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山東有名的白酒廠有哪些
山東聞名酒廠山東景芝酒廠曲阜孔府家酒業(yè)濟南趵突泉釀酒有限責任公司古貝春集團浮來春集團云門春酒業(yè)集團花冠集團孟嘗君酒業(yè)蘭陵集團“強恕堂”酒坊簡介山東景芝酒廠1948年創(chuàng)立,中國第一家國營企業(yè),1993年改為股份制企業(yè),中國白酒生產50強企業(yè),最大的芝麻香型白酒生產企業(yè)。曲阜孔府家酒業(yè)前身為孔府自家私釀酒坊,有2000多年釀酒歷史,是山東省白酒行業(yè)首家通過雙認證企業(yè)。濟南趵突泉釀酒有限責任公司始建于明崇禎年間,1958年成國有企業(yè),1999年改制為民營企業(yè),中華老字號,中國馳名商標,山東省名牌。古貝春集團始建于1952年,全國純糧食酒重點生產廠家。浮來春集團下設20余個子公司,涉及房地產、新能源、生物化工、釀酒等。云門春酒業(yè)集團1948年成立,2009年與茅臺、郎酒共同制定中國醬香白酒技術標準,山東省國家純糧固態(tài)發(fā)酵醬香型白酒技術規(guī)范唯一制定者,2010年,季克良考察云門酒業(yè),題詞“茅臺云門友誼長存”?;ü诩瘓F1958年建廠,1981年注冊“花冠”商標,中國馳名商標、蘇魯豫皖四省金獎、山東省十大名酒。孟嘗君酒業(yè)2007年榮獲“十大自主創(chuàng)新品牌”、山東省商業(yè)名牌、2008年獲百姓喜愛的山東十大白酒品牌,2009年,3。15名優(yōu)企業(yè)形象,消費者滿意單位,明星民營企業(yè)等。蘭陵集團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摘得金質獎章;1954年,周總理將蘭陵美酒作為“國酒”招待各國首腦,中國名優(yōu)食品、中國白酒著名創(chuàng)新品牌?!皬娝√谩本品粷M清舉人王國錫在1922年創(chuàng)辦,山東省最早和連續(xù)近百年不間斷釀酒企業(yè),現發(fā)展成為山東名牌、山東省著名商標、山東白酒十大知名品牌、山東省免檢產品。
2,魯濱孫漂流記的作者是誰
是笛福。笛福生于英國倫敦,本姓福(foe)。笛福后來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上聽起來如同貴族的“de”的前綴,形成笛福(defoe)這一筆名。笛福的父親詹姆斯·福從事屠宰業(yè),雙親都是長老會教徒,不信仰英國國教,笛福自己也在長老會的學校里接受中等教育,但沒有上過大學。笛福曾經從商,但是遭到失敗,甚至于1692年破產。隨后他為了謀生,干過各種工作,如政府的情報人員等,同時從事寫作。1696年他成為了一家倫敦磚瓦廠的經理。 丹尼爾·笛福,英國作家。生于倫敦。父親經營屠宰業(yè)。笛福只受過中等教育,信奉不屬于英國國教的長老會教派。二十多歲時,笛福已是倫敦一個體面的商人,經營過內衣、煙酒業(yè)等等,到過歐洲大陸。1692年經商破產,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謀生。他給政府當過情報員,設計過開發(fā)事業(yè)。他還從事寫作,早年以寫政論文和諷刺詩著稱,反對封建專制,主張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1698年他發(fā)表了《論開發(fā)》,建議修筑公路,開辦銀行,征收所得稅,舉辦水火保險,設立瘋人院,創(chuàng)辦女學等。1702年他在政論文《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中用反語諷刺政府的宗教歧視政策,由于文筆巧妙,開始未被識破,發(fā)覺后被捕入獄6個月,并受枷刑示眾。他受枷刑時散發(fā)了他的長詩《枷刑頌》,諷刺法律的不公,圍觀的倫敦市民把他奉為英雄。1704年至1713年,他為哈利主辦《評論》雜志,制造輿論,搜集情報。1719年笛福發(fā)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魯濱孫飄流記》,大受讀者歡迎。接著出版了《魯濱孫飄流續(xù)記》。1720年他又寫了《魯濱孫的沉思集》。此后還相繼發(fā)表了《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費蘭德斯》(1722)、《杰克上?!罚?722)和《羅克薩娜》(1724)等長篇小說以及《彼得大帝》(1723)等傳記笛福不信仰英國國教,這使得他在政治上擁護信仰新教的威廉三世。1702年笛福發(fā)表了一本小冊子《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用反諷手法猛烈抨擊托利黨當局迫害不同教派,被逮捕。經過審判,笛福被判入獄六個月,并從1703年7月31日起帶枷游行三天。笛福則在獄中針鋒相對寫了詩歌《枷刑頌》。這使得在他游行過程中,民眾將其當英雄看待,向他投來的不是石塊而是鮮花,并且為他的健康干杯。輝格黨首領羅伯特·哈利非常欣賞笛福的才華,在他干涉下,笛福獲得了釋放。哈利希望笛福辦雜志以爭取民眾對自己的蘇格蘭-英格蘭聯合政策的支持。笛福在哈利支持下于1704年創(chuàng)辦了《法國時事評論》。1708年哈利失勢,笛福繼續(xù)支持其繼任者戈多爾芬直到1713年雜志中斷。 1719年笛福根據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一部分經歷和自己構思,完成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魯濱遜·克魯索他是男(Robinson Crusoe),中文翻譯為《魯濱遜漂流記》。小說講述一個在海難中逃生的水手在一個荒島上通過自己智慧與勇氣,戰(zhàn)勝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終于獲救回到英國的故事。小說大受歡迎,一年之內竟然出了四版。至今仍在被世界各地人閱讀。笛福的其他主要小說作品有1720年完成的《辛格爾頓船長》和1722年的《摩爾·弗蘭德斯》。笛福還寫了大量小冊子與新聞報道,1722年法國馬賽發(fā)生瘟疫,笛福出版以1665年倫敦大瘟疫為內容的《大疫年紀事》,迎合了當時市民的關注,頗受歡迎。