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鄖縣國營酒廠,十堰市鄖縣有多少個鎮(zhèn)有那些鎮(zhèn)

1,十堰市鄖縣有多少個鎮(zhèn)有那些鎮(zhèn)

截止2019年,鄖陽區(qū)(原名勛縣)轄16個鎮(zhèn),3個鄉(xiāng),1個林場和1個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分別為:城關(guān)鎮(zhèn)、柳陂鎮(zhèn)、茶店鎮(zhèn)、譚家灣鎮(zhèn)、青山鎮(zhèn)、鮑峽鎮(zhèn)、楊溪鋪鎮(zhèn)、安陽鎮(zhèn)、青曲鎮(zhèn)、白桑關(guān)鎮(zhèn)、胡家營鎮(zhèn)、南化塘鎮(zhèn)、譚山鎮(zhèn)、梅鋪鎮(zhèn)、劉洞鎮(zhèn)、白浪鎮(zhèn)、五峰鄉(xiāng)、大柳鄉(xiāng)、葉大鄉(xiāng)、紅巖背國營林場、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擴展資料:地理位置鄖陽區(qū)版土面積3863平方公里,縱跨北緯32°25′至33°16′,橫貫東徑110°07′至111°16′。南北寬92公里,東西長108公里,兩頭寬,中間窄,最窄處僅6公里。區(qū)人民政府所在地——鄖陽區(qū)城關(guān)鎮(zhèn)(古為鄖陽府城),位于漢江北岸,距省會武漢市535公里,距十堰市僅27公里。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qū)分縣名單,鄖陽區(qū)為湘鄂西片區(qū)。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鄖陽

十堰市鄖縣有多少個鎮(zhèn)有那些鎮(zhèn)

2,陜西漢中鄖縣有什么特產(chǎn)

鄖縣地處湖北省西北部,與豫陜兩省交界。大巴山余脈逶迤之南,秦嶺山東延屏障其北,史有"鄂之屏障,豫之門戶,陜之咽喉,蜀之外局"之稱。鄖縣轄18個鄉(xiāng)鎮(zhèn),2個國營農(nóng)林場,338個行政村,總?cè)丝?3萬。鄖縣的主要特產(chǎn)有:鄖陽綠松石綠松石是世界上珍貴的寶石之一,因其色碧綠而形似松石而得名。古稱碧珍,元代叫“襄陽甸子”或“荊州石”,清代始稱“綠松石”,并作為皇宮貢品,僅北京故宮博物院就保存有綠松石文達萬件之多。外國稱它為土耳其綠。以其顏色在天然石類中稀有而稱為寶石或半寶石。它質(zhì)地細膩,光澤柔美,醒目而明朗,是我國有名的高級特產(chǎn)玉石。大柳苞谷糝玉米酒鄖陽大柳位于鄂西北邊陲,鄂陜交界,溝壑縱橫,滿目青山相連,230省道穿腹而過。75分鐘可到達車城十堰。大柳地處秦巴余脈,地形以丘陵為主,呈環(huán)狀分布,年均氣候濕潤,降雨充沛,日照時間短,平均海拔850米,日平均氣溫9---12度,最高為(七月)30度,最低為(1月)-10度,年均溫差40度,年均降水量為750mm,無霜期為210天。“鄖陽大柳”苞谷糝選用生長期140天以上(普通為90天)、畝產(chǎn)500斤左右的優(yōu)質(zhì)食用玉米,自然干燥后,采用先進生產(chǎn)工藝加工而成,保持了玉米的原始風味,具有生長周期長,味美、香甜、清淡等特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氨基酸、維生素、玉米油、谷固醇、卵磷脂等人體有益成份?!班y陽大柳”是苞谷糝專業(yè)化生產(chǎn)企業(yè),年產(chǎn)量5000噸,主要產(chǎn)品有糝、 苞谷米、五谷糧、苞谷花、淀粉、小窖酒等玉米系列食品。譚山米黃玉鄖縣譚山鎮(zhèn)素稱“中國米黃玉之鄉(xiāng)”,境內(nèi)“米黃玉”大理石資源豐富,現(xiàn)已開發(fā)的手球、龍鳳玉枕、玉杯、鎖套、工藝雕刻、家私等二十余個系列品種,已銷往美國、法國、新加坡、泰國、港澳臺及國內(nèi)知名石藝商場,產(chǎn)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具有較高的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參考資料:http://baike.so.com/doc/6262568-6475989.html#6262568-6475989-10

