謗乃已。于是使居正子編修嗣修與司禮太監(jiān)魏朝馳傳往代司喪。禮部主事曹誥治祭,工部主事徐應(yīng)聘治喪。居正請無造朝,以青衣、素服、角帶入閣治政,侍經(jīng)筵講讀,又請辭歲俸。帝許之。及帝舉大婚禮,居正吉服從事。給事中李淶言其非禮,居正怒,出為僉事。時帝顧居正益重,常賜居正札,稱“元輔張少師先生”,待以師禮。
居正乞歸葬父,帝使尚寶少卿鄭欽、錦衣指揮史繼書護歸,期三月,葬畢即上道。仍命撫按諸臣先期馳賜璽書敦諭。范“帝賚忠良”銀印以賜之,如楊士奇、張孚敬例,得密封言事。戒次輔呂調(diào)陽等“有大事毋得專決,馳驛之江陵,聽張先生處分?!本诱垙V內(nèi)閣員,詔即令居正推。居正因推禮部尚書馬自強、吏部右侍郎申時行入閣。自強素迕居正,不自意得之,頗德居正,而時行與四維皆自昵于居正,居正乃安意去。帝及兩宮賜賚慰諭有加禮,遣司禮太監(jiān)張宏供張餞郊外,百僚班送。所過地,有司節(jié)廚傳,治道路。遼東奏大捷,帝復(fù)歸功居正。使使馳諭,俾定爵賞。居正為條列以聞。調(diào)陽益內(nèi)慚,堅臥,累疏乞休不出。
居正言母老不能冒炎暑,請俟清涼上道。于是內(nèi)閣、兩都部院寺卿、給事、御史俱上章,請趣居正亟還朝。帝遣錦衣指揮翟汝敬馳傳往迎,計日以俟;而令中官護太夫人以秋日由水道行。居正所過,守臣率長跪,撫按大吏越界迎送,身為前驅(qū)。道經(jīng)襄陽,襄王出候,要居正宴。故事,雖公侯謁王執(zhí)臣禮,居正具,賓主而出。過南陽,唐王亦如之。抵郊外,詔遣司禮太監(jiān)何進宴勞,兩宮亦各遣大珰李琦、李用宣諭,賜八寶金釘川扇、御膳、餅果、醪醴,百僚復(fù)班迎。入朝,帝慰勞懇篤,予假十日而后入閣,仍賜白金、彩幣、寶鈔、羊酒,因引見兩宮。及秋,魏朝奉居正母行,儀從煊赫,觀者如堵。比至,帝與兩宮復(fù)賜賚加等,慰諭居正母子,幾用家人禮。
時帝漸備六宮,太倉銀錢多所宣進。居正乃因戶部進御覽數(shù)目陳之,謂每歲入額不敵所出,請帝置坐隅時省覽,量入為出,罷節(jié)浮費。疏上,留中。帝復(fù)令工部鑄錢給用,居正以利不勝費止之。言官請停蘇、松織造,不聽。居正為面請,得損大半。復(fù)請停修武英殿工,及裁外戚遷官恩數(shù),帝多曲從之。帝御文華殿,居正侍
講讀畢,以給事中所上災(zāi)傷疏聞,因請振。復(fù)言:“上愛民如子,而在外諸司營私背公,剝民罔上,宜痛鉗以法。而皇上加意撙節(jié),于宮中一切用度、服御、賞賚、布施,裁省禁止?!钡凼卓现?,有所蠲貸。居正以江南貴豪怙勢及諸奸猾吏民善逋賦,選大吏精悍者嚴(yán)行督責(zé)。賦以時輸,國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
居正服將除,帝召吏部問期日,敕賜白玉帶、大紅坐蟒、盤蟒。御平臺召對,慰諭久之。使中官張宏引見慈慶、慈寧兩宮,皆有恩賚,而慈圣皇太后加賜御膳九品,使宏侍宴。
帝初即位,馮保朝夕視起居,擁護提抱有力,小捍格,即以聞慈圣。慈圣訓(xùn)帝嚴(yán),每切責(zé)之,且曰:“使張先生聞,奈何!”于是帝甚憚居正。及帝漸長,心厭之。乾清小珰孫海、客用等導(dǎo)上游戲,皆愛幸。慈圣使保捕海、用,杖而逐之。居正復(fù)條其黨罪惡,請斥逐,而令司禮及諸內(nèi)侍自陳,上裁去留。因勸帝戒游宴以重起居,專精神以廣圣嗣,節(jié)賞賚以省浮費,卻珍玩以端好尚,親萬幾以明庶政,勤講學(xué)以資治理。帝迫于太后,不得已,皆報可,而心頗嗛保、居正矣。