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1660年-1731年4月24日)英國小說家,新聞記者,小冊子作者。其作品主要為個人通過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戰(zhàn)勝困難。情節(jié)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讀性強。并表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倡導個人奮斗的社會風氣。其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聞名于世,魯濱遜也成為與困難抗爭的典型,因此他被視作英國小說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 主要作品 -------------------------------------------------------------------------------- 《魯濱遜漂流記》 .笛福和《魯賓孫漂流記》笛福(約1660—1731) 英國作家,十八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生于商人家庭,早年經商,1692年破產后,從事寫作。早年以寫政論和諷刺詩著稱,反對封建專制,主張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1719年發(fā)表第一部長篇小說《魯濱孫漂流記》,同年又寫了續(xù)篇。1712年,英國航海家渥地士·羅吉斯的《環(huán)球巡航記》披露一件奇聞:一個水手被拋在距智利海岸五百海里的荒島上,孑然一身,竟能生活了四年多。這件奇聞就成為笛福寫作《魯濱孫漂流記》的題材來源。2.《魯賓孫漂流記》賞析笛福塑造的魯濱遜成了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形象。 魯濱遜出身于中產階級,他父親常用知足常樂的哲學教育他,要他滿足現狀,不要出海。但海外的新世界像一股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誘惑著他,他雄心勃勃,決心舍棄安逸舒適的平庸生活出海遠航。第一次出海他幾乎淹死。第三次出海,又被海盜擄去,逃出后在巴西發(fā)了財。但他仍不死心,經別人提議,再次出航,結果滯留海島。28年的孤島生活阻止不了他的繼續(xù)冒險。這種勇于進取的冒險精神,表現了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不滿足于現狀,要開拓世界、占有世界的欲望。 故事中關于魯濱遜在荒島上經歷的描寫是全書的精華。作者把魯濱遜描繪成充滿勞動熱情的人。他憑著自己頑強不息的勞動與大自然作斗爭,表現出驚人的毅力。魯濱遜一到荒島,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觀絕望情緒后,立即投入了征服大自然的斗爭,這種征服自然的無限勇氣和堅韌不拔的實干精神使魯濱遜的形象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作者借此歌頌了資產階級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冒險進取精神,強調了個人的聰明和毅力。 魯濱遜是個勞動者同時又是資產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剝削掠奪的本性。他幾次出海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到非洲販賣奴隸。魯濱遜頑強不息地與自然作斗爭,既是為了生存,也是為了占有財富和土地。在島上還沒有其他人出現的時候,魯濱遜就躊躇滿志地說:“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比绻锌赡?,他要傳給他的子孫。當島上有了“星期五”的父親和那個西班牙人后,他為自己“像個國王”、“我的百姓完全服從我”而滿心高興。即使回到英國后,他又去“視察”他的“領地”,把島上的土地分租給新去的居民。魯濱遜身上的兩重性,充分體現了作者自身的時代與階級的局限性。 《辛格爾頓船長》 《摩爾·弗蘭德斯》 《大疫年記事》《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 名言:用另一種囚禁生活來描繪某一種囚禁生活,用虛構的故事來陳述真事,兩者都可取。 ——丹尼爾·笛福做父母的對子女的早年交易決不是一種無效勞動。雖然在某些年月時,好像被教育者處于沉睡狀態(tài),沒有見到效應;但是,到后來終有一天,會看見大有好處的。 ---丹尼爾·笛福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魯濱遜漂流記1719年笛福根據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一部分經歷和自己構思,完成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中文翻譯為《魯濱遜漂流記》。小說講述一個在海難中逃生的水手在一個荒島上通過自己的智慧與勇氣,戰(zhàn)勝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終于獲救回到英國的故事。小說大受歡迎,一年之內竟然出了四版,至今仍在被世界各地的人閱讀。笛福的其他主要小說作品有1720年完成的《辛格爾頓船長》和1722年的《摩爾·弗蘭德斯》。笛福還寫了大量小冊子與新聞報道,1722年法國馬賽發(fā)生瘟疫,笛福出版以1665年倫敦大瘟疫為內容的《大疫年紀事》,迎合了當時市民的關注,頗受歡迎。 1.課文簡說?!遏敒I孫漂流記》是一部長篇小說,本課內容由梗概和精彩片段組成?!遏敒I孫漂流記》敘述十七世紀有個叫魯濱孫的英國人,在航海中遇險,孤身一人流落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為了戰(zhàn)勝死亡,他依靠破船上剩下的一點生產和生活資料,同大自然展開了頑強的斗爭。