陜西漢中鄖縣有什么特產(chǎn)

3,鄖縣由哪幾個鎮(zhèn)組成

鄖縣地處鄂豫陜?nèi)∵呇?,漢江上游下段,秦嶺巴山東延余脈褶皺緩坡地帶,史稱“五丁於蜀道,武陵之桃源”。鄖縣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上游。東北鄰河南省淅川縣,北鄰陜西省商南縣,西南鄰陜西省白河縣。面積3863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cè)丝?88639人。 縣人民政府駐城關(guān)鎮(zhèn)。郵編:442500。代碼:420321。區(qū)號:0719。 處鄂西北山地。北部屬秦嶺余脈,南部屬武當山,海拔多在800米以上;中部漢江谷地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區(qū)。鄖縣地處“要塞”,境內(nèi)高山與盆地兼有,溝壑與崗地交錯,山野遼闊,地勢險要,版土面積3863平方公里,縱跨北緯32°25′至33°16′,橫貫東徑110°07′至111°16′。南北寬92公里,東西長108公里,兩頭寬,中間窄,最窄處僅6公里,形若金魚。東北部與河南省淅川縣相依,西南部與竹山縣毗連,西部與陜西省白河縣交界,西北部與鄖西縣相交,北部與陜西省商南縣相接,南部與十堰市相依,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鄖縣城關(guān)鎮(zhèn)(古為鄖陽府城),位于漢江北岸,距省會武漢市535公里,距十堰市僅27公里。鄖縣的山場、耕地、水域、道路和村莊分別占國土面積的81.2%、10.3%、4%、4.4%,大體構(gòu)成“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格局。行政區(qū)劃[編輯本段]截至2005年12月31日,鄖縣轄15個鎮(zhèn)、3個鄉(xiāng)。共有10個居委會、348個村委會。 城關(guān)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石橋巷,人口103500人,面積178.8平方千米。轄8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北門、廣場、中嶺、興鄖、體育場、鄖陽、開恥嶺、菜園、武陽嶺、菜園、牧場溝、紅橋、金崗、觀溝、馬場關(guān)、洞旦河、堰河、桃花溝、黃士梁、響軍河、后廟、翻山堰、紅和、桑樹埡。 楊溪鋪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趙家坡,人口35875人,面積248.8平方千米。轄22個村委會:財神廟、楊溪鋪、關(guān)門山、清涼寺、下家河、伏山、羅溝、鐘山、劉灣、云彩山、鮑溝、田龍、烽火、雷家、陳家梁、香爐山、五道嶺、圩坪寺、鄭河、龍泉、黃畈、青白、農(nóng)業(yè)隊。 安陽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呂家,人口32688人,面積205平方千米。轄23個村委會:居峪、槐樹、前灣、余咀、鐘家河、標湖、小細峪、西堰、老虎道、大峪、橫山、安陽口、青龍、龍門塘、小河、李營、陳營、寨溝、二龍山、冷水廟、大柏樹、王莊、羅河。 青曲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曲遠河,人口23631人,面積165平方千米。轄18個村委會:曲遠河、安溝、彌陀寺、韓家溝、洪門鋪、周家洼、西溝、魏家鋪、油坊溝、巷子口、王家山、魏家溝、楊家溝、店子河、鄭家河、周家洼、尖疙瘩、老灣。 