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陽縣明德酒廠,陳氏歷史來源

本文目錄一覽

1,陳氏歷史來源

歷史上陳姓的來源 00:00 / 00:5170% 快捷鍵說明 空格: 播放 / 暫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單次快進5秒 ←: 單次快退5秒按住此處可拖拽 不再出現(xiàn) 可在播放器設置中重新打開小窗播放快捷鍵說明

陳氏歷史來源

2,陳氏宗族來源何處

  陳姓淵源  陳姓出自姚姓或媯姓  舜帝的后裔。舜,也稱虞舜,黃帝八世孫,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陽范縣),以地取姓為姚。 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陳胡公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后裔媯滿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以國為姓,使用陳姓的始祖是胡公滿,陳姓主要開始使用于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舜帝姓姚,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 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后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fā)展出其他姓,比如陳姓——《唐書·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后代胡公媯滿封于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本姓為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為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從姚姓發(fā)展到媯姓,再到媯陳胡公滿傳至10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 后改為田氏。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公元前221年,齊王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建亡國后,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為王氏,其后代即漢代王莽一族。軫奔楚為相,后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復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復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前文已經敘述,從姚姓族人衍生出媯姓,再媯姓改姓陳姓、胡姓,部分陳姓再改為田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本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王姓。其它從從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沒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繼續(xù)發(fā)展出其他姓。陳姓發(fā)展歷程: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歷史,《韓非子》說:虞夏二千余歲?!秶Z》記載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隸社會的頂峰的代表,華夏正統(tǒng)。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彰明德。因舜帝生于姚虛而姓姚,其子商均生于媯汭而姓媯,《堯典》記,舜“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毕拇莺?,虞族子孫亦姓虞,姓媯,姓姚,姓王,姓吳......在夏代,有虞氏的首領虞思曾幫助禹的后代少康復國......;在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于陳,以為舜后是也?!?;在周代,《史記》、《左傳》記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后,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薄妒酚洝吩敿氁婈愯绞兰?;自陳胡公以后其子孫姓陳,姓胡,姓袁......;陳完,陳厲公之子,陳氏重要支系,詳見田敬仲完世家,陳完的子孫代姜齊稱孤道寡,陳完的子孫姓陳,姓孫,姓王,姓田,姓陸......詳細見右表(點擊放大),虞舜帝部分后裔簡表,商族姓氏參考宋微子世家,在此不再累述。另外根據(jù)唐書記載,漢族李姓出自陳國,始祖李利貞為陳國大夫,老子亦陳國人??鬃右嘣陉悋幼×巳炅恕?