每做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大的困難,但他經得起失敗的考驗,憑著艱苦的勞動,成功地在荒島上建起了房舍,開墾了農田,營造了羊圈,使荒島面貌有了改變,他的生活也有了改變。經過二十八年多的孤苦生活,他終于脫險,返回故鄉(xiāng)。梗概按魯濱孫歷險的時間順序記敘,寫了“遇險島上”“建房定居”“養(yǎng)牧種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國”,突出了魯濱孫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表現了他不畏艱險、機智堅強、聰明能干的特點。精彩片斷寫的是魯濱孫初到島上的生活狀態(tài)和面對現實的思考。片段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寫魯濱孫在島上的憂郁而寂寞的生活:初到島上,魯濱孫由于缺乏紙筆,就用刀子刻在柱子上記錄時間;從船上雖得到了不少東西,但缺少的東西還不少;工具的缺乏使他建木柵欄圍墻的工作非常吃力;每天要為自己尋找食物。后半部分,是魯濱孫對自己目前的情形和環(huán)境的理性思考:他把自己的幸與不幸、好處和壞處公正地排列出來,找到了值得感謝的東西,對自己的處境稍稍有了好感,然后開始知足安命,一心一意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魯濱孫在嚴酷環(huán)境中心里的斗爭,是這個片段的重點,這也是他身處絕境能知足安命、勇敢地生活下去的力量所在。選編本文的目的,一是通過閱讀課文,使學生了解外國名著的內容,了解人物遇到的困難及戰(zhàn)勝困難的辦法,關注人物的命運,體會人物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二是激發(fā)學生讀整本書的興趣。教學重點是了解名著大意,體會人物的人生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欲望。2.詞句解析。(1)對句子的理解。①魯濱孫給他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魯濱孫救下野人的時間正好是星期五,所以他給野人取名“星期五”。這個名字,與魯濱孫一貫對時間的重視是有關的。在原著中,有很多關于時間的記錄,他記得是“9月30日”來到海島,上島十一二天后,想到用刀子在大柱子上刻斫痕來記錄年月日……所以給野人用時間取名字,也在情理之中了。②現在我要開始過一種世界上聞所未聞的憂郁而寂寞的生活了。這句話正是魯濱孫孤島生活的寫照。他所要過的生活是從未聽說過的,他的心情是憂郁和寂寞的。一人置身于孤島,可以說,魯濱孫面對的困難除了吃穿住的窘迫,還有孤寂和絕望。如何戰(zhàn)勝心靈上憂郁和失望,是他能否在島上活下去的關鍵。③我并不想它替我銜什么東西,也不想它替我做個什么伴,我只想它同我說說話,它卻辦不到。在孤島上有一只狗在身邊,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伴兒。魯濱孫這樣說,是他極度寂寞的表現。人是需要交流的,這種想法太強烈以后,就希望身邊的狗能開口說話。這也反映出魯濱孫的孤寂和無奈。難怪后來魯濱孫遇見“星期五”時,有這樣的描寫:“但是,此刻那頭一個被擊昏的人蘇醒過來了,我就指著他,讓被救的野人看。這個人馬上對我說了一串我聽不懂的話,我感到說不出的親切,因為這是我來到荒島上二十五年以來頭一回聽見人說話的聲音?!雹芸偲饋碚f,事實證明,我當前的不幸處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這樣的處境中,也有一些消極的東西或積極的東西值得感謝。這段話要結合前文魯濱孫把流落荒島的“幸”和“不幸”排列出來來理解:孤身一人,流落荒島,艱險重重,是大不幸,是消極的東西,可是,比起葬身大海的伙伴,還是幸運的,畢竟還活著,活著就有希望,所以應該心存感激。這句話是魯濱孫“知足安命”思想的集中體現。⑤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從我最不幸的處境中取得一個經驗教訓,這教訓就是:在最不幸的處境之中,我們也可以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從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這句話是魯濱孫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的集中體現。他之所以能孤身荒島28年,跟他這種生活態(tài)度有密切的關系。他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對現實,從絕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從而得到內心的安慰,獲得堅持下去的勇氣和信心。這種生存的勇氣和經驗,對于處在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示。(2)對詞語的理解畜養(yǎng):飼養(yǎng)動物。圈養(yǎng):放在圈里飼養(yǎng)。本文指魯濱孫把山羊放在圈里飼養(yǎng)。教化:用倫理道德等約束和引導人,使人受到教育和感化。本文指魯濱孫教“星期五”說英語和學習文明人的生活習慣等,試圖把“星期五”從野人變成文明人。知足安命:對已得到的感到滿足,安于命運對自己的安排。聊以自慰:姑且用來安慰自己。二、教學目標1.閱讀作品梗概,瀏覽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2.關注人物命運,體會魯濱孫不怕困難、頑強生存、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3.激發(fā)學生閱讀原著的愿望。 三、教學建議1.本文是略讀課文,篇幅較長。