白桑關(guān)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白桑關(guān),人口34912人,面積210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白桑關(guān)、禿峪光、石門攔、麻花鋪、戰(zhàn)馬溝、龍頭、白竹溝、猴猿溝、柏營、陶溝河、白灣、陽坡、楊家河、盧子溝、麻峪、高廟、龍譚溝、李家河、孟家河、鄭家堰、梅子營、中溝、東良河、莊房。 譚山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羊皮灘,人口29740人,面積120平方千米。轄18個村委會:高楊、徐家、東岳、腰莊、西王、烏峪、嚴嶺、塘城、八龍廟、魚塘河、金家、后河、柴灣、甲坑、攔門、羅臺、柳泉、新合。 梅鋪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梅家鋪,人口25200人,面積109平方千米。轄17個村委會:梅鋪、全灣、時家溝、高溝、圩坪、王河、曹西溝、孫家洼、西溝口、大坪、財神廟、李家溝、盤道、董家臺、李家溝、楊營、草廟嶺。 劉洞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劉家灣,人口16380人,面積85.6平方千米。轄15個村委會:劉洞、毛坪、駱莊、楊河、黃溝、鵓鴿、江峪、白馬、孔溝、姚溝、五泉、楊臺、程營、廟坪、李家。 白浪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程家臺,人口11000人,面積60.6平方千米。轄10個村委會:丹江、白浪、郭溝、洋溪溝、袁家溝、會溝、寺溝、東溝、楊溝、葉莊。 南化塘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南化塘,人口57000人,面積417平方千米。轄29個村委會:南化、關(guān)帝、化山、鹽池、杜家河、鄭家、青巖、玉泉山、大桑樹、西河、羅堰、碼頭、寺泉、樓房溝、長新、玉泉觀、大坪、江灣、東溪、謝家溝、李莊、磊石河、馬縱嶺、三道梁、長富溝、黃柿坪、周莊、觀溝、油桐場。 柳陂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易家埡子,人口54540人,面積250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0個村委會:商業(yè)街、易家埡、大橋、山跟前、興盛、朱家灣、挖斷崗、白鶴鋪、王家學、馬蹄溝、朋儒、舒家溝、青龍山、劉家橋、亮子灣、高嶺、軒家溝、黃坪、金礦、吳家溝、周家灣、彭家崗、肖家灣、梯子溝、腰嶺、遼瓦、史家 、馬鞍、韓家洲、崩灘、黎家店。 茶店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茶鎮(zhèn),人口25257人,面積99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0個村委會:茶鎮(zhèn)、長嶺溝、蔡家?guī)X、二道坡、長坪、王家灣、花廟溝、曾家溝、大嶺山、鷹臥溝、茶店。 鮑峽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鮑家店,人口31218人,面積388平方千米。轄25個村委會:鮑家店、鮮魚寺、遼坡、姚家、花園、郭家店、大廟、大堰溝、黎家溝、分水嶺、東溝、何田、水西、余家、樺櫟崗、洄水、趙灣、軍家坪、雞公河、高橋、楓池、大墩子、孤山、陳灣、蒼浪。 胡家營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將軍河,人口22165人,面積210平方千米。轄18個村委會:將軍、麒麟、白塔、兩河、陳莊、富家、土地、交元、洞溝、大橋南溝、洄水、凍青、店子、胡家營、漆溝、木瓜、上紅、沙溝。 青山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青樹溝,人口23631人,面積131.5平方千米。轄15個村委會:青樹溝、龔家院、白果樹、柏臘樹、彭家窩、秦家溝、蓼池、錢家河、九里崗、白石坪、萬家坪、琵琶灘、周家河、水泉溝、元嶺山。 