帝初政,居正嘗纂古治亂事百余條,繪圖,以俗語解之,使帝易曉。至是,復(fù)屬儒臣紀(jì)太祖列圣《寶訓(xùn)》、《寶錄》分類成書,凡四十:曰創(chuàng)業(yè)艱難,曰勵精圖治,曰勤學(xué),曰敬天,曰法祖,曰保民,曰謹(jǐn)祭祀,曰崇孝敬,曰端好尚,曰慎起居,曰戒游佚,曰正宮闈,曰教儲貳,曰睦宗籓,曰親賢臣,曰去奸邪,曰納諫,曰理財,曰守法,曰儆戒,曰務(wù)實,曰正紀(jì)綱,曰審官,曰久任,曰重守令,曰馭近習(xí),曰待外戚,曰重農(nóng)桑,曰興教化,曰明賞罰,曰信詔令,曰謹(jǐn)名分,曰裁貢獻,曰慎賞賚,曰敦節(jié)儉,曰慎刑獄,曰褒功德,曰屏異端,曰節(jié)武備,曰御戎狄。其辭多警切,請以經(jīng)筵之暇進講。又請立起居注,紀(jì)帝言動與朝內(nèi)外事,日用翰林官四員入直,應(yīng)制詩文及備顧問。帝皆優(yōu)詔報許。
居正自奪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愛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賄賂。馮??托炀暨弥铃\衣衛(wèi)指揮同知,署南鎮(zhèn)撫。居正三子皆登上第。蒼頭游七入貲為官,勛戚文武之臣多與往還,通姻好。七具衣冠報謁,列于士大夫。世以此益惡之。
亡何,居正病。帝頻頒敕諭問疾,大出金帛為醫(yī)藥資。四閱月不愈,百官并齋醮為祈禱。南都、秦、晉、楚、豫諸大吏,亡不建醮。帝令四維等理閣中細務(wù),大事即家令居正平章。居正始自力,后憊甚不能遍閱,然尚不使四維等參之。及病革,乞歸。上復(fù)優(yōu)詔慰留,稱“太師張?zhí)老壬?。居正度不起,薦前禮部尚書潘晟及尚書梁夢龍、侍郎余有丁、許國、陳經(jīng)邦,已,復(fù)薦尚書徐學(xué)謨、曾省吾、張學(xué)顏、侍郎王篆等可大用。帝為黏御屏。晟,馮保所受書者也,強居正薦之。時居正已昏甚,不能自主矣。及卒,帝為輟朝,諭祭九壇,視國公兼師傅者。居正先以六載滿,加特進中極殿大學(xué)士;以九載滿,加賜坐蟒衣,進左柱國,廕一子尚寶丞;以大婚,加歲祿百石,錄子錦衣千戶為指揮僉事;以十二載滿,加太傅;以遼東大捷,進太師,益歲祿二百石,子由指揮僉事進同知。至是,贈上柱國,謚文忠,命四品京卿、錦衣堂上官、司禮太監(jiān)護喪歸葬。于是四維始為政,而與居正所薦引王篆、曾省吾等交惡。
初,帝所幸中官張誠見惡馮保,斥于外,帝使密诇保及居正。至是,誠復(fù)入,悉以兩人交結(jié)恣橫狀聞,且謂其寶藏逾天府。帝心動。左右亦浸言保過惡,而四維門人御史李植極論徐爵與保挾詐通奸諸罪。帝執(zhí)保禁中,逮爵詔獄。謫保奉御居南京,盡籍其家金銀珠寶巨萬計。帝疑居正多蓄,益心艷之。言官劾篆、省吾,并劾居正,篆、省吾俱得罪。新進者益務(wù)攻居正。詔奪上柱國、太師,再奪謚。居正諸所引用者,斥削殆盡。召還中行、用賢等,遷官有差。劉臺贈官,還其產(chǎn)。御史羊可立復(fù)追論居正罪,指居正構(gòu)遼庶人憲節(jié)獄。庶人妃因上疏辯冤,且曰:“庶人金寶萬計,悉入居正?!钡勖径Y張誠及侍郎丘橓偕錦衣指揮、給事中籍居正家。誠等將至,荊州守令先期錄人口,錮其門,子女多遁避空室中。比門啟,餓死者十余輩。誠等盡發(fā)其諸子兄弟藏,得黃金萬兩,白金十余萬兩。其長子禮部主事敬修不勝刑,自誣服寄三十萬金于省吾、篆及傅作舟等,尋自縊死。事聞,時行等與六卿大臣合疏,請少緩之;刑部尚書潘季馴疏尤激楚。詔留空宅一所、田十頃,贍其母。而御史丁此呂復(fù)追論科場事,謂高啟愚以舜、禹命題,為居正策禪受。尚書楊巍等與相駁。此呂出外,啟愚削籍。后言者復(fù)攻居正不已。詔盡削居正官秩,奪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謂當(dāng)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揮居易、子編修嗣修,俱發(fā)戍煙瘴地。