教學過程要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先讓學生閱讀梗概,整體把握梗概內容,簡單講述一些梗概中魯濱孫戰(zhàn)勝種種困難的經歷。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瀏覽精彩片段,交流精彩片段的精彩之處,以及自己對魯濱孫的評價或讀后的感受。2.教學本課,要使學生感悟魯濱孫面對厄運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并從他在荒島上的非凡經歷中悟出學會生存的道理。要達到這一目標,關鍵在于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熟悉魯濱孫戰(zhàn)勝各種困難的經歷,尤其是應該讓學生讀精彩片段中的后半部分,體會他內心斗爭中傳遞出來的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3.學完課文,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整部書的興趣。如果有學生讀過這本書,可以請他們講講其中的精彩片斷;如果學生沒有讀過這本書,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梗概猜測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或提出自己的疑問,比如,種出了糧食,他怎樣做成食物?野人野蠻的宴會是什么樣的?教師也可以給學生講述自己讀原著的體會。4.如果有條件,要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摘錄感受深刻的句子,組織召開讀書交流活動。課后提示語的編排就體現了編者的這個意思。學生可以就精彩片斷來交流,可以就內容來交流,可以就摘錄的句子來交流,可以就這部書給人的啟示來交流,可以就寫法來交流,當然也可以就魯濱孫這個人物形象進行評價。 5.“魯濱孫”在有的譯本中翻譯成“魯濱遜”或“魯賓遜”,學生可能會有疑問,教師只需給學生講明這是人名的不同譯法即可。6.本課中有些多音字要提醒學生讀正確,“畜養(yǎng)”的“畜”讀xù,“圈養(yǎng)”的“圈”讀juàn,“處境”的“處”讀chǔ。
3,關于魯濱孫漂流記的簡介
魯濱遜漂流記(英文原名:Robinson Crusoe,又譯作魯賓遜漂流記,直譯作魯賓遜·克魯索)是一本由丹尼爾·笛福59歲時所著的第一部小說,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這本小說被認為是第一本用英文以日記形式寫成的小說,享有英國第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的頭銜。 《魯濱孫漂流記》(《魯賓遜漂流記》)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現實主義回憶錄式冒險自傳體小說,是18世紀英國著名作家笛福受一個蘇格蘭水手海上遇險的經歷啟發(fā)寫成的。笛福在書中塑造了一個勇于面對自然挑戰(zhàn)的新型人物——魯濱孫·克魯索。他不屑守成,傾心開拓,三番五次地拋開小康家庭,出海闖天下。在遭遇海難流落到荒島上以后,他運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修建住所,種植糧食,馴養(yǎng)家畜,制造器具,縫紉衣服,把荒島改造成“世外桃源",并且救了一個野人“星期五”。他在海外冒險多年,經歷千辛萬苦,終于得到了可觀的財富,回到了英國,完成了一個時代的英雄人物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為此,笛福搏得了“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的稱號。本文的姊妹篇是《困》,也是笛福所著?!遏敒I遜漂流記》給笛福帶來了巨大成功并幫他還清了部分債務。此后,他還陸續(xù)寫成了《莫爾·弗蘭德斯》《杰克上?!芳傲硗鈨杀緦戶敒I遜的小說,但債主總是跟著他追債。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中,笛福體弱多病,無人陪伴,債主不斷上門,孩子們也狠心的對他撒手不管。1731年4月26日,丹尼爾·笛福死去,終年71歲。 作者生平 笛福丹尼爾·笛福(Daniel·Defoe 1660—1731),英國作家,小冊子作者。英國荒島文學代表作家,是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 《魯濱孫漂流記》主要為個人通過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戰(zhàn)勝困難。情節(jié)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讀性較強。并表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倡導個人奮斗的社會風氣。其代表作《魯濱孫漂流記》聞名于世,魯濱遜也成為與困難抗爭的典型模范,因此他被視作英國小說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 生于英國倫敦,本姓福。笛福后來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上聽起來如同貴族“de”的前綴,形成笛?!猟efoe這一筆名。笛福的父親詹姆斯·福從事屠宰業(yè),雙親都是長老會教徒,不信仰英國國教,笛福自己也在長老會的學校里接受中等教育,但沒有上過大學。 笛福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個重要的小說家。他一生的經歷與冒險,比起小說中主人公也毫不遜色。他出身小商人家庭,在為不信國教者設立的學院中學習。他沒有遵從父愿當牧師,而是當了內衣經銷商,也經營煙酒和羊毛批發(fā),他因商務到過西班牙、法國、荷蘭、意大利。在商務成功的同時,他對政治也很感興趣。1685年,他參加了試圖將蒙茅茨公爵推上王位的活動。