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雪中飛羽絨服商標是什么
雪中飛羽絨服商標由雪中飛和SNOW FLYING組成。雪中飛羽絨服是波司登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雪中飛以羽絨服為基礎,并最終打造為最具影響力的動感新潮休閑服裝品牌。雪中飛羽絨服是波司登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的產(chǎn)品,雪中飛服飾的每一款產(chǎn)品都出自著名設計師的靈感,將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風格與現(xiàn)代氣息相融合的雪中飛服飾最好地詮釋了優(yōu)雅的男裝系列。商標如下:擴展資料由于新經(jīng)濟的影響,世界范圍內(nèi)掀起了一場深刻的革命,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消費者越來越追求個性化的品牌。中國羽絨服企業(yè)越來越重視增加品牌的文化內(nèi)涵,大部分羽絨服品牌已具有了鮮明獨特的個性,如“波司登”的高貴典雅、“雪中飛”的年輕活潑。市場上羽絨服品牌效應突出,諸多名牌產(chǎn)品備受關注,與此相反,一些小品牌往往很難生存。愛心公益的宗旨就是力求聚合各方愛心力量,以集體行動支持公益事業(yè)。因此,雪中飛通過網(wǎng)絡與受眾積極互動,提供了一條捐獻愛心的綠色通道——《輕裝上陣》Flash線上互動活動。《輕裝上陣》作為本次愛心傳遞的第一座橋梁,只要參與活動,便能為貧困山區(qū)的孩子們捐獻一克羽絨。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雪中飛百度百科-雪中飛羽絨服雪中飛官方網(wǎng)上商城-品牌故事{0}
2,哪個省的人最能喝酒
“四川人喝酒可不是為了放松休息。它經(jīng)常乃是競賽性質(zhì)的,通常會用到白酒,一種強烈的,口感惡心的谷物釀的酒。男人們相互敬酒,一口干掉,而這種飲宴很有發(fā)展為恃強凌弱的傾向,參與者們相互刺激,直到某個人喝出病來?!泵绹骷液蝹ピ凇督恰分械倪@段話,相信中國大部分地區(qū)的男人看后會紛紛表示不平——灌酒幾乎是全中國的特點,并非一省一市的專名,更重要的是,無論哪個“中國最能喝排行榜”,四川人都無法排進前列。不過,中國人豪飲的方式雖讓美國人感到震驚,但大部分中國人日常是不愛喝酒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2010年的報告顯示,中國15歲以上人口年人均消費酒精約 6.7升,與俄羅斯15.1升、捷克13升、法國12.2升的消費量相差甚遠。甚至無法比擬人種、文化相近的韓國(12.3升)和日本(7.2升),連地 處熱帶、無需飲酒御寒的泰國人,也比中國高0.4升。【中國式酒桌文化】幾乎所有民族都有程度不一的勸酒行為,為什么中國的“酒桌文化”會給人留下強烈印象?它實在太精細復雜了。有些以豪飲著稱的游牧人,招待客人時喜歡一醉方休,這是因為他們?nèi)粘I鐣煌^少,來了客人猶如過節(jié);但其禮數(shù)和講究通常很簡單,至多灌下幾碗即可。東亞的日本、韓國,職員們喜歡下班后集體喝酒,但日本人基本保持隨意,韓國人比日本人更講究尊卑,但其禮數(shù)的復雜程度遠不能與中國相比,也不像中國這樣非要把人灌醉不可。自古中國就有勸酒傳統(tǒng),但古人的勸酒、灌酒,與其他民族的勸酒并無特別不同,而今天中國的酒桌文化因為發(fā)展出一套通行全國的規(guī)則,并非古代傳統(tǒng)的簡單繼承。中國各地酒桌文化基本原則相同:下級向上級敬酒,顯示恭敬和服從;上級對下級勸酒,表現(xiàn)親密與庇護;同級間相互斗酒,則展示力量,活躍氣氛;每一級不能亂了步驟。敬酒順序:必須先等位尊者互相敬酒,然后才是位卑者按層級高低,先后向位尊者敬酒;一定要弄清地位排序,先敬地位最高,然后次高,一旦順序出錯,不但易引起不悅和懷疑,而且會弄得位尊者之間彼此尷尬。敬酒姿態(tài):位卑者向位尊者敬酒,必須離席走近位尊者,碰杯時杯口必須低于對方酒杯,無論對方喝多少,都必須雙手舉杯先干為敬。位尊者若離席向位卑者們敬酒,位卑者們須做感動雀躍狀。灌酒規(guī)則:地位最高者當然是酒宴上被灌酒的第一目標,但只能適可而止,位尊者喝到適度,充分領略下屬的忠誠后,接下來通常是欣賞手下面紅耳赤互相灌酒的娛樂時段。斗酒規(guī)則:若是兩個組織參與的酒宴,通常主人會努力把客人們放倒,但位尊者總有人代酒,雙方主帥并非斗酒主力,承擔重任的多半是中層骨干。所以,被放倒的通常是敢為領導豁出去的中層。兩個單位斗酒,最大價值不是把對方擺平,而是各自增進內(nèi)部凝聚力——平時難得在領導面前表現(xiàn)的下屬有了最直接機會,而下屬忠心耿耿的表現(xiàn),則會讓領導非常享受。酒能讓人放松、興奮、自控力降低,容易快速建立互信和親密關系,在人情社會,它幾乎是萬能的情感粘合劑。而在人情因素考慮較少、講究規(guī)則和程序的社會,酒宴就很難成為商務、公務活動中的重要紐帶,酒更多出現(xiàn)在個體之間交流感情的場合。所以,人情社會較濃的東亞國家勸酒文化相對較濃,而日本、韓國、中國的社會尊卑層級分明程度有別,酒桌文化的強度明顯有遞進關系——中國人雖不像韓國人一 樣,年齡稍大幾歲就分出地位高下,但中國整個社會的組織體系都被納入自上而下的15級行政級別,這種層級和秩序遠比韓國更森嚴。另外,中國自1950年代末的社會改造,將中國人的全部社會關系都納入“單位”內(nèi);日、韓的組織只管成員的加薪、升職,而中國的組織還管戶籍、分房、職稱評定、子女入托入學等。個人極端依附體制,是中國式酒文化誕生的基礎。不過,一旦離開等級分明的場合,中國人就沒有這么多規(guī)矩,飲酒量也會大幅降低。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華人移民加拿大后,酒精消費立即大減,最高降幅達70%。但只要留在中國,就免不了經(jīng)常出入酒桌,酒宴文化不但令一些人苦不堪言,也成為年輕人進入單位最大的考驗和壓力,由于能喝就可以迅速獲得賞識,網(wǎng)上有大量年輕人咨詢?nèi)绾五憻捑屏?。中國什么地方的人最能喝?【南北東西酒量有別?】一般認為,北方比南方更能喝,山東、東北、內(nèi)蒙、新疆、河南都有足夠資格認為自己才是天下第一。有門戶網(wǎng)站做過問卷調(diào)查,結果顯示北方人酒量強于南方。不過從生理角度講,中國南北方的酒量差別有限。人的酒量取決于身體的解酒功能,近一半中國人因缺乏乙醛脫氫酶2(ALDH2),在解酒的第二步——代謝乙醛時存在缺陷。這種缺陷在南北方人口的分布上差別不大,因此,中國南北方飲酒能力在生理上的區(qū)別很小。如果與歐美人和非洲人比較,則中國人無論南北都不善飲。歐美人代謝乙醛的缺陷比例很小,體質(zhì)上普遍比中國人能喝,只是他們除了酒吧狂歡之類少數(shù)場合外,很少像中國人這樣往酒量極限上喝。中國酒量排行榜的形成,其實是非常晚的事——1970年代末以前,酒類憑證配給,在普通百姓,它是稀有的硬通貨,即使是官員,雖然可按行政級享受不同檔次白酒,其所得亦相當有限。另一方面,高強度的意識形態(tài)和計劃體制下,人情松動權力的需求和空間非常有限。前面的分析,其實已經(jīng)回答了為什么中國南北方和東西部存在酒量差別:酒桌文化強弱其實與體制化程度正相關。1970年代末以前,北方的體制化程度明顯高于南 方,不但大型國有企業(yè)和工業(yè)投資多集中于東北、華北以及西南地區(qū),農(nóng)村的集體化熱情也明顯有別(農(nóng)村先進典型幾乎都出自適合大規(guī)模集體勞作的北方)。1980年代后,中國南北和東西部的體制化差別進一步放大,體制依附性最低的東南沿海,部分地方的主流社會不但沒來得及形成像樣的酒桌文化,甚至開始朝著悖離典型中國酒桌文化的方向發(fā)展。中國酒桌文化的強弱并不完全由其體制化程度排名決定。