五峰鄉(xiāng) 鄉(xiāng)政府駐南北峰,人口34000人,面積237平方千米。轄22個村委會:南北峰、紅椿溝、西峰、東峰、肖家河、黑灘埡、花瓶溝、雙廟、石門、安城溝、彭家灣、尚家河、鮑家河、大石溝、下三岔、蒿坪、曹家灣、小石溝、上塔、張家樓、黑家灣、大樹埡。 大柳鄉(xiāng) 鄉(xiāng)政府駐楊家村,人口13639人,面積362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楊家、十字、左溪寺、黃龍廟、扛子溝、雙坪、白泉、大柳樹、松樹灣、余糧、華家河、金塘。 葉大鄉(xiāng) 鄉(xiāng)政府駐白家坪,人口17660人,面積334.7平方千米。轄17個村委會:花蛇、皮古、閔家、龍壇、門樓、鐵鎖、毛河、麻池、新潮、楊柳虎眼、葉灘、太山、茶場、王良、蘭家、月亮、舒家。 其他 人口21340人,面積45平方千米。轄6個村委會。 紅巖背 駐彭家莊,人口10380人,面積43平方千米。轄2個村委會:東溝、余河。 原種場 駐譚家灣,人口10960人,面積2平方千米。轄4個村委會:十方院、潭家灣、核桃埡、西茶亭。歷史沿革[編輯本段]鄖縣歷史悠久,古稱麇子國,商代屬庸國,春秋時屬絞國,戰(zhàn)國時屬楚地。秦屬漢中郡長利縣。西漢置錫縣。東漢屬益州漢中郡錫縣,三國時屬魏興郡之錫縣。晉太康五年(公元284年)置鄖鄉(xiāng)縣,屬荊州魏興郡,以治所附近鄖關(guān)得名,又傳因位鄖山之南得名。先后屬梁州西城郡、豫州淅陽郡。唐朝屬山南東道均州武當郡鄖鄉(xiāng)縣,五代時屬均州,宋屬京西南路均州武當郡鄖鄉(xiāng)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稱鄖縣,屬襄陽府均州。明成化12年(公元1475年)后屬湖廣布政使司鄖陽府。清屬安襄鄖荊道鄖陽府鄖縣。 1914年屬襄陽道。其后屬第十一、第八行政督察區(qū)。全縣劃九個區(qū)。 1948年(?,1947年?)12月31日鄖縣解放,城關(guān)建制為鄖陽市,時屬陜南行政公署第四專署。1949年劃歸湖北省建制,隸屬鄖陽專署。1950年屬湖北省鄖陽專區(qū),1952年屬襄陽專區(qū),1965年后屬鄖陽專、地區(qū),1994年屬十堰市。 2000年,鄖縣轄15個鎮(zhèn)、11個鄉(xiāng)。 根據(jù)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總?cè)丝?84315人,其中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人): 城關(guān)鎮(zhèn) 75147 安陽鎮(zhèn) 34096 楊溪鎮(zhèn) 22090 青曲鎮(zhèn) 24576 白桑鎮(zhèn) 12833 南化鎮(zhèn) 32575 白浪鎮(zhèn) 11510 劉洞鎮(zhèn) 17897 譚山鎮(zhèn) 29488 梅鋪鎮(zhèn) 27607 青山鎮(zhèn) 18359 茶店鎮(zhèn) 24764 柳陂鎮(zhèn) 36063 鮑峽鎮(zhèn) 21723 胡家營鎮(zhèn) 23595 桂花鄉(xiāng) 12246 大堰鄉(xiāng) 16469 大柳鄉(xiāng) 14195 高廟鄉(xiāng) 19021 黃柿鄉(xiāng) 20580 遼瓦鄉(xiāng) 16329 安城鄉(xiāng) 19796 五峰鄉(xiāng) 14413 東河鄉(xiāng) 9247 葉大鄉(xiāng) 8093 葉灘鄉(xiāng) 9414 原種場虛擬鄉(xiāng) 11081 紅巖背林場虛擬鄉(xiāng) 1108 www.xzqh.org 2004年底,鄖縣轄15個鎮(zhèn)、3個鄉(xiāng),10個居委會、328個村委會:城關(guān)、安陽、楊溪鋪、青曲、白桑關(guān)、梅鋪、潭山、南化塘、劉洞、茶店、青山、鮑峽、胡家營、白浪、柳陂15個鎮(zhèn),大柳、五峰、葉大3個鄉(xiāng)。 