1688年,他加入了威廉三世的軍隊。3年后,他經商破產,數年內六度涉訟。但不久他又東山再起,經營磚瓦生意,并涉足政治。他的小冊子《略談各種計劃》(1698),提出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改革意見,諸如倡導養(yǎng)老金、所得稅、保險和救濟、設立婦女學院等,在小冊子里贊成輝格黨的重商政治。他的政治諷刺詩《土生英國人》(1701)反駁對威廉王是外國人的非議,攻擊英國貴族氏族世系,大獲成功,使他成為政府商業(yè)等事務的非正式顧問。 二十多歲時,笛福已是倫敦一個體面的商人,經營過內衣、煙酒業(yè)等等,到過歐洲大陸。1692年經商破產,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謀生。他給政府當過情報員,設計過開發(fā)事業(yè)。他還從事寫作,早年以寫政論文和諷刺詩著稱,反對封建專制,主張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1698年他發(fā)表了《論開發(fā)》,建議修筑公路,開辦銀行,征收所得稅,舉辦水火保險,設立瘋人院,創(chuàng)辦女學等。笛福不信仰英國國教,這使得他在政治上擁護信仰新教的威廉三世。1702年他在政論文《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中用反語諷刺政府的宗教歧視政策,猛烈抨擊托利黨當局迫害不同教派,由于文筆巧妙,開始未被識破,發(fā)覺后被捕入獄6個月,并受枷刑示眾游行三天。笛福則在獄中針鋒相對寫了詩歌《枷刑頌》,諷刺法律的不公。圍觀的倫敦市民把他奉為英雄。向他投來的不是石塊而是鮮花,并且為他的健康干杯。輝格黨首領羅伯特·哈利非常欣賞笛福的才華,在他干涉下,笛福獲得了釋放。哈利希望笛福辦雜志以爭取民眾對自己的蘇格蘭-英格蘭聯合政策的支持。笛福在哈利支持下于1704年創(chuàng)辦了《法國時事評論》。1708年哈利失勢,笛福繼續(xù)支持其繼任者戈多爾芬直到1713年雜志中斷。 1719年笛福發(fā)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人教版譯為《魯濱孫漂流記》),大受讀者歡迎。接著出版了《魯濱遜漂流續(xù)記》。1720年他又寫了《魯濱遜的沉思集》。魯濱孫漂流記圖書圖片(20張)此后他還相繼發(fā)表了《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費蘭德斯》(1722)、《杰克上?!罚?722)和《羅克薩娜》(1724)等長篇小說以及《彼得大帝》(1723)等傳記。 1719年3月笛福根據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一部分經歷和自己構思,完成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中文翻譯為《魯濱遜漂流記》。小說講述一個在海難中逃生的水手在一個荒島上通過自己智慧與勇氣,戰(zhàn)勝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終于獲救回到英國的故事。小說大受歡迎,一年之內竟然出了四版。至今仍在被世界各地人閱讀。其作品主要為個人通過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戰(zhàn)勝困難。情節(jié)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讀性強。并表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倡導他個人奮斗的社會風氣。笛福的其他主要小說作品有1720年完成的《辛格爾頓船長》和1722年的《摩爾·弗蘭德斯》。笛福還寫了大量小冊子與新聞報道,1722年法國馬賽發(fā)生瘟疫,笛福出版以1665年倫敦大瘟疫為內容的《大疫年紀事》,迎合了當時市民的關注,頗受歡迎。編輯本段翻譯 第一個中國譯本的翻譯者是林紓,選入人教版課文《魯濱孫漂流記》的《精彩片段》部分的為徐霞村翻譯的版本。編輯本段小說梗概(第三人稱自述) 從前,有一個人叫魯濱孫,是個英國人。他喜歡航海和冒險,到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碰到過許多危險,但他一點兒也不畏(wèi)懼,希望走遍天涯海角。 有一次,魯濱孫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風,船上的桅(wéi)桿吹斷了,船也翻了,同伴們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個人被大浪沖到海島邊。這是一個無名的、沒有人居住的荒島,到處是亂石野草。他又冷又餓.流落到這種地方,怎樣活下去呢?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海面上也平靜下來。等到潮水退了,魯濱孫看到那翻了的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離岸并不遠。他就找了一些木頭做成木筏,劃到船邊。在船艙里,魯濱孫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東西,陸陸續(xù)續(xù)的搬到岸上,還帶回沒有淹死的一條狗、兩只貓,這使他在凄涼中感到一絲安慰。更有趣的是他在破船里拾到許多錢,但錢在孤島上又有什么用呢? 現在首先需要一個容身的地方,以避日曬雨淋。魯濱孫走遍荒島,在山坡上選擇了一塊有水源、有樹陰、又可以防野獸的地方,用木頭和船帆搭起一座簡陋(lòu)的帳篷。那兒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見過往的船只,以便請求救援。 魯濱孫在島上定居下來,過著寂寞的生活。他沒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破船上搬下來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辦法。 