北京、山東就是兩個明顯兩個特例。1980代末,北京就與周邊形成鮮明對比,公務和商務宴請少有勸酒、灌酒?;蛟S因為北京是權力中心,官員扎堆,不敢隨意造次;等級制森嚴的環(huán)境,酒桌文化對所有人都是極大負擔。此外,北京官員受教育水平遠高于外地,外事交流也讓其視野更開闊,不易形成酒桌文化。山東未必是公認酒量最大的地方,但卻是公認的酒桌文化第一輸出大省。如果以體制化程度看,山東其實是北方地區(qū)體制化程度較輕的地區(qū),但它又被公認為官本位思想最強的地區(qū)。這或許是其酒桌文化地位的來由。地域文化的自我認知或許對酒桌文化也有影響,無論是山東、東北、內(nèi)蒙還是新疆,其自我認知中都有豪爽、勇猛、彪悍這類正面的關鍵詞,而在酒桌文化較淡的東南沿海地區(qū),這些關鍵詞往往是負面的。當然,無論是山東人、東北人還是內(nèi)蒙人,沒人喝得過解放軍。軍隊的體制化程度最高,又有“酒壯英雄膽”的文化。部隊不像地方酒桌文化那么繁瑣,直接就是“感情鐵,喝出血”。白酒企業(yè)也樂于同軍隊建立關系。2011年,茅臺集團宣布同7大軍區(qū)結成軍企友好互建單位,“與人民軍隊緊密相連的特殊情感融入了彼此的 血液”?!景拙频臏S亡】然而,中國酒桌文化核心的白酒,今天已處于迅速淪亡的境地。1993 年,“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的廣告語傳遍大江南北,洋酒因其高昂價位成為地位的新象征。得風氣之先的廣東最早接觸洋酒,但洋酒消費很快由時髦和炫耀, 變成了真正的口味欣賞。今天廣東洋酒銷售占全國1/3,廣州的芝華士和皇家禮炮銷量每年能翻番,其他品種洋酒的增長率也在30%左右。在人口最多、收入最高的東部,白酒已經(jīng)不是酒類消費的第一選擇,2012年白酒銷售額的56.2%來自西部,比中部和東部總和還多。同一份報告顯示,全國 73.9%和89.8%的葡萄酒、啤酒在東部銷售,這一比例在中部和西部分別是8.4%、3.2%和17.7%、7.0%。白酒由于被定位為宴請酒類,逐漸被從酒宴之外的市場擠出。喝白酒耗時、傷身,不符合城市快節(jié)奏生活,啤酒成為最大替代者。另外,中國今天大部分白酒品牌都誕生于最近二三十年,很難談得上穩(wěn)定可信的品質(zhì),在與洋酒的爭奪中,不免落于下風。酒吧這個新興市場無疑是洋酒的最大推銷者,源自西方的酒吧文化天然與洋酒高度契合。由于洋酒價格對今天的中國人已是大眾消費品的水平,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qū)ρ缶莆幕涂谖兜恼J同,轉(zhuǎn)而成為其日常消費者。在國酒低迷時,黃酒卻在近年有了高速增長。黃酒較低的度數(shù)、溫和的口感以及與之匹配的江南酒文化,使之逆勢增長,成為洋酒的強勁對手。2009年,中黃集團黃酒銷售額為8.5億元,2012年超18億,在普遍的酒業(yè)停滯中,3年翻了一番。中國白酒注定已無法改變酒宴用酒的形象——白酒廠商的廣告一直在強化它與權力的關系,其廣告代言多為張鐵林、張國立、陳道明、唐國強等以扮演帝王而著名的演員,有些廣告直接就讓代言明星裝扮成滿清帝王。由于白酒高度依賴公款消費,而公款消費其實是一個不穩(wěn)定的市場——中央領導人每隔10年換屆,換屆后都會整頓黨政作風,公款消費市場會出現(xiàn)大幅萎縮。所以,最近一二十年來,我們很容易觀察到白酒市場周期性的起伏,高端白酒就更為明顯。估計這次寒流比以往更強烈。2012年12月下旬,中央軍委下令,要求接待工作不安排宴請、不喝酒,坊間稱為“軍隊禁酒令”。解放軍作為高端白酒的重要消費者,他們突然禁酒,對中國白酒行業(yè)無疑是雪上加霜。有意思的是,中共十八大會議期間,貴州習酒充當了中國主要門戶網(wǎng)站十八大專題的贊助商,其知名度借勢大幅提升,只是,不知道它現(xiàn)在怎樣了。{1}
3,重陽節(jié)作文600字
重陽節(jié)習俗 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xiāng),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賞菊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jié),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jié)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楚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shù)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明代,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shù)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 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shù)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后輕(軒輊,車前高后低叫軒,前低后高叫軒,比喻高低優(yōu)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在《清嘉錄》中記蘇州賞菊活動說:“畦菊乍放,虎阜花農(nóng),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擔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臺,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蛴趶V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菊花山。而茶肆尤盛?!绷砣纭督鹌棵贰?、《浮生六記》等書中也有賞菊之記載。至今,重陽節(jié)期間,各大公園也仍組織大型菊展,并將菊縛扎成各類動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觀。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jié)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登高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據(jù)《晉書》中《孟嘉傳》載,九月重陽這天,晉朝大司馬桓溫及參軍大將孟嘉等人登上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觀賞山景,連帽被風吹走也不知道。桓溫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辯,一時傳為佳話。 南朝時,梁人吳均在《續(xù)齊諧記》中記載一個神異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費長房要他在重陽這天讓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飲菊花酒,才可免禍?;妇罢辙k了,才逃脫災禍。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出重陽時人們的避邪除災心理。