陳氏宗族來源何處

3,陳姓的來源

陳姓歷史悠久,是舜帝之后。舜本名虞重華,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后因自己沒有治國之才,就傳帝位于大禹。大禹即位,封商均于虞城,不久又移封于商。商均雖然西遷,但他的后人虞思公卻滯留虞城,未再遷徙。舜當天子時,,曾建都蒲坂,他的另一支后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鄉(xiāng)。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封于遂國,春秋時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陳。商朝統(tǒng)治了大約五個世紀,被周朝所滅。周朝初年,商均的后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擔任陶正之官。周武王滅殷商后,正想尋找舜的后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后裔,便將長女太姬嫁與遏父之子胡公滿為妻,并封地于陳,取代虞遂之后的陳國,接續(xù)舜的香火。胡公滿的子孫后來就以國為姓,陳姓自此流傳至今。 到了陳宣公的時候,內室叛亂,太子御寇被殺,好友陳完怕受到株連,逃到了齊國,被齊桓公任命為工正,掌管制造器械。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殺陳閔公,將陳地劃為楚國的縣,至此,陳國宣告滅亡。自胡公滿受封陳地,到陳閔公亡國,共歷二十世,26代君主,前后一共588年。陳國滅亡后,除了一部分貴族遷徙他處,大多數(shù)陳姓后裔仍居留原地,保留原來的姓氏。前邊提到的陳完后來改姓田,到了第五世孫田乞,當上了齊景公的大夫,聯(lián)合另一個大夫鮑攸發(fā)動政變,趕走齊國國君晏孺子,立其異母兄陽生為齊悼公。齊悼公死后齊簡公即位,田乞之子田常當上了簡公之相,大權在握,又發(fā)動政變,誅殺齊國貴族鮑、晏及公卿中有實權的人,最后連簡公也殺了,立其弟為平公。自此,田氏掌握了朝廷大權,世代為齊相,國君成了田氏擺布的傀儡。田常之子田盤又把田氏族人派到齊國各邑任大夫,把地方政權也控制在手。到了田盤之孫田和為相時,終于按捺不住篡齊自立,為齊太公。周王朝和其他諸侯見事已至此,便認可了既成事實。到了齊太公田和之孫田齊因時,自稱為齊威王,傳至玄孫齊王建時為秦國所滅,共傳八君,綿延183年。秦滅齊國,使田姓蒙受了奇恥大辱,于是田姓子孫紛紛改姓,其中一支該姓王,意為王室后裔,后來成為陳留、北海兩地王姓祖先。齊王建的第三子田軫投奔楚國,任楚國相,被封為穎川侯,于是攜家遷往穎川,恢復陳姓。 二.陳姓的諸多分支。 敬姓、靖姓、慶姓、胡姓、胡非姓、胡母姓、袁姓、爰姓、轅7、掾姓、夏姓、少西姓、宗姓、揣孫姓、原仲姓、原姓、來姓、子仲姓、子宋姓、偃師姓、司城姓、司徒姓、車姓、恩姓、公良姓、斗門姓、嘗姓、孔姓、子石姓、子占姓、子沮姓、子獻姓、子鞅姓、子穆姓、穰姓、陸姓、法姓、賜姓、第姓 三.陳姓郡望。 所謂郡望,古代是指某郡中有名望、聲望的氏族,今天是指出身何地。周朝實行分封制,秦漢則實行郡縣制,秦分全國為36郡,漢則為103郡,每郡都有一些家世顯赫、聞名遐邇的家族。他們重視出身門第,與別人交談,往往自報家門,稱某郡某氏,以抬高自己的身價,比如唐代就有太原王氏、滎陽鄭氏等。陳姓作為我國人口占據(jù)第五位的大姓,自然也有一些郡中有名門望族,這些郡主要是:穎川郡、廣陵郡、河南郡、東???、汝南郡、下邳郡、武當郡、新安郡、廬江郡、馮翊郡、京兆郡。 四.陳姓歷代名人。 1.帝王篇 陳勝(?——前208年)字涉,陽誠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領袖,由陳勝領導的大澤鄉(xiāng)起義,雖然只有六個月,但席卷了當時大半個中國,他首倡起義的歷史功績,受到歷史學家司馬遷的高度評價。 陳武帝(503——559)即陳霸先,南朝陳朝的建立者,公元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吳興長城人,小史出身,公元549年在始興起兵,討滅侯景,任征虜將軍,公元555年擊敗北齊的進攻,受封陳王,不久代梁自立。 陳后主(553——604)即陳叔寶,南朝陳皇帝,公元582——589在位,字元秀,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日與嬪妃、文臣游宴,制作艷詞,如《玉樹后庭花》、《臨春樂》等。公元589年,隋兵攻入建康,被俘,后在洛陽病死。 陳友諒(1320——1363),出自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屢立戰(zhàn)功,升為元帥,1360年殺害徐壽輝,稱帝建都江州,國號漢。后屢為朱元璋所敗,1363年大敗于鄱陽湖,在九江口中箭身亡。 2.名臣篇 陳平(?——前178)漢初陽武人,少時家貧,好黃老之術,陳勝起義后,他投魏王咎,為太仆,后從項羽入關,任都尉,旋歸劉邦,任護軍中尉,建議用反間計使項羽不信任謀士范增,并以爵位籠絡大將韓信,為劉邦所采納,惠帝、呂后時任丞相,因呂后專權不理朝事,呂后死后,與周勃定計誅殺呂產、呂祿等,迎立文帝,任丞相。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將領,廣西藤縣人,貧農出身,十四歲參加金田起義,立下大小戰(zhàn)功,1859年受封英王,率軍收復浦口,1862年廬州失守,退往壽州途中被苗沛霖出賣,同年6月在河南延津就義。 陳化成(1776——1842)清末福建同安人,字蓮峰,行伍出身,歷任總兵、提督,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調任江南提督,鑄銅炮、制火藥、修炮臺、練士兵,積極在吳淞設防,1842年6月英艦進犯吳淞口,反對兩江總督牛鑒求和,率部猛烈發(fā)炮,擊傷英艦多艘,后英軍從寶山登陸,從后抄襲炮臺,督部孤軍奮戰(zhàn),與所屬官兵共殉國難。 3.學子篇 陳壽(公元233——297)三國蜀巴西安漢人,師事名士譙周,后任觀閣令史,因不阿附宦官黃皓,屢遭貶降,郁郁不得志,西晉太康年間,陳壽搜集史料,集中官駐著述撰成《三國志》六十五卷,以紀傳體記述魏、蜀、吳三國史事,此書為后世所推崇,被世人稱為“有良史之才”,他留下的著作除《三國志》外,還有《益耆日傳》、《古國志》,但如今都已失傳了,只剩下一部光耀古今的《三國志》。 陳煒出家后叫玄奘法師,三十余歲時就已經是唐朝佛教界的一位頗有聲望的人物了,他在十九年間共翻譯經論75部,1335卷,1300多萬字,并著有《大唐西域記》,玄奘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但他的貢獻已經遠遠超出了宗教的范圍,他西行取經,對促進中國同中亞及印度等國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陳子昂(1661——1702)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少時尚俠,君進士,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官拜拾遺,敢于陳述時弊,后得罪權貴解職回鄉(xiāng),為縣令所誣,入獄,憂憤而死,他的詩標舉漢魏風骨,反對柔靡之風,所作《感遇》等詩指斥時弊,風格高昂清峻,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對唐詩發(fā)展頗有影響。參考資料:http://post.baidu.com/f?kz=34682103

陳姓的來源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