他每天拿著槍,帶著狗到森林里去打獵,或到海邊去捕魚,并且把捕到的山羊畜養(yǎng)起來。后來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搬來的東西里,有一些麥子,他把它們撒到圍墻里,不久長出了嫩芽,后來結出了十幾個穗子。他用這點兒麥種反復種收,到了第四年,終于吃到了自己種的糧食。 十八年過去了。有一天,魯濱孫忽然發(fā)現海邊沙灘上有人的腳印。他恐懼萬分。猜想這一定是附近陸地上的野人留下來的。他擔心這些野人會來吃掉他,于是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楊柳樁子,又將羊群分成幾個地方圈養(yǎng)。他在這種不安的心情下又生活了兩年。后來,魯濱孫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跡和滿地的人骨,這使他聯想到他們野蠻的宴會。魯濱孫在恐懼之中開始考慮怎樣對付這可能出現的野人。他在荒島上生活了二十六年之后,終于看到三十多個野人乘著小木船上岸了。他們拖出兩個倒霉的同伴,殺了其中一個人,另一個則掙扎著逃跑。他逃的方向正是魯濱孫住所的方向。魯濱孫決心救下這個逃跑的野人,于是他開槍打死了追趕的兩個野人。魯濱孫給他救下的野人取名尾“星期五”。他開始教導“星期五”?!靶瞧谖濉焙芸斐蔀樗暮脦褪郑u漸學會了說話。他們愉快地生活在島上,擴大了糧食種植面積,又增加了幾個羊圈,曬了更多的葡萄干。他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國、回到文明社會去。 有一天清晨,魯濱孫被“星期五”喊醒,原來有一艘英國船只在附近停泊著。他發(fā)現這艘船上發(fā)生了嘩變,水手們綁架了船長。魯濱孫和“星期五”救出了船長,船長愉快地答應帶他們回英國去。魯濱孫乘這艘船在海上航行半年后,終于回到了英國。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蘇格蘭水手在海上與船長發(fā)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南美洲大西洋中,離智利400英里之遙的安·菲南德島上達4年4月之久,四年后他被伍茲·羅杰斯船長所救,當他被救回英國時已成了一個野人。英國著名作家笛福以塞爾柯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自己多年來的海上經歷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進行文學加工,使“魯濱遜”成了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形象。他表現了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塞爾柯克在荒島上并沒有作出什么值得頌揚的英雄事跡,他和魯濱遜都被說成有捕山羊和以羊皮為衣的經歷,也都被貓騷擾過;他們也都馴養(yǎng)過山羊和同貓作伴,還都抽時間向上帝祈禱過。但魯濱遜在其他方面并未借助賽爾科克的經歷。本書成書于1719年左右,在作者年齡快60時創(chuàng)作了這部妙趣橫生、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傳記體小說,為自己博得了“英國小說和報紙之父”的美譽。 亞力山大·賽爾柯克的經歷給了笛福的靈感 這是一部流傳很廣大,影響很大的文學名著,主人公魯濱遜十分樂觀,充滿了斗志,體現了自我奮斗的精神,他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及成果也體現了人類智慧的無窮魅力。如果一個人遭遇困境,而無人解救就必須學會樂觀地去改變現狀,而這需要像魯濱遜那樣有驚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這是我們閱讀完小說《魯濱遜漂流記》所能體會到的。 星期五 星期五是被族人當成祭祀品帶回到原來的部落。隨著這段朝夕相處的日子,魯濱遜因這個土著而改變了自己。也由于他們之間的友誼他才得以存活下去,并回到了家鄉(xiāng)。星期五是一個樸素的人,忠誠的朋友,智慧的勇者。他知恩圖報,忠誠有責任心,適應能力強,他和魯濱遜合作著施展不同的技能在島上度過了多年。星期五的到來讓魯濱遜圓了總督夢,自己則做了魯濱遜的奴仆。事實上,如果沒有星期五的幫助魯濱遜根本就不可能離開荒島,再回到英國的主流社會編輯本段精彩語段 1.我完全不顧父愿,甚至違抗父命,也全然不聽母親的懇求和朋友們的勸阻。我的這種天性,似乎注定了我未來不幸的命運。 2.我這個不孝之子,背棄父母,不盡天職,老天就這么快懲罰我了,真是天公地道。 3.唉!人在恐懼中所作出的決定是多么荒唐可笑啊!凡是理智提供他們保護自己的種種辦法,一旦恐懼心占了上風,他們就不知道如何使用這些辦法了。 4.尤其是,在這種不幸的境遇中,上帝指引我認識他,乞求他的祝福,這給了我莫大的安慰。這種幸福足以補償我曾經遭受的和可能遭受的全部不幸還有余。 5.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若不是預先計算一下需要多少代價,若不是預先對自己的力量做一個正確的估計,那真是太愚蠢了。 6.我經常懷著感激之心坐下來吃飯,敬佩上帝的好生之德,因為他竟在荒野中賜以我豐富的美食。我已經懂得去注意我的處境中的光明的一面,少去注意它的黑暗的一面;多去想到我所享受的,少去想到我所缺乏的。這種態(tài)度有時使我心里感到一種衷心的安慰,簡直無法用言語表白。……我覺得,我們對于所需要的東西感到不滿足,都是由于人們對于已經得到的東西缺乏感激之心。 7.……可見,我們一般人,非要親眼看見更惡劣的環(huán)境,就無法理解原有環(huán)境的好處;非要落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就不懂得珍視自己原來享受到的東西。 8.我在海上漂流了這么多天,實在夠了,正好安安靜靜地休息幾天,把過去的危險回味一下。 9.一個人時時期待著禍事,比遭遇到禍事還要苦些,尤其是當一個人無法擺脫這種期待,這種擔驚受怕的心情的時候。 10.