城關(guān)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石橋巷,人口103500人,面積178.8平方千米。轄8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北門、廣場、中嶺、興鄖、體育場、鄖陽、開恥嶺、菜園、武陽嶺、菜園、牧場溝、紅橋、金崗、觀溝、馬場關(guān)、洞旦河、堰河、桃花溝、黃士梁、響軍河、后廟、翻山堰、紅和、桑樹埡。 楊溪鋪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趙家坡,人口35875人,面積248.8平方千米。轄22個村委會:財神廟、楊溪鋪、關(guān)門山、清涼寺、下家河、伏山、羅溝、鐘山、劉灣、云彩山、鮑溝、田龍、烽火、雷家、陳家梁、香爐山、五道嶺、圩坪寺、鄭河、龍泉、黃畈、青白、農(nóng)業(yè)隊。 安陽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呂家,人口32688人,面積205平方千米。轄23個村委會:居峪、槐樹、前灣、余咀、鐘家河、標湖、小細峪、西堰、老虎道、大峪、橫山、安陽口、青龍、龍門塘、小河、李營、陳營、寨溝、二龍山、冷水廟、大柏樹、王莊、羅河。 青曲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曲遠河店,人口23631人,面積165平方千米。轄18個村委會:曲遠河、安溝、彌陀寺、韓家溝、洪門鋪、周家洼、西溝、魏家鋪、油坊溝、巷子口、王家山、魏家溝、楊家溝、店子河、鄭家河、周家洼、尖疙瘩、老灣。 白桑關(guān)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白桑關(guān),人口34912人,面積210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禿峪光、石門攔、麻花鋪、白桑關(guān)、戰(zhàn)馬溝、龍頭、白竹溝、猴猿溝、柏營、陶溝河、白灣、陽坡、楊家河、盧子溝、麻峪、高廟、龍譚溝、李家河、孟家河、鄭家堰、梅子營、中溝、東良河、莊房。 譚山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羊皮灘,人口29740人,面積120平方千米。轄18個村委會:高楊、徐家、東岳、腰莊、西王、烏峪、嚴嶺、塘城、八龍廟、魚塘河、金家、后河、柴灣、甲坑、攔門、羅臺、柳泉、新合。 梅鋪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梅家鋪,人口25200人,面積109平方千米。轄17個村委會:梅鋪、全灣、時家溝、高溝、圩坪、王河、曹西溝、孫家洼、西溝口、大坪、財神廟、李家溝、盤道、董家臺、李家溝、楊營、草廟嶺。 劉洞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劉家灣,人口16380人,面積85.6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劉洞、毛坪、駱莊、楊河、黃溝、鵓鴿、江峪、白馬、孔溝、姚溝、五泉、楊臺、程營、廟坪、李家。 白浪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程家臺,人口11000人,面積60.6平方千米。轄10個村委會:丹江、白浪、郭溝、洋溪溝、袁家溝、會溝、寺溝、東溝、楊溝、葉莊。 南化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南化塘,人口57000人,面積417平方千米。轄30個村委會:南化、關(guān)帝、化山、鹽池、杜家河、鄭家、青巖、玉泉山、大桑樹、西河、羅堰、碼頭、寺泉、樓房溝、長新、玉泉觀、大坪、江灣、東溪、謝家溝、李莊、磊石河、馬縱嶺、三道梁、長富溝、黃柿坪、周莊、觀溝、油桐場。 