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庇浰宕L俗,已與后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zhuǎn)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蹦纤雾n元吉《水調(diào)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云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泵鑼懥酥仃栙p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明清時,北京地區(qū)登高頗盛,《燕京歲時記》云:“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凈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辈徽撐娜税傩?,都喜歡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臺、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陽于北海東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藍布圍障,防止閑人偷看。在玉淵潭釣魚臺等處,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宮御花園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廣州地區(qū),游客多于重陽登上白云山,飲酒賦詩,熱鬧非凡,影響至今。在上海,附近無山丘,便把滬南丹風樓及豫園的大假山作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熱鬧。至民國年間干脆又登二十四層高的國際飯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東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閣等等,也都是登高勝地。尤其是滕王閣,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陽節(jié)時在閣上寫出千古名文《滕王閣序》,更聞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龍山上的紀念晉代孟嘉落帽的落帽臺古跡,也吸引著許多游客。 由于重陽為秋節(jié),節(jié)后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jié)野游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游“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于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边@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關于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于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災禍?;蛟S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來才逐漸轉(zhuǎn)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古代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老陽之數(shù),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長壽的活動,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稱九為“宜于長久”之數(shù)。這是明代謝肇制《五雜咀》中的看法。 一說重陽時節(jié),秋收已經(jīng)完畢,農(nóng)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jié),農(nóng)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yè)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采集農(nóng)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于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后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征,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jié)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jié)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于登高望遠。 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jié)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jié)”。茱萸是重陽節(jié)的重要標志。重陽節(jié)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佩茱萸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chǎn)于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zhì)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后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侗静菥V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qū)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jié)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jīng)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jīng)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jié)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jié)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jié),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nèi),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jié)俗的重心的潛移中去理。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diào)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tài)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xiàn)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甕”(茱萸)。 