在人類的感情里,經常存在著一種隱秘的原動力,這種原動力一旦被某種看得見的目標吸引,或是被某種雖然看不見,卻想象得出來的目標所吸引,就會以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推動著我們的靈魂向那目標撲過去,如果達不到目標,就會叫我們痛苦得受不了。 11.一般人往往有一種通病,就是對于上帝和大自然替他們安排的生活環(huán)境經常不滿。照我看來,他們的種種苦難,至少有一半是這種通病造成的。 12.造物主在統(tǒng)治人類的時候,把人類的認識和知識局限于狹隘的范圍,實在是無上的好事。 13.當我們遇到壞事時,我們應當考慮到其中包含的好事。 14.一個人只是呆呆地坐著,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東西,是沒有用的。這是個絕對真理。 15.在最不幸的困境中。我們也可以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把好處和壞處對照一下。 16.我心里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我曾經后悔過出海,后來又定下出海的決心,這種害怕十倍于對喪命的恐懼。 17.世界上一切好東西對于我們,除了拿來使用之外,沒有別的好處。 18.一個人在明白事理以后,就會覺得,被上帝從罪惡中救出來,比被上帝從患難中救出來,幸福更大。 19.事情總是這樣的,對危險的恐懼,比起親眼所見的危險本身來,往往要嚇人萬分。 20.我現在開始覺得,我如今的生活,雖然是簡陋不堪,而與以前的那種邪惡可鄙的生活相比,卻已不知道強多少倍,我現在不以過去之憂為憂,也不以過去之樂而樂了。 21.我已學會多看看自己生活中的光明面,少看看生活中的黑暗面;多想想自己所得到的享受,少想想所缺乏的東西。這種態(tài)度使我內心感到由衷安慰。 一、對句子的理解 1.給他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 魯濱遜救下野人的時間正好是星期五,所以他給野人取名“星期五”。這個名字,與魯濱遜一貫對時間的重視是有關的。在原著中,有很多關于時間的記錄,他記得是“9月30日”來到海島,上島十一二天后,想到用刀子在大柱子上刻斫痕來記錄年月日……所以給野人用時間取名字,也在情理之中了。 2.現在我要開始過一種世界上聞所未聞的憂郁而寂寞的生活了。 這句話正是魯濱遜孤島生活的寫照。他所要過的生活是從未聽說過的,他的心情是憂郁和寂寞的。一人置身于孤島,可以說,魯濱遜面對的困難除了吃穿住的窘迫,還有孤寂和絕望。如何戰(zhàn)勝心靈上憂郁和失望,是他能否在島上活下去的關鍵。 3.我并不想它替我銜什么東西,也不想它替我做個什么伴,我只想它同我說說話,它卻辦不到。 在孤島上有一只狗在身邊,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伴兒。魯濱遜這樣說,是他極度寂寞的表現。人是需要交流的,這種想法太強烈以后,就希望身邊的狗能開口說話。這也反映出魯濱遜的孤寂和無奈。難怪后來魯濱遜遇見“星期五”時,有這樣的描寫:“但是,此刻那頭一個被擊昏的人蘇醒過來了,我就指著他,讓被救的野人看。這個人馬上對我說了一串我聽不懂的話,我感到說不出的親切,因為這是我來到荒島上二十五年以來頭一回聽見人說話的聲音?!? 4.總起來說,事實證明,我當前的不幸處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墒牵词乖谶@樣的處境中,也有一些消極的東西或積極的東西值得感謝。 這段話要結合前文魯濱遜把流落荒島的“幸”和“不幸”排列出來來理解:孤身一人,流落荒島,艱險重重,是大不幸,是消極的東西,可是,比起葬身大海的伙伴,還是幸運的,畢竟還活著,活著就有希望,所以應該心存感激。這句話是魯濱遜“知足安命”思想的集中體現。 5.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從我最不幸的處境中取得一個經驗教訓,這教訓就是:在最不幸的處境之中,我們也可以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從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這句話是魯濱遜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的集中體現。他之所以能孤身荒島28年,跟他這種生活態(tài)度有密切的關系。他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對現實,從絕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從而得到內心的安慰,獲得堅持下去的勇氣和信心。這種生存的勇氣和經驗,對于處在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二、對詞語的理解 畜養(yǎng):飼養(yǎng)動物。 圈養(yǎng):放在圈里飼養(yǎng)。本文指魯濱孫把山羊放在圈里飼養(yǎng)。 教化:用倫理道德等約束和引導人,使人受到教育和感化。本文指魯濱遜教“星期五”說英語和學習文明人的生活習慣等,試圖把“星期五”從野人變成文明人。 知足安命:對已得到的感到滿足,安于命運對自己的安排。 聊以自慰:姑且用來安慰自己。 三、魯濱遜共救了多少人 答:星期五、星期五的父親、西班牙人、船長。 四、魯濱遜在小島第一次和誰說話 答:鸚鵡 五、魯濱遜在孤島生活了多久 答:二十八年兩個月19天編輯本段精彩讀后感賞析如果我是他——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英國小說家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描述了主人公漂流海島,戰(zhàn)勝困難,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傳奇故事,小說寫得真實自然,富有傳奇色彩,主人公在孤島上種莊稼,搭木屋,千辛萬苦地生存下來,但想回人間的心切,使他著迷般地只想到如何走出這個鬼地方,結果還是失敗了,最后于1687年回到闊別28年的英國。 