柳陂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易家埡子,人口54540人,面積250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0個村委會:商業(yè)街、大橋、山跟前、興盛、易家埡、朱家灣、挖斷崗、白鶴鋪、王家學、馬蹄溝、朋儒、舒家溝、青龍山、劉家橋、亮子灣、高嶺、軒家溝、黃坪、金礦、吳家溝、周家灣、彭家崗、肖家灣、梯子溝、腰嶺、遼瓦、史家 、馬鞍、韓家洲、崩灘、黎家店。 茶店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茶鎮(zhèn),人口25257人,面積99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0個村委會:茶鎮(zhèn)、長嶺溝、蔡家?guī)X、二道坡、長坪、王家灣、花廟溝、曾家溝、大嶺山、鷹臥溝、茶店。 鮑峽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鮑家店,人口31218人,面積388平方千米。轄27個村委會:鮮魚寺、遼坡、姚家、花園、郭家店、大廟、大堰溝、黎家溝、分水嶺、鮑家店、東溝、何田、水西、余家、樺櫟崗、洄水、趙灣、軍家坪、雞公河、高橋、楓池、大墩子、孤山、陳灣、蒼浪。 胡家營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將軍河,人口22165人,面積210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麒麟、白塔、兩河、陳莊、富家、土地、交元、洞溝、大橋南溝、將軍、洄水、凍青、店子、胡家營、漆溝、木瓜、上紅、沙溝。 青山鎮(zhèn) 鎮(zhèn)政府駐青樹溝,人口23631人,面積131.5平方千米。轄13個村委會:龔家院、白果樹、柏臘樹、彭家窩、秦家溝、蓼池、錢家河、青樹溝、九里崗、白石坪、萬家坪、琵琶灘、周家河、水泉溝、元嶺山。 五峰鄉(xiāng) 鄉(xiāng)政府駐南北峰,人口34000人,面積237平方千米。轄23個村委會:紅椿溝、西峰、南北峰、東峰、肖家河、黑灘埡、花瓶溝雙廟、石門、安城溝、彭家灣、尚家河、鮑家河、大石溝、下三岔、蒿坪、曹家灣、小石溝、上塔、張家樓、黑家灣、大樹埡。 大柳鄉(xiāng) 鄉(xiāng)政府駐楊家村,人口13639人,面積362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楊家、十字、左溪寺、黃龍廟、扛子溝、雙坪、白泉、大柳樹、松樹灣、余糧、華家河、金塘。 葉大鄉(xiāng) 鄉(xiāng)政府駐白家坪,人口17660人,面積334.7平方千米。轄18個村委會:花蛇、皮古、閔家、龍壇、門樓、鐵鎖、毛河、麻池、新潮、楊柳虎眼、葉灘、太山、茶場、王良、蘭家、月亮、舒家。 紅巖背 駐彭家莊,人口10380人,面積43平方千米。轄2個村委會:東溝、余河。 原種場 駐譚家灣,人口10960人,面積2平方千米。轄4個村委會:十方院、潭家灣、核桃埡、西茶亭。建制沿革:鄖本鄉(xiāng)名,置關(guān)于鄉(xiāng),曰“鄖關(guān)”。鄖縣以漢水“長利”有“鄖關(guān)”而得名。鄖縣在夏時,為豫州之西域。商時,武王伐紂,聯(lián)合庸、盧、濮、蜀、羌、髦、微、彭等方諸國。鄖縣西南境內(nèi)有渚河,古稱“庸水”,屬庸國轄地。西周時期為周的疆域。春秋時,楚子伐麇,至于錫穴(今五峰轄地),故為麇國故地。后楚師滅麇國、絞國,鄖縣境地遂屬于秦。秦統(tǒng)一六國后,隸益州漢中郡。漢因秦制,錫屬益州漢中郡,于鄖縣境地置長利縣。西漢長利有“鄖關(guān)”,與錫并屬漢中郡。東漢建武六年(30年),長利并入錫縣,仍屬漢中郡。三國時,鄖縣屬魏興郡。魏在錫立堵陽縣(今縣西25公里處韓家洲)。晉太康四年(283年)析錫縣復漢長利縣。太康五年(284年),改長利縣為鄖鄉(xiāng)縣,屬魏興郡,縣境內(nèi)魏興郡的鄖鄉(xiāng)縣屬地,隸荊州。南朝,鄖鄉(xiāng)縣屬梁州魏興郡。齊時,分魏興郡,東境屬上庸,郡北境置齊興郡,又分鄖鄉(xiāng)縣置齊興縣,為齊興郡治,領(lǐng)六縣,在縣境為齊興、鄖鄉(xiāng)二縣,屬梁州。梁太清一年(547年),于梁州齊興郡置興州,改齊興郡為南始平郡,后復改為齊興。于是,興州所領(lǐng)在縣境為齊興郡的鄖鄉(xiāng)、齊興二縣。為廣??にI(lǐng)廣福縣。廣福當分齊興置,而鄖鄉(xiāng)為興州及齊興郡治所。又置鄖州,所領(lǐng)郡縣無考。西魏改梁興州為豐州。隋廢廣???,改廣??h為安??h,與鄖鄉(xiāng)縣同屬豫州淅陽郡。唐武德一年(618年),置南豐州,領(lǐng)鄖鄉(xiāng)、安福、堵陽三縣。堵陽當分鄖鄉(xiāng)置(在今鄖縣內(nèi)),又分鄖鄉(xiāng)縣置長利縣(在今鄖西縣境)。武德八年(625年)廢南豐州,以鄖鄉(xiāng)、堵陽、安福屬均州。唐貞觀二年(628年),省堵陽、安福二縣入鄖鄉(xiāng),并省長利入鄖鄉(xiāng),廢均州,以鄖鄉(xiāng)縣屬淅州。唐貞觀二年(628年),省堵陽、安福二縣入鄖鄉(xiāng),并省長利入鄖鄉(xiāng),廢均州,以鄖鄉(xiāng)縣屬淅州。貞觀八年(634年),廢淅州復置均州。鄖鄉(xiāng)縣屬均州。唐天寶一年(742年),改均州為武當郡。唐乾一年(758年)復為均州,隸山南東道。宋時,鄖鄉(xiāng)縣仍屬均州武當郡,隸京西藏自治區(qū)南路。宋末省上津縣入鄖鄉(xiāng)縣。至元十四年(1277年),鄖鄉(xiāng)縣改鄖縣,屬均州。明太祖洪武一年(1368年)復置上津縣。成化十二年(1476年),于鄖陽城置鄖陽府,又分鄖縣南門保置鄖西縣(即唐時長利縣故地)。于是,鄖縣疆域與其他5縣合為鄖陽府治,屬湖廣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廣布政使司為湖北布政使司等,鄖縣屬湖北布政使司,直至清朝滅亡。民國時期,鄖縣先后隸屬湖北省襄陽道鄖陽府、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3年(1934年),改屬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6年(1947年)12月30日,鄖縣城解放,時屬豫陜鄂第四專署(兩鄖專署)。1950年3月,劃歸湖北省建制,隸屬湖北省鄖陽專員公署。1952年12月,鄖陽、襄陽專署合并,鄖縣改屬襄陽專署所轄。1965年6月,國務(wù)院批準恢復鄖陽地區(qū)行政公署建制,鄖縣復歸鄖陽專署。1994年9月29日,國務(wù)院批準鄖陽地區(qū)行政公署與湖北省十堰市合并,實行市縣體制。鄖縣隸屬十堰市所轄。鄖縣地處鄂豫陜?nèi)∵呇?,漢江上游下段,秦嶺巴山東延余脈褶皺緩坡地帶,史稱“五丁於蜀道,武陵之桃源”。鄖縣地處“要塞”,境內(nèi)高山與盆地兼有,溝壑與崗地交錯,山野遼闊,地勢險要,版土面積3863平方公里,縱跨北緯32°25′至33°16′,橫貫東徑110°07′至111°16′。南北寬92公里,東西長108公里,兩頭寬,中間窄,最窄處僅6公里,形若金魚。東北部與河南省淅川縣相依,西南部與竹山縣毗連,西部與陜西省白河縣交界,西北部與鄖西縣相交,北部與陜西省商南縣相接,南部與十堰市相依,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鄖縣城關(guān)鎮(zhèn)(古為鄖陽府城),位于漢江北岸,距省會武漢市535公里,距十堰市僅27公里。鄖縣的山場、耕地、水域、道路和村莊分別占國土面積的81.2%、10.3%、4%、4.4%,大體構(gòu)成“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格局。鄖縣地處鄂西北漢江上游,系秦嶺、大巴山余脈之間。全縣版土面積3863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為579.4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60萬畝,占10.4%;山場面積496.68萬畝,占85.7%;水面面積22.77萬畝,占3.9%。