終萬歷世,無敢白居正者。熹宗時,廷臣稍稍追述之。而鄒元標(biāo)為都御史,亦稱居正。詔復(fù)故官,予葬祭。崇禎三年,禮部侍郎羅喻義等訟居正冤。帝令部議,復(fù)二廕及誥命。十三年,敬修孫同敞請復(fù)武廕,并復(fù)敬修官。帝授同敞中書舍人,而下部議敬修事。尚書李日宣等言:“故輔居正,受遺輔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勞任怨,舉廢飭弛,弼成萬歷初年之治。其時中外乂安,海內(nèi)殷阜,紀(jì)綱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論定,人益追思。”帝可其奏,復(fù)敬修官。
同敞負(fù)志節(jié),感帝恩,益自奮。十五年,奉敕慰問湖廣諸王,因令調(diào)兵云南。未復(fù)命,兩京相繼失,走詣福建。唐王亦念居正功,復(fù)其錦衣世廕,授同敞指揮僉事。尋奉使湖南。聞汀州破,依何騰蛟于武岡。永明王用廷臣薦,改授同敞侍讀學(xué)士。為總兵官劉承胤所惡,言翰林、吏部、督學(xué)必用甲科,乃改同敞尚寶卿。以大學(xué)士瞿式耜薦,擢兵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讀學(xué)士,總督諸路軍務(wù)。
同敞有文武材,意氣慷慨。每出師,輒躍馬為諸將先?;驍”?,同敞危坐不去,諸將復(fù)還戰(zhàn),或取勝。軍中以是服同敞。大將王永祚等久圍永州,大兵赴救,胡一青率眾迎敵,戰(zhàn)敗。同敞馳至全州,檄楊國棟兵策應(yīng),乃解去。順治七年,大兵破嚴(yán)關(guān),諸將盡棄桂林走。城中虛無人,獨式耜端坐府中。適同敞自靈川至,見式耜。式耜曰:“我為留守,當(dāng)死此。子無城守責(zé),盍去諸?”同敞正色曰:“昔人恥獨為君子,公顧不許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與飲,明燭達旦。侵晨被執(zhí),諭之降,不從。令為僧,亦不從。乃幽之民舍。雖異室,聲息相聞,兩人日賦詩倡和。閱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顏色不變。既死,同敞尸植立,首墜躍而前者三,人皆辟易。
而居正第五子允修,字建初,廕尚寶丞。崇禎十七年正月,張獻忠掠荊州,允修題詩于壁,不食而死。
贊曰:......張居正通識時變,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干濟才。而威柄之操,幾于震主,卒致禍發(fā)身后?!稌吩弧俺钾枰詫櫪映晒Α?,可弗戒哉!
張居正,漢族,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岳,謚號“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yōu)秀的內(nèi)閣首輔之一,明代偉大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