翻開書的第一頁:“以此書奉獻給那些時時處處依賴父母,依賴學校的青少年朋友們,”我從扉頁上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便對這本書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反感,任性,嬌氣,依賴性強而動手能力差,這的確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缺點,但我們不甘心承認這些,我們不也希望做得更好嗎?可為什么,周圍的人總要給我們戴上這頂“帽子”呢? 當我鄭重地翻過最后一頁,讀完了這個跌宕起伏的故事時,我想我真的被震撼了,那是一種心靈上的震動,一個個問號不由地縈繞在我的心頭,如果我是魯賓遜。如果我是他,當船在暴風雨中失事的時候,我會像他那樣不向命運低頭繼續(xù)遠航嗎?不,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不會去接受那充滿困難和挫折的生活,因為我沒有那份自信,如果我是他,當獨自一人置身于荒島之上,我會像他那樣不是自暴自棄,而是重燃生的希望嗎?不,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我不可能像他那樣因時順變,積極自救,因為我沒有那種能力,如果我是他,當看到野人用自己的同類開宴會時,我會像他那樣勇敢地站起來,在僅有一個助手的情況下同他們搏斗嗎?不,我寧可躲得遠遠的,祈禱他們永遠不要發(fā)現我,因為我沒有那種膽量,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軟弱,從呱呱墜地到背上書包,父母,學校為我們鋪設了成長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這條平坦的大道上走過了一年又一年,沒有挫折,沒有風浪,而我還整天抱怨這個,抱怨那個,其實我根本沒有咀嚼過生活中的苦澀,我是幸福的,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沒有意識到能吃飽穿暖,背上書包去上學,每天接受家人們的關愛,社會的關注是一種莫大的快樂。 讀完《魯濱遜漂流記》這本精彩的小說后,一個高大的形象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航海家魯濱孫。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實現了自己航海的夢想?!? 第二篇。 這個假期我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獲益匪淺。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個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風浪,翻了船,除他之外無一人生還。他流落到了孤島上。憑著他驚人的毅力與勇氣,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島,這個人就是倒霉而又幸運的魯濱遜·克羅索。 在荒蕪人煙的孤島生活了28年??!多么驚人的一個數字!可見魯濱遜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島的他是絕望的,他說:"我整天悲痛著我這凄涼的環(huán)境,沒有食物,沒有房屋,沒有衣服,沒有武器,沒有出路,沒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獸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獨特的個性體現了出來,對生活充滿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設計的悲觀中,開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種了小麥、稻子...... 魯濱遜還是堅毅的人。他曾經這樣說道:"我的脾氣是要決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決不放手的","我要盡全力而為,只要我還能劃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還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沒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經驗,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勞力,費好長的時間。連做一塊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做的許多事情都是白費力氣,沒有成功,但他從來不灰心失望,總是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又重新開始。辛勤的勞動換來了令人欣慰的回報,他最后變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種植園,有牧場,有兩處較"豪華"的住所...... 這些沒有一件不是費了很多力氣、克服了許多困難才得來得的。 讀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島,能活幾天?一天?兩天?我又能干些什么?會劈柴?會打獵做飯?我連洗自己衣服還笨手笨腳的呢!再說了,沒有一個人講話,多孤單呀!我準會憋死的!可見魯濱遜是多么樂觀向上!我覺得人應該學習他這種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堅強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也要爭取,決不能放棄!我們要像魯濱遜那樣有志氣、有毅力、愛勞動,憑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