全縣所屬18個鄉(xiāng)鎮(zhèn),1個國營林場,1個國營原種場,521個村民委員會,28個居民委員會,3093個村民小組,總?cè)丝?9.6萬,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47.1萬人。以漢族為主體。鄖本鄉(xiāng)名,置關(guān)于鄉(xiāng),曰“鄖關(guān)”。鄖縣以漢水“長利”有“鄖關(guān)”而得名。鄖縣在夏時,為豫州之西域。商時,武王伐紂,聯(lián)合庸、盧、濮、蜀、羌、髦、微、彭等方諸國。鄖縣西南境內(nèi)有渚河,古稱“庸水”,屬庸國轄地。西周時期為周的疆域。春秋時,楚子伐麇,至于錫穴(今五峰轄地),故為麇國故地。后楚師滅麇國、絞國,鄖縣境地遂屬于秦。秦統(tǒng)一六國后,隸益州漢中郡。漢因秦制,錫屬益州漢中郡,于鄖縣境地置長利縣。西漢長利有“鄖關(guān)”,與錫并屬漢中郡。東漢建武六年(30年),長利并入錫縣,仍屬漢中郡。三國時,鄖縣屬魏興郡。魏在錫立堵陽縣(今縣西25公里處韓家洲)。晉太康四年(283年)析錫縣復漢長利縣。太康五年(284年),改長利縣為鄖鄉(xiāng)縣,屬魏興郡,縣境內(nèi)魏興郡的鄖鄉(xiāng)縣屬地,隸荊州。南朝,鄖鄉(xiāng)縣屬梁州魏興郡。齊時,分魏興郡,東境屬上庸,郡北境置齊興郡,又分鄖鄉(xiāng)縣置齊興縣,為齊興郡治,領(lǐng)六縣,在縣境為齊興、鄖鄉(xiāng)二縣,屬梁州。梁太清一年(547年),于梁州齊興郡置興州,改齊興郡為南始平郡,后復改為齊興。于是,興州所領(lǐng)在縣境為齊興郡的鄖鄉(xiāng)、齊興二縣。為廣福郡所領(lǐng)廣??h。廣福當分齊興置,而鄖鄉(xiāng)為興州及齊興郡治所。又置鄖州,所領(lǐng)郡縣無考。西魏改梁興州為豐州。隋廢廣??ぃ膹V??h為安??h,與鄖鄉(xiāng)縣同屬豫州淅陽郡。唐武德一年(618年),置南豐州,領(lǐng)鄖鄉(xiāng)、安福、堵陽三縣。堵陽當分鄖鄉(xiāng)置(在今鄖縣內(nèi)),又分鄖鄉(xiāng)縣置長利縣(在今鄖西縣境)。武德八年(625年)廢南豐州,以鄖鄉(xiāng)、堵陽、安福屬均州。唐貞觀二年(628年),省堵陽、安福二縣入鄖鄉(xiāng),并省長利入鄖鄉(xiāng),廢均州,以鄖鄉(xiāng)縣屬淅州。唐貞觀二年(628年),省堵陽、安福二縣入鄖鄉(xiāng),并省長利入鄖鄉(xiāng),廢均州,以鄖鄉(xiāng)縣屬淅州。貞觀八年(634年),廢淅州復置均州。鄖鄉(xiāng)縣屬均州。唐天寶一年(742年),改均州為武當郡。唐乾一年(758年)復為均州,隸山南東道。宋時,鄖鄉(xiāng)縣仍屬均州武當郡,隸京西藏自治區(qū)南路。宋末省上津縣入鄖鄉(xiāng)縣。至元十四年(1277年),鄖鄉(xiāng)縣改鄖縣,屬均州。明太祖洪武一年(1368年)復置上津縣。成化十二年(1476年),于鄖陽城置鄖陽府,又分鄖縣南門保置鄖西縣(即唐時長利縣故地)。于是,鄖縣疆域與其他5縣合為鄖陽府治,屬湖廣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廣布政使司為湖北布政使司等,鄖縣屬湖北布政使司,直至清朝滅亡。民國時期,鄖縣先后隸屬湖北省襄陽道鄖陽府、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3年(1934年),改屬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6年(1947年)12月30日,鄖縣城解放,時屬豫陜鄂第四專署(兩鄖專署)。1950年3月,劃歸湖北省建制,隸屬湖北省鄖陽專員公署。1952年12月,鄖陽、襄陽專署合并,鄖縣改屬襄陽專署所轄。1965年6月,國務(wù)院批準恢復鄖陽地區(qū)行政公署建制,鄖縣復歸鄖陽專署。1994年9月29日,國務(wù)院批準鄖陽地區(qū)行政公署與湖北省十堰市合并,實行市縣體制。鄖縣隸屬十堰市所轄。

鄖縣由哪幾個鎮(zhèn)組成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