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jié)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jié)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征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放紙鷂 紙鷂亦現(xiàn)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后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風箏始見于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為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這里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筆記中說 “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xiāng)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這里所說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制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后,始有紙制風箏,出現(xiàn)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帮L箏”之名的出現(xiàn),據(jù)記是出現(xiàn)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 鳴,俗呼風箏?!碧埔院?,風箏盛行,并定清明節(jié)為風箏節(jié),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從這以后,風箏的形狀已不局限于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風箏制作已成為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 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為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為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在惠州民間,風疹制作極為簡單,采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diào)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wěn)、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狀的紙鷂也偶而有之。 重陽這天,人們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曠野處放飛風箏,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壯觀。 按我國的傳統(tǒng)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清明前后為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于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后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tǒng)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 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重陽糕 據(jù)《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吨芏Y》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于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干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jù)說,早年不家用發(fā)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有詩描述重陽糕的制作: 蔡云: 篝火鳴機夜作忙, 織工一飲登高酒, 依然風雨古重陽, 蒸出棗糕滿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鐘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佳節(jié),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tǒng)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我國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jù)《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后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jié),更要飲菊花酒?!肚G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到了明清時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藥,其效更佳。制作方法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 由于菊花酒能疏風除熱、養(yǎng)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jié)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jié)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y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時逢佳節(jié),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nèi)逑嘌嬀站?,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于菊花酒的緣故,重陽又成了祭祀酒業(yè)神的酒神節(jié)。如《山東民俗·重陽節(jié)》介紹,山東酒坊于重陽節(jié)祭缸神,神為杜康。在貴州仁懷縣茅臺鎮(zhèn),每年重陽,開始投料下藥釀酒,傳說是因九九重陽,陽氣旺盛才釀得出好酒。每當烤出初酒時,老板在貼“杜康先師之神位”的地方點香燭,擺供品祈禱釀酒順利(見《中國民俗采英錄》)。在湖南寧遠,每于九月九日“競造酒,日重陽酒”。這些風俗說明